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聚落空间形态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的,文章通过对三江侗族自治县马胖村的考察,从影响其聚落空间形态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建筑文化等方面进行探析,使我们对桂北侗族村寨空间形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今后传统侗族村寨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关键词】:侗寨;聚落;空间形态;建筑
马胖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的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传统侗族村寨,其中,坐落在村寨核心位置的马胖鼓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其厚重的历史与人文资源优势。放眼望去,村寨之中的房屋大多是用木材搭建而成的吊脚楼,根据山勢向两侧排开,围绕在各家各户周围的阡陌小径纵横交错,村寨周围的水田、茶园连成一片,河水从村寨之中穿行,侗族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颇为壮丽。而村寨和谐动人的空间形态分布则是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建筑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环境
1.山
侗族的聚落,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和高山地区,这些区域平地较少,自然用地紧张,因而整个村寨的建筑布局相当紧凑,由于各家的建筑面积有限,无法实现中国传统民居中“院落”的概念,所以村民更加充分利用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整个村寨形成了庞大的建筑体系。珍贵的建筑用地使得两户人家通常只留下一条窄路,就是这些小径,形成了村内的交通系统。同时,缺乏平地耕种的寨民也沿着山体等高线发展了其梯田种植模式,正是这些错落分布的梯田、建筑形成了侗寨的美丽影像。
2.水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须条件,三江县境内丰富的地表径流是智慧的侗族先民选择建寨的基础。丰富的降雨量使得这里的河流源源不断,也给村民们提供了人畜用水、灌溉用水,所以,传统侗寨往往临水而建,或是溪流穿寨而过,风雨桥横跨其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依存。丰富的水资源也使得这里兴起渔业,村民们往往在房前屋后合适的空地上挖出小片池塘,这些池塘点缀在村落中间,使得聚落空间更加精彩。
二、人文历史
人,是聚落的建造者,也是整个聚落空间的魂。侗族是一个古老而饱经风霜的民族,拥有着厚重的历史,并且在岁月流淌之间创造出了刺绣、服饰、建筑等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侗族先民是活动于长江中下游与北部湾沿岸的“百越”中的“骆越”,是古越人的一个部落,继承了部分河姆渡文化和技艺,比如干栏式建筑等。侗族建筑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侗族人民惊人的创造力,不管是村寨聚落之中的传统民居,还是公共空间,都纷纷展现出浓厚的美学素养。从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戏台、寨门等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建筑中,都可以感受到人文之美,这也从根本上引领着侗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
影响侗族村寨聚落形成的因素还有宗族关系。侗寨的聚居模式与汉族聚落那种以封建礼制规范起来的大家族不同,其家庭单位一般都在两代以内,所以其单体建筑规模不大。传统侗寨聚落是由一个同姓的宗族或者家族构成,或者由多个家族组成,这种以血缘宗族关系连接起来的侗族聚落散布在山岭河网之间。
三、建筑文化
建筑是聚落空间的立体内容,侗族村寨的建筑以吊脚楼形式的民居和众多公共建筑形式为代表,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以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公共建筑。鼓楼是侗族特色文化的象征,一般选址在村落中央,占据着村寨原始天际线中的至高点,是村寨中的政治中心、集体活动中心,同时也是侗族村寨的精神中心,承载着侗族民族的世界观、审美观、科技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的标志物之一,由于侗寨往往傍水而居,村民建起风雨桥横跨河流,沟通两侧河岸。除了交通功能之外,它也是村寨的交流中心,因为传统风雨桥建有廊与亭,长廊两边建有带长凳的栏靠,所以能够满足村民驻足休息,闲话家常。这些公共建筑是侗族村寨的象征,也增进了聚落的凝聚力,而蘊含其中的的建筑技艺是侗族村寨建筑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侗族先民们卓越的智慧与精湛的手工水平。
传统侗族民居吊脚楼也是村寨风貌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层层相叠而建,后部接靠山坡,前部用柱子架空,多为穿斗式木结构。吊脚楼分为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种,都很好的利用了垂直空间,其建筑制式大多为三层,一层存放农具,喂养家禽,二层为居住空间,一般有堂屋、厨房、卧室等空间,三层多为储藏粮食的空间。这些吊脚楼参差错落分布,聚集形成了村寨,鼓楼、风雨桥矗立其中,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充分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侗族先民靠着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利用山林的自然材料资源,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原始村寨,并将侗族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习俗蕴涵在每个细节之中,组成聚落的各个要素——山、水、人、建筑、田、林等在这里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契合的局面。这种敬畏自然、尊重历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侗寨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应当贯穿我们保护、传承、改造侗寨的始终,是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张垚烨,1993年12月25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河南省,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16级室内设计专业。学历:研究生 ,职称:无。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刘 硕,1994年6月20日出生,性别男,汉族,籍贯河南省,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16级室内设计专业。学历:研究生 ,职称:无。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侗寨;聚落;空间形态;建筑
