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afasaasassa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1. 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凋,进一步体会情感。2. 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有生气
  1. 书,让学生自己读。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2. 问,让学生自己提。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3. 话,让学生自己说。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创设情景:晏子凯旋归来,齐王会说什么?齐国的大臣会说什么?齐国的白姓会说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四、有创新
  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还有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继续续写故事。2.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问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希望我的学生都喜欢学语文,于是,我留心观察、思考,发现在我的朋友中,那些热爱书写的人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珍爱生命中的每一寸暖阳,然后这份膨胀在胸口的情感自然地就写了下来,“这就是表达——因为有话要说就自然要表达!”所以我受到这样的启发:生活本来就是多彩的,只需要指给孩子看,如果帮助孩子发现了生活,热爱了生活,有了表达的欲望,那么孩子在写作的渴求上就会如同一块干透的海绵,所要传授的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孰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
期刊
新课程实施后,大家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但这种气息并没有强大到让教室里使用新教材的师生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们依然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痛苦挣扎。如何挣脱樊篱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实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课堂呈现出互动、激情、高效的特点,就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原则大胆探索和实践。  一、确定探究目标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整个过程
期刊
语文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需要,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主动去探究。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的内驱力,它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视野、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应积极思考探索、激发兴
期刊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识字教学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之一,识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另外,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将会促进孩子的思维,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我是从以下几点做起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愿望,使学生乐于识字  我在教汉字“手”时,学生认清字形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
期刊
数学是揭示事物中数量与形体的本质关系与联系的科学,数学中的两大研究对象“数”与“形”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贯穿于数学发展中的一条主线,使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远。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这句话体现了“数”与“形”两者不可偏废的唯物主义思想。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
期刊
目前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培养。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我曾上过公开课《心声》,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讲了契诃夫笔下的小万卡悲惨的
期刊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
期刊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它含义丰富,言简意赅。成语中有历史,有文学,有天文,有地理……可以说,成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的成语越多,知识就会越多。在运用成语时,一个看似简单的成语,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掌握成语、运用成语,能提升一个人的素质、丰富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能力。例如,成语“绳锯木断”,“绳”用的是词语本意,那“绳之以法”中的“绳”呢?“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绳”是动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