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法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针对传统灌输型教学存在的缺陷,本文重点探讨了高校理论课教学如何构建活跃、高效的课堂教学,并以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为主体,设计了理论知识的分层教学结构。
关键词 理论课教学 激活课堂 学生参与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How College Theory Class Teaching Activate the Classroom
—— "Students Participate" Class Mode Exploration
CHENG Chaoqu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main body education thought", aimed at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g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college theory class teaching construct activative and high efficiency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five links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r subject, design theory knowledge stratified teaching structure.
Key wordstheory class teaching; activate the classroom; students participate; teaching design
在课程体系建设得以完善之后,建立一种“高效传递知识的方法”,①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说到底,教法改革其实是“学法”改革。而在“教”与“学”的博奕中,存在着两种观念:一种是以教师为主体,只管教,不管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思考。
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是前一种观念的代表。而实践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并非是一种高效的传递知识的方法。
1 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及其困境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存在两大缺陷。第一,学生难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单一讲授式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听课与做笔记,而不是用于讨论、思考、质疑、论证,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便难以提高。二是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单一讲授式课堂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它于无形中树立了教师的某种权威地位,从而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课堂气氛,知识从教师流向学生之后,很少得到学生的反馈。
究其原因,并非学生不敢发言、不愿发言、不想发言,而是单一讲授式教法造成的:它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鼓励学生思考、发言,相反,它让学生满足于做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传播学中的“容器人”假设,本是用于描述电视与受众的关系,然而,传统课堂模式下的学生,正如躺在沙发上、一边看着节目一边吃零食的受众一样,慵懒而放松,神情呆滞,几乎不加思考,这绝非学习应有的状态。
2 “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讲授法在教学中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是,单一的讲授法存在重大缺陷,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避免的。然而,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由于课程性质决定,理论课一直较为青睐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从而成了教法改革的难点。
“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为此,在课堂框架的设计上,特地包含了五大结构:预习、营造、检查、讨论、深化。②借鉴五大结构的思想,结合高校专业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可以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五大环节。
2.1 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
2.1.1 预习环节——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
理论课通常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术语较多,专业性强,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从而导致两者之间难以展开沟通,难以进行有效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要激活课堂,必须要使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
由于传统教法所养成的学习惰性,教师仅仅建议学生预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形成一个学习任务。这个学习任务不能过于容易,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一个学习小组将负责下次课的知识讲解,并且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这个小组被称之为“值班小组”。余下的学习小组将在课上围绕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这样,预习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实习小组,并通过小组落实到每一名学生。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预习环节就已突显出来。教师要通过提示关键词、提供书目与学术资料搜索路径、答疑等方式辅助“值班小组”完成他们的“讲义”。这些工作在课余时间进行,在下次课前完成,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另外,教师要将下次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几道问题,余下的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为此作准备,供下次上课做讨论与辩论使用。这些学习小组要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形成论点,丰富论据。
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预习环节基本上完善下来,为“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的顺利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
2.1.2 值班小组做PPT演讲——营造学术氛围
课堂内容的正式展开,从值班小组的PPT演讲开始。演讲前,为了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教师要求每名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能够提出一个问题。
一般而言,值班小组的PPT演讲涉及的是最基础的知识要点。因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学生无法对一个陌生的领域做深入的探讨。即便如此,值班小组的PPT演讲所起到的作用仍是非常大的。
首先,它向全体学生普及了专业基础知识。对这一部分内容,学生较易理解和把握,这为稍后深入探讨相关理论打下基础。其次,小组PPT演讲营造了一个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也让学生明白,知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可以参与、讨论,也可以质疑、论证。
小组演讲结束后,将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听讲中的问题公开提出来,由值班小组成员尝试做出解释。
2.1.3 检查环节——课堂提问
