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与北山杉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199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川端康成的《古都》中,紫花地丁与北山杉作为两个重要意象伴随着千重子个人命运的变化出现。每当情感波动,它们的形象就不自觉地在千重子的脑海中浮现。紫花地丁的绽放和凋落暗合着千重子对自我生命的认知。而千重子在找寻自己生命源头的过程中,北山杉不仅是她的“家”,更以纯洁坚强的形象使她找到心灵的归属。
  【关键词】紫花地丁;北山杉;孤儿情结;家
  一、紫花地丁与千重子的孤儿情结
  (一)紫花地丁与千重子的孤儿身份
  文章开头,千重子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弃儿,而寄生在枫树之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正好暗合了她此时的心境“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会不会彼此相见,彼此相识呢?”她的感叹也与命运契合——她和唯一的亲人苗子最终相见相识。但紫花地丁分别寄生在两个小洞中又恰恰提示了姐妹两人相见时的尴尬境况:一个成为中京的小姐,另一个却是山村的姑娘。骨肉分离后的相聚给双方带来无限的伤感。而紫丁花“寄生”的方式本身又体现着千重子的身份:虽然被父母宠爱,却是个弃儿。
  “金钟儿是千重子把它放到壶里,可是紫花地丁是怎样到这个如此狭窄的小天地来的呢?”由紫花地丁,千重子再一次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千重子对自身命运也产生怀疑:人生的境遇真的是无法抗拒的么?紫花地丁的命运正是千重子命运的真实写照。
  紫花地丁最后一次出现是千重子和苗子相见并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此时,紫花地丁已经凋谢。在朦胧的灯光下,千重子凝望着这两株紫花地丁不觉又一次噙上眼泪。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千重子的内心更加哀怨,她知道自己不仅是弃儿,还是传说会带来不幸的双胞胎,父母双双去世,自己唯一的姐妹也和自己身份悬殊。紫花地丁的凋谢映衬了她命运的不幸。
  (二)紫花地丁与千重子情感上的“孤儿情结”
  因为和紫花地丁一样是“寄生”的身份,一种少女天然的敏感使千重子感觉到自己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因此她对个人命运的选择也就总是随波逐流。她是命运的孤儿,也是心灵的孤儿。千重子始终处于一种不安之中。这种不安让她在田园牧歌式的传统与喧嚣浮躁的当代社会之间无从选择。她与自己的追求者、朋友甚至父母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受到养父母的宠爱,千重子却认为自己终究要报答养父母的恩情,承担作为独生女的责任。
  而在人生态度上,她也是孤独的:在客人们欣赏枫树的奇姿雄态之时,只有她被枫树上脆弱的紫花地丁深深感动。而在欣赏春景的时候,千重子也喜爱去没人打扰的清静之地。对紫花地丁的审美认识,其实也就是千重子对人生的审美认识——寂寞和孤独是人生美的所在。这种对人生的审美认识必然导致悲观的人生态度。究其根本,她的这种悲哀的人生态度正是受“孤儿”心境的影响。
  千重子情感上的孤儿情结也体现对自我的排斥。在看了北山杉之后,千重子再一次聯想到紫花地丁,她说“像那棵枫树多顽强啊,可在我身上,我顶多就像生长在枫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紫花地丁的花,不知不觉间也凋谢了。”在这里,千重子认为自己的心是脆弱孤独的,其实隐含了她对自己的排斥,她认为自己像紫花地丁一样,无法抗拒命运的摆布。
  二、北山杉中“家”的怀想
  (一)北山杉与千重子家的联系
  文中提到千重子十分喜欢杉树。看杉树促成了她和苗子的第一次偶遇。千重子遇到苗子并知道自己的身世初看是种巧合,实际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树林代表着一个人的父亲和出生地。正是因为苗子潜意识里有孤儿情结,才对北山杉有种超乎寻常的喜爱。在潜意识中,她将北山杉看做了自己生命的源头。
  在千重子看完北山杉后,她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从高处摔下来”在这里,千重子已经隐约地由那个和她相似的姑娘意识到了自己和北山杉的联系,她的掉落其实就是一种“回归”,她在逃避自己是弃儿的事实,在梦中却不得不面对,北山杉村之行引起了她对家和父亲的回归感。而当她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正是因砍杉树,从这棵树荡到那棵树而死去时,她甚至认为北山杉上实际附着的父亲的灵魂,在冥冥之中引导着自己遇到苗子,找到自己的家。
  (二)北山杉与苗子形象的契合
  孪生妹妹苗子是千重子留在世上的唯一血亲。苗子生活在北山杉村、靠着杉树生存,也有着杉树一般的性格。千重子向往的北山杉的精神实际也就是苗子的精神。苗子是千重子的另一个自我,通过苗子,千重子最终消解了命运的孤独感和对自我认识的障碍。
  在北山杉一节中,真砂子感叹道:“一个女孩子要能够像杉树那样栽培,挺拔地成长起来就好了。”她的感叹也代表了千重子的感受。苗子以北山杉般纯洁的心灵、坚强的性格让千重子感受到家的安慰。初见苗子,她并不肯承认自己是双生子这一事实,最后却因为苗子的坦诚和包容产生了一种温暖的爱。“看上去她比我心地纯洁,又能干活,身体也壮实。”这正是杉树给千重子的感觉:纯洁、坚强。在婚姻问题上,苗子虽然对秀男有好感,但是不愿意作为千重子的影子去完成自己的婚姻,最终,苗子选择了在飘着细雪的清晨离开,消失在了姐姐的生活中。可以说杉树的坚挺、秀丽是苗子的淳坚强朴的性格和纯洁的心灵的写照。
  (三)北山杉是千重子心灵的归属
  对千重子来说,北山杉不仅代表了家和亲人,更代表了一种心灵的归属。杉树的健康、纯洁、挺拔、坚强无一不是她向往的生命状态。在对北山杉莫名其妙的喜爱到深深的眷恋的过程中,千重子找到了心灵的依托,她想要从孤独中摆脱出来,像北山杉一样坚强地生活。
  命运般的相逢,命运般的别离。在命运面前.人总是显得格外的弱小。千重子的孤儿情结不仅是对自身命运的感伤,更反映出了人生的常态。川端康成认为,女性总是与悲哀美联系在一起的。紫花地丁与千重子“心物一体” ,表达出千重子微妙复杂的纤细心理。而北山杉则是她的生命理想,使她在感时伤怀的孤儿情节中得到安慰。
  参考文献:
  [1]《古都》译者序 叶渭渠 2009 译林出版社.
