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2
【摘要】 探究在儿童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儿童,探究外渗的处理方法。结果显示对患儿实施有效地应对措施后,明显的降低了患者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 儿童 静脉输液 外渗
静脉输液是住院小儿达到治疗目的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静脉输液也是治疗疾病主要途径之一 ,在临床的治疗中,由于护理人员操作的不规范及不到位,可能会导致药物的外渗,当药物外渗发生时应积极采取相对的措施,若处理不及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中以预防为主,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外渗发生时给予及时的处理,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输液并 换输液部位,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引起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患儿由于年纪较小,血管细,且无法理
解输液的意义,本能的对输液产生恐惧感,出现哭闹、躁动不安等,加大了输液外渗的可能性,药物本身的特性也可导致外渗的发生,如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收缩血管的药物、刺激性药物及化疗药物等。因此,有效地护理措施是应对的关键。
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具体方法
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等。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热敷 稍有不慎,易造成患儿皮肤烫伤,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用药能迅速吸收,有时甚至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小儿输液外渗局部药物处理较为 慎重。
1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冷敷,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2)肿块>5cm×5cm时,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 敷。(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 (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 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的)。
2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 (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2)甘露醇发生渗漏时,初期可用硫酸镁湿敷,还可采用75%的酒精湿敷
3 扩血管药物 上述方法均可采用。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4 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654-2湿敷等(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氢化可的松湿敷)。
5 抗肿瘤药物 少量渗漏: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再注入5~10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其他按医嘱执行。 抗癌药物应行二步注射法:盐水引路-药物输注-盐水冲注。
6.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7. 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主动向患儿表示关心,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年纪较小的患儿可给予眼神上的接触或身体上的抚触,消除患儿的紧张与恐惧感。
8. 给与患儿及家属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告知其可能出现的症状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哭闹、焦躁不安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予以安慰,待患儿情绪平稳后才可继续进行操作,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给与夹板进行固定,防止患儿乱动导致渗液的发生。
9.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儿进行随时的巡查,保持引流液的通畅,并随时观察针头的角度,固定情况,及时发现外渗,并给与处理。
参考文献:
[1]毛惠娜.输液外渗致组织坏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1,26(10):5-9.
[2]黄利娥,李小梅,谢肖霞等.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74-76.
[3]冯琼英,冯均丽.浅谈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2-24.
[4]张慧.静脉输液液体外渗25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10,50(19):6.
【摘要】 探究在儿童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儿童,探究外渗的处理方法。结果显示对患儿实施有效地应对措施后,明显的降低了患者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 儿童 静脉输液 外渗
静脉输液是住院小儿达到治疗目的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静脉输液也是治疗疾病主要途径之一 ,在临床的治疗中,由于护理人员操作的不规范及不到位,可能会导致药物的外渗,当药物外渗发生时应积极采取相对的措施,若处理不及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中以预防为主,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外渗发生时给予及时的处理,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输液并 换输液部位,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引起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患儿由于年纪较小,血管细,且无法理
解输液的意义,本能的对输液产生恐惧感,出现哭闹、躁动不安等,加大了输液外渗的可能性,药物本身的特性也可导致外渗的发生,如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收缩血管的药物、刺激性药物及化疗药物等。因此,有效地护理措施是应对的关键。
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具体方法
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等。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热敷 稍有不慎,易造成患儿皮肤烫伤,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用药能迅速吸收,有时甚至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小儿输液外渗局部药物处理较为 慎重。
1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冷敷,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2)肿块>5cm×5cm时,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 敷。(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 (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 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的)。
2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 (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2)甘露醇发生渗漏时,初期可用硫酸镁湿敷,还可采用75%的酒精湿敷
3 扩血管药物 上述方法均可采用。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4 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654-2湿敷等(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氢化可的松湿敷)。
5 抗肿瘤药物 少量渗漏: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再注入5~10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其他按医嘱执行。 抗癌药物应行二步注射法:盐水引路-药物输注-盐水冲注。
6.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7. 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主动向患儿表示关心,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年纪较小的患儿可给予眼神上的接触或身体上的抚触,消除患儿的紧张与恐惧感。
8. 给与患儿及家属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告知其可能出现的症状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哭闹、焦躁不安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予以安慰,待患儿情绪平稳后才可继续进行操作,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给与夹板进行固定,防止患儿乱动导致渗液的发生。
9.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儿进行随时的巡查,保持引流液的通畅,并随时观察针头的角度,固定情况,及时发现外渗,并给与处理。
参考文献:
[1]毛惠娜.输液外渗致组织坏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1,26(10):5-9.
[2]黄利娥,李小梅,谢肖霞等.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74-76.
[3]冯琼英,冯均丽.浅谈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2-24.
[4]张慧.静脉输液液体外渗25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10,5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