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出示数道题目(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理解程度。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另一方面,检查学生听PPT演讲的成果。
检查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它能够督促每一名学生积极完成预习任务,防止有“漏网之鱼”;其次,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有何不足和欠缺,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1.4 深化环节——纠错、查漏补缺、融会贯通
这一环节虽然是由教师以讲授的方式进行的,但它与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它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一共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纠错。针对值班小组演讲、学生回答问题中间所发生的错误,教师要记在教学笔记上,在深化环节进行逐一的澄清与说明。第二部分,查漏补缺。针对小组PPT演讲所忽略、遗漏的专业内容,以及课堂提问中学生回答不完善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补充讲解。第三部分,融会贯通。学生初步接触的专业理论知识,往往以单个知识要点的形式存在于脑海中,无法融会贯通。对于专业概念,学生能够大致明白其意思,但往往不能正确把握与运用,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这个时候,教师要提供一条线,把单个的知识要点串起来,溯本及源,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节的专业内容讲解透彻,让学生有一种恍然而悟的感觉。
2.1.5 讨论与辩论环节
在预习环节,教师就已将讨论与辩论题目布置下来。经过一周的蕴酿,各个学习小组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就可以展开讨论与辩论。
讨论与辩论的题目极具开放性,学习小组之间可以形成对立的观点,深入探讨;也可以选择多种视角阐释同一个问题,注重思维的发散性。
2.2 “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的三大亮点
2.2.1 知识分层教学结构
在“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下,理论知识按照其难度分成三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层次模型,学生由此逐步地获取知识,并且尝试着发展知识。
第一层级:基础知识。在预习环节,学生就已经有了初步认知。经过后来值班小组的PPT演讲与教师的课堂提问,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第二层级:重点、难点知识。主要由教师在“深化”环节传递给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具备基础知识,对重点与难点将更加容易领会与理解,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与教师展开一定程度的沟通和对话。
第三层级:新的认识。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围绕着一两个开放性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思维的视角发散开去,学术视野更加开阔。观点的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参与者或多或少获得新的领悟、启示与认识。这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是更上一个层级,达成知识的发展,这是教与学的更高目标。
知识的三个层级并非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是分步骤、分阶段地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拾阶而上,很轻松地就能取得进步,不致产生畏难或厌学情绪。
2.2.2 激活课堂,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五大环节的设计使主动学习的任务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需要学生紧张参与的教学活动有:预习、PPT演讲(一部分学生)、检查、讨论与辩论。在整个教学中,由于学习任务的驱动,学生不能放任自己沉湎于慵懒的状态,相反,思维活动将随着学习环节的到来逐步被激活。由获取知识到发展认识,不仅意味着高效的学习活动,而且是思维能力的一大飞跃。
2.2.3 能力与知识双重提升
经过五大环节的训练,学生不仅取得理论知识的收获,还将在诸多方面取得突破与进步:(1)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得到增强,自学技巧获得提升。这与高等教育的目标相符:培养会学习的人才、具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2)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的全程,学生都需要积极思索,并且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讨论与辩论中,同时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3)自信心与勇气。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全程参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扎实的知识积累。这种良性循环会让学生产生较强烈的自信。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勇于发言、勇于表现自己、勇于质疑。
3 教学体会与学生反响
首先,在“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下,教学效果有更大的可控性。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吸收、理解(下转第43页)(上接第41页)知识的速度大为加快,而教师也可通过多种手段检查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统筹安排、组织协调教学活动,包括辅导值班学习小组做PPT,设置讨论与辩论题目,在课堂提问与深化环节中将基础知识与重点难点部分做区别化处理,高度注意、及时应对学生的反馈,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等等。再次,这种课堂模式对教师的专业功底与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不断学习,不能固步自封。此外,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不能再沿袭一味灌输的旧有思路。
从教学实践来看,多数学生对这种课堂模式抱有出人意料的热情,踊跃地准备预习任务、PPT演讲,课堂上竞相发言。但仍有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课堂模式的变化,不愿积极主动去学习,不愿开动脑筋去思考或发言,甚至认为以前的灌输式教法更好。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教学环节上做一些调整,压缩学生小组PPT演讲的时间,适当增加教师在基础知识与重点难点部分上的讲解时间,使这部分学生顺利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
注释
①宣勇.论大学的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②李玉花.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
关键词 理论课教学 激活课堂 学生参与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How College Theory Class Teaching Activate the Classroom
—— "Students Participate" Class Mode Exploration
CHENG Chaoqu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main body education thought", aimed at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g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college theory class teaching construct activative and high efficiency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five links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r subject, design theory knowledge stratified teaching structure.