  [2]《<古都>里的镜像人生》 阳雯.
  [3]《紫花地丁的隐喻——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川端康成的<古都>》李南2007.
其他文献
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雅各布森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引入符号学,尤其是皮尔士的符号与意义的理论。他认为对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不应该像罗素所说的经验决定对词义的理解,认为“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由此,他提出了翻译的三种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1  语内翻译,即在同一语言内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转述,或者在民族文化中,不同时代对传统进行阐释赋予其时代意义。中华民族是
期刊
【摘 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经问世,备受明清女性青睐,在明清女性读者心中普遍激起强烈共鸣。明清女性积极参与了《牡丹亭》的演出、阅读、评点、刊印的各种艺术活动,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传播现象。  【关键词】《牡丹亭》;女性;传播  《大学语文》教材都选了汤显祖的传世名作《牡丹亭·惊梦》一出作课文。由于大学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中文系以外的专业开设,如能在课堂上对《牡丹亭》问世后对明清女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作
期刊
【摘 要】文言文教学方法历来传统、老套,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种现象严重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心得体会;整体感知;悬念;故事穿插;兴趣;拓展;提升  普高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必修与选修大概有40篇左右的文言文。职高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也不少。每次一上文言文的课,学生就昏昏欲睡,那些“之乎者也”让学生觉得无比厌烦。身
期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孝亲敬老,感恩亲情,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物欲膨胀、价值观扭曲及虚拟世界的冲击,孩子中普遍存在着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的。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寻乌县实验小学开展了“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主题教育活动,运用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让孩子找回感恩的心,
期刊
【摘 要】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恐怖的时代,却充满了极度自由和解放的文化气息。这种蔓延整个社会的称情独往、遗世独立之精神,被后世称为“魏晋风骨”。《世说新语》顺应当时品评人物的风气而生,虽是小说,却通过记述魏晋名士的言行,反映出他们精神面貌。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魏晋风骨;名士  常言道:“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随之迎来的是秦汉“大一统”;然而,由于“后汉
期刊
【摘 要】唐代的柳宗元擅長于描写山水游记,他的山水游记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很深远的意义,揭露了社会生活并且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把山水游记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山水游记。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特点  我国山水游记的散文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发展,但是最开始的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还没有出现过山水游记。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游记类散文经历
期刊
【摘 要】由于中国古典园林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于是就形成了它本身独有的美学思想,体现出“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中国的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人民留下来的瑰宝,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进行了简要总结,结合绿化实际,从造园技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造园的影响现代园林如何继承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博采众长,摒弃传统思想的某些束缚的认识观点和技
期刊
琵琶的音乐表达能力在民乐中是极为丰富的,无论是文曲低吟的涓涓温婉,还是武曲所述的铮铮磅礴,无不淋漓地展示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刘德海先生,现代琵琶音乐的一代宗师,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致力于琵琶乐曲的演奏、改编和创作,以他独有的音乐特点和演奏风格享誉海内外。著名的琵琶曲《天鹅》,创作于1984年,刘德海先生第一次大胆地运用了西洋大小调式,这对琵琶演奏来
期刊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自此冰澌溶泄,东风又暗换年华。鹧鸪声声,唤醒沉寂在冬夜里的旧友。腊梅花大概是都谢了,不曾留下旧年的暗香。晨起时,春日微凉,犹自带着冬末的残留的余寒。西窗外,一枝玉兰却不知何时横斜过来,含苞待放,露出鲜嫩粉红的颜色。这应是我对春天最初的映象,后来渐渐演变成了对生命最初的记忆,总是象征着伊始。那是脆弱的却执着的颜色。  一声杜鹃啼,会惹急了整座城的杜鹃;一曲锦瑟音,能融化长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中国的道家思想为引线贯穿全文,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分析在色彩绘画中常见的因素,以及色彩绘画中对立统一在实际绘画中的表现和探索。从而能进一步的掌握在色彩绘画中矛盾关系的运用。  【关键词】色彩绘画;矛盾;对立统一;表现;运用  绘画中的对比关系有很多, 明暗、冷暖、疏密、虚实、曲直、纵横、方圆……这些对比关系正是画面造成美感的构成要素。对比与调和是我们处理画面对比关系的基本手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