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做出决策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应用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
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通过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并让学生顺水推舟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可训练思维。这样表演生动真实,费时又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有利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
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增设一些特殊的数,如电话号码:“110”、“112”、“114”、“119”、“120”等,让学生了解其名称和功能;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如学号、班级号、鞋号、体重、身高等)及其作用;也可让学生读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提醒学生不要随便把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感受数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小学数学中,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圆》《圆锥》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的面积、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等等。所以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
总之,数学教学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应用于实践,才能使得数学变得更有活力。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融于生活,才能使得数学更有生命力。
一、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
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通过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并让学生顺水推舟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可训练思维。这样表演生动真实,费时又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有利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
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增设一些特殊的数,如电话号码:“110”、“112”、“114”、“119”、“120”等,让学生了解其名称和功能;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如学号、班级号、鞋号、体重、身高等)及其作用;也可让学生读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提醒学生不要随便把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感受数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小学数学中,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圆》《圆锥》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的面积、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等等。所以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
总之,数学教学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应用于实践,才能使得数学变得更有活力。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融于生活,才能使得数学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