Key wordstheory class teaching; activate the classroom; students participate; teaching design
在课程体系建设得以完善之后,建立一种“高效传递知识的方法”,①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说到底,教法改革其实是“学法”改革。而在“教”与“学”的博奕中,存在着两种观念:一种是以教师为主体,只管教,不管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思考。
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是前一种观念的代表。而实践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并非是一种高效的传递知识的方法。
1 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及其困境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存在两大缺陷。第一,学生难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单一讲授式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听课与做笔记,而不是用于讨论、思考、质疑、论证,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便难以提高。二是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单一讲授式课堂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它于无形中树立了教师的某种权威地位,从而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课堂气氛,知识从教师流向学生之后,很少得到学生的反馈。
究其原因,并非学生不敢发言、不愿发言、不想发言,而是单一讲授式教法造成的:它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鼓励学生思考、发言,相反,它让学生满足于做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传播学中的“容器人”假设,本是用于描述电视与受众的关系,然而,传统课堂模式下的学生,正如躺在沙发上、一边看着节目一边吃零食的受众一样,慵懒而放松,神情呆滞,几乎不加思考,这绝非学习应有的状态。
2 “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讲授法在教学中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是,单一的讲授法存在重大缺陷,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避免的。然而,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由于课程性质决定,理论课一直较为青睐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从而成了教法改革的难点。
“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为此,在课堂框架的设计上,特地包含了五大结构:预习、营造、检查、讨论、深化。②借鉴五大结构的思想,结合高校专业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可以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五大环节。
2.1 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
2.1.1 预习环节——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
理论课通常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术语较多,专业性强,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从而导致两者之间难以展开沟通,难以进行有效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要激活课堂,必须要使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
由于传统教法所养成的学习惰性,教师仅仅建议学生预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形成一个学习任务。这个学习任务不能过于容易,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一个学习小组将负责下次课的知识讲解,并且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这个小组被称之为“值班小组”。余下的学习小组将在课上围绕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这样,预习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实习小组,并通过小组落实到每一名学生。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预习环节就已突显出来。教师要通过提示关键词、提供书目与学术资料搜索路径、答疑等方式辅助“值班小组”完成他们的“讲义”。这些工作在课余时间进行,在下次课前完成,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另外,教师要将下次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几道问题,余下的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为此作准备,供下次上课做讨论与辩论使用。这些学习小组要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形成论点,丰富论据。
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预习环节基本上完善下来,为“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的顺利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
2.1.2 值班小组做PPT演讲——营造学术氛围
课堂内容的正式展开,从值班小组的PPT演讲开始。演讲前,为了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教师要求每名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能够提出一个问题。
一般而言,值班小组的PPT演讲涉及的是最基础的知识要点。因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学生无法对一个陌生的领域做深入的探讨。即便如此,值班小组的PPT演讲所起到的作用仍是非常大的。
首先,它向全体学生普及了专业基础知识。对这一部分内容,学生较易理解和把握,这为稍后深入探讨相关理论打下基础。其次,小组PPT演讲营造了一个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也让学生明白,知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可以参与、讨论,也可以质疑、论证。
小组演讲结束后,将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听讲中的问题公开提出来,由值班小组成员尝试做出解释。
2.1.3 检查环节——课堂提问
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出示数道题目(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理解程度。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另一方面,检查学生听PPT演讲的成果。
