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转换角色;自主学习;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75—01
当老师多年,越来越佩服学生了。学生潜力无穷,就看老师能不能相信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讲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时,我让学生查找资料,分组展示桥的魅力。结果大出我所料,学生涉猎之广泛,资料之丰富,幻灯之精美,让我感慨万端。由此我想,新时代的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要激发学生的潜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那是综合性学习课,学生好查资料,其他课文,学生未必能做好。那我就再举几个例子。
讲《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这样组织学生:第一步,读通课文;第二步,自主翻译;第三步,小组合作解决难点;第四步,各组派代表讲解;第五步,其他学生提问,各组代表作答,老师适时点拨、指正。(操作这几个过程时,老师要先“煽动”学生积极参与,比如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提问时可故意刁难。)
于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生成许多问题和答案:
1.作者为什么要写时间?
答:游记小品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必然的。
2.为什么要偏偏是十月十二日夜? 是不是苏轼的日记?
答:可以视为日记,那天就是十月十二日吗。
3.为什么解衣欲睡了,又欣然起行?
答:苏轼属文人雅士,有闲情逸致。农民工累了一天,才不看月亮呢,有的话,也会被视为神经病。
4.为什么偏要找张怀民?找别人不行吗?
答:他们都是被贬之人,志同道合,能相互理解。再说,他们都是文人雅士,志趣相投。找你,你行吗?
5.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心情应该抑郁,为什么还“欣然”?
答:他被贬黄州,心情是抑郁的,所以才去夜游,释放一下吗,就像你烦恼了去打游戏一样。
有学生反驳:不全对。从本文描写来看,景色的确很美,作为文人雅士,和志同道合者一齐游赏,应该是高兴的。
有学生补充:高兴是有的,也有抑郁,从最后一句就能看出,你细品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好像在说“我们都成了闲人了!” 他本是朝中大官,现在成了闲人,自然有不得志的感慨。
6.文中的“闲”怎样理解?
……
再如讲《答谢中书书》时,有学生针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提问:为什么鱼在傍晚才跳?这个问题看似有意刁难,但深究之却有意义。为什么猿鸟在早上鸣?傍晚不鸣吗?鱼真的只在傍晚跳吗?经老师提醒,学生一讨论,明白了,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讲《我的第一本书》(自读课文)时,我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之后上台演讲。讲什么呢?我提的问题是: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什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关键词,之后围绕这个词進行演讲。结果也是出人意料,举例如下:
学生甲:我读出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学习很关心,还帮儿子把一本破书修补成两本,最后带儿子到另一所较好的学校去读书。
学生乙:我读出了辛酸。那个年代怎么那么穷?学生连本书都买不上。别说学生了,老师“弄不成”也只能弄到国语课本。乔元贞后来连学也上不起了,考第一名的聪明孩子最后只能挎个篮子走街串巷去谋生,可悲。
学生丙:我读出了友情。作者把仅有的一本国语课本分一半给他的好友乔元贞,透出乡间村邻友好的情义。
学生丁:我读出了一种情趣。就是作者和他家的狗,那么默契,都可以演双簧了。
……
学生这样一讲,还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吗?
总之,老师要相信学生,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活力。这种方式也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要担心自己不系统讲解会漏掉什么,也不要以为自己不细讲学生就不懂,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问题,老师把握好方向、点拨指正即可。如果再回到老路上,就又成了满堂灌,结果只能是:你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75—01
当老师多年,越来越佩服学生了。学生潜力无穷,就看老师能不能相信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讲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时,我让学生查找资料,分组展示桥的魅力。结果大出我所料,学生涉猎之广泛,资料之丰富,幻灯之精美,让我感慨万端。由此我想,新时代的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要激发学生的潜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那是综合性学习课,学生好查资料,其他课文,学生未必能做好。那我就再举几个例子。
讲《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这样组织学生:第一步,读通课文;第二步,自主翻译;第三步,小组合作解决难点;第四步,各组派代表讲解;第五步,其他学生提问,各组代表作答,老师适时点拨、指正。(操作这几个过程时,老师要先“煽动”学生积极参与,比如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提问时可故意刁难。)
于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生成许多问题和答案:
1.作者为什么要写时间?
答:游记小品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必然的。
2.为什么要偏偏是十月十二日夜? 是不是苏轼的日记?
答:可以视为日记,那天就是十月十二日吗。
3.为什么解衣欲睡了,又欣然起行?
答:苏轼属文人雅士,有闲情逸致。农民工累了一天,才不看月亮呢,有的话,也会被视为神经病。
4.为什么偏要找张怀民?找别人不行吗?
答:他们都是被贬之人,志同道合,能相互理解。再说,他们都是文人雅士,志趣相投。找你,你行吗?
5.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心情应该抑郁,为什么还“欣然”?
答:他被贬黄州,心情是抑郁的,所以才去夜游,释放一下吗,就像你烦恼了去打游戏一样。
有学生反驳:不全对。从本文描写来看,景色的确很美,作为文人雅士,和志同道合者一齐游赏,应该是高兴的。
有学生补充:高兴是有的,也有抑郁,从最后一句就能看出,你细品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好像在说“我们都成了闲人了!” 他本是朝中大官,现在成了闲人,自然有不得志的感慨。
6.文中的“闲”怎样理解?
……
再如讲《答谢中书书》时,有学生针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提问:为什么鱼在傍晚才跳?这个问题看似有意刁难,但深究之却有意义。为什么猿鸟在早上鸣?傍晚不鸣吗?鱼真的只在傍晚跳吗?经老师提醒,学生一讨论,明白了,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讲《我的第一本书》(自读课文)时,我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之后上台演讲。讲什么呢?我提的问题是: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什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关键词,之后围绕这个词進行演讲。结果也是出人意料,举例如下:
学生甲:我读出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学习很关心,还帮儿子把一本破书修补成两本,最后带儿子到另一所较好的学校去读书。
学生乙:我读出了辛酸。那个年代怎么那么穷?学生连本书都买不上。别说学生了,老师“弄不成”也只能弄到国语课本。乔元贞后来连学也上不起了,考第一名的聪明孩子最后只能挎个篮子走街串巷去谋生,可悲。
学生丙:我读出了友情。作者把仅有的一本国语课本分一半给他的好友乔元贞,透出乡间村邻友好的情义。
学生丁:我读出了一种情趣。就是作者和他家的狗,那么默契,都可以演双簧了。
……
学生这样一讲,还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吗?
总之,老师要相信学生,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活力。这种方式也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要担心自己不系统讲解会漏掉什么,也不要以为自己不细讲学生就不懂,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问题,老师把握好方向、点拨指正即可。如果再回到老路上,就又成了满堂灌,结果只能是:你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