检查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它能够督促每一名学生积极完成预习任务,防止有“漏网之鱼”;其次,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有何不足和欠缺,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1.4 深化环节——纠错、查漏补缺、融会贯通
这一环节虽然是由教师以讲授的方式进行的,但它与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它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一共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纠错。针对值班小组演讲、学生回答问题中间所发生的错误,教师要记在教学笔记上,在深化环节进行逐一的澄清与说明。第二部分,查漏补缺。针对小组PPT演讲所忽略、遗漏的专业内容,以及课堂提问中学生回答不完善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补充讲解。第三部分,融会贯通。学生初步接触的专业理论知识,往往以单个知识要点的形式存在于脑海中,无法融会贯通。对于专业概念,学生能够大致明白其意思,但往往不能正确把握与运用,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这个时候,教师要提供一条线,把单个的知识要点串起来,溯本及源,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节的专业内容讲解透彻,让学生有一种恍然而悟的感觉。
2.1.5 讨论与辩论环节
在预习环节,教师就已将讨论与辩论题目布置下来。经过一周的蕴酿,各个学习小组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就可以展开讨论与辩论。
讨论与辩论的题目极具开放性,学习小组之间可以形成对立的观点,深入探讨;也可以选择多种视角阐释同一个问题,注重思维的发散性。
2.2 “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的三大亮点
2.2.1 知识分层教学结构
在“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下,理论知识按照其难度分成三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层次模型,学生由此逐步地获取知识,并且尝试着发展知识。
第一层级:基础知识。在预习环节,学生就已经有了初步认知。经过后来值班小组的PPT演讲与教师的课堂提问,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第二层级:重点、难点知识。主要由教师在“深化”环节传递给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具备基础知识,对重点与难点将更加容易领会与理解,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与教师展开一定程度的沟通和对话。
第三层级:新的认识。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围绕着一两个开放性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思维的视角发散开去,学术视野更加开阔。观点的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参与者或多或少获得新的领悟、启示与认识。这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是更上一个层级,达成知识的发展,这是教与学的更高目标。
知识的三个层级并非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是分步骤、分阶段地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拾阶而上,很轻松地就能取得进步,不致产生畏难或厌学情绪。
2.2.2 激活课堂,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五大环节的设计使主动学习的任务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需要学生紧张参与的教学活动有:预习、PPT演讲(一部分学生)、检查、讨论与辩论。在整个教学中,由于学习任务的驱动,学生不能放任自己沉湎于慵懒的状态,相反,思维活动将随着学习环节的到来逐步被激活。由获取知识到发展认识,不仅意味着高效的学习活动,而且是思维能力的一大飞跃。
2.2.3 能力与知识双重提升
经过五大环节的训练,学生不仅取得理论知识的收获,还将在诸多方面取得突破与进步:(1)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得到增强,自学技巧获得提升。这与高等教育的目标相符:培养会学习的人才、具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2)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的全程,学生都需要积极思索,并且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讨论与辩论中,同时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3)自信心与勇气。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全程参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扎实的知识积累。这种良性循环会让学生产生较强烈的自信。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勇于发言、勇于表现自己、勇于质疑。
3 教学体会与学生反响
首先,在“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下,教学效果有更大的可控性。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吸收、理解(下转第43页)(上接第41页)知识的速度大为加快,而教师也可通过多种手段检查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统筹安排、组织协调教学活动,包括辅导值班学习小组做PPT,设置讨论与辩论题目,在课堂提问与深化环节中将基础知识与重点难点部分做区别化处理,高度注意、及时应对学生的反馈,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等等。再次,这种课堂模式对教师的专业功底与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不断学习,不能固步自封。此外,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不能再沿袭一味灌输的旧有思路。
从教学实践来看,多数学生对这种课堂模式抱有出人意料的热情,踊跃地准备预习任务、PPT演讲,课堂上竞相发言。但仍有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课堂模式的变化,不愿积极主动去学习,不愿开动脑筋去思考或发言,甚至认为以前的灌输式教法更好。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教学环节上做一些调整,压缩学生小组PPT演讲的时间,适当增加教师在基础知识与重点难点部分上的讲解时间,使这部分学生顺利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
注释
①宣勇.论大学的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②李玉花.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