马胖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的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传统侗族村寨,其中,坐落在村寨核心位置的马胖鼓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其厚重的历史与人文资源优势。放眼望去,村寨之中的房屋大多是用木材搭建而成的吊脚楼,根据山勢向两侧排开,围绕在各家各户周围的阡陌小径纵横交错,村寨周围的水田、茶园连成一片,河水从村寨之中穿行,侗族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颇为壮丽。而村寨和谐动人的空间形态分布则是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建筑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环境
1.山
侗族的聚落,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和高山地区,这些区域平地较少,自然用地紧张,因而整个村寨的建筑布局相当紧凑,由于各家的建筑面积有限,无法实现中国传统民居中“院落”的概念,所以村民更加充分利用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整个村寨形成了庞大的建筑体系。珍贵的建筑用地使得两户人家通常只留下一条窄路,就是这些小径,形成了村内的交通系统。同时,缺乏平地耕种的寨民也沿着山体等高线发展了其梯田种植模式,正是这些错落分布的梯田、建筑形成了侗寨的美丽影像。
2.水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须条件,三江县境内丰富的地表径流是智慧的侗族先民选择建寨的基础。丰富的降雨量使得这里的河流源源不断,也给村民们提供了人畜用水、灌溉用水,所以,传统侗寨往往临水而建,或是溪流穿寨而过,风雨桥横跨其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依存。丰富的水资源也使得这里兴起渔业,村民们往往在房前屋后合适的空地上挖出小片池塘,这些池塘点缀在村落中间,使得聚落空间更加精彩。
二、人文历史
人,是聚落的建造者,也是整个聚落空间的魂。侗族是一个古老而饱经风霜的民族,拥有着厚重的历史,并且在岁月流淌之间创造出了刺绣、服饰、建筑等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侗族先民是活动于长江中下游与北部湾沿岸的“百越”中的“骆越”,是古越人的一个部落,继承了部分河姆渡文化和技艺,比如干栏式建筑等。侗族建筑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侗族人民惊人的创造力,不管是村寨聚落之中的传统民居,还是公共空间,都纷纷展现出浓厚的美学素养。从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戏台、寨门等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建筑中,都可以感受到人文之美,这也从根本上引领着侗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
影响侗族村寨聚落形成的因素还有宗族关系。侗寨的聚居模式与汉族聚落那种以封建礼制规范起来的大家族不同,其家庭单位一般都在两代以内,所以其单体建筑规模不大。传统侗寨聚落是由一个同姓的宗族或者家族构成,或者由多个家族组成,这种以血缘宗族关系连接起来的侗族聚落散布在山岭河网之间。
三、建筑文化
建筑是聚落空间的立体内容,侗族村寨的建筑以吊脚楼形式的民居和众多公共建筑形式为代表,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以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公共建筑。鼓楼是侗族特色文化的象征,一般选址在村落中央,占据着村寨原始天际线中的至高点,是村寨中的政治中心、集体活动中心,同时也是侗族村寨的精神中心,承载着侗族民族的世界观、审美观、科技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的标志物之一,由于侗寨往往傍水而居,村民建起风雨桥横跨河流,沟通两侧河岸。除了交通功能之外,它也是村寨的交流中心,因为传统风雨桥建有廊与亭,长廊两边建有带长凳的栏靠,所以能够满足村民驻足休息,闲话家常。这些公共建筑是侗族村寨的象征,也增进了聚落的凝聚力,而蘊含其中的的建筑技艺是侗族村寨建筑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侗族先民们卓越的智慧与精湛的手工水平。
传统侗族民居吊脚楼也是村寨风貌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层层相叠而建,后部接靠山坡,前部用柱子架空,多为穿斗式木结构。吊脚楼分为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种,都很好的利用了垂直空间,其建筑制式大多为三层,一层存放农具,喂养家禽,二层为居住空间,一般有堂屋、厨房、卧室等空间,三层多为储藏粮食的空间。这些吊脚楼参差错落分布,聚集形成了村寨,鼓楼、风雨桥矗立其中,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充分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侗族先民靠着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利用山林的自然材料资源,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原始村寨,并将侗族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习俗蕴涵在每个细节之中,组成聚落的各个要素——山、水、人、建筑、田、林等在这里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契合的局面。这种敬畏自然、尊重历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侗寨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应当贯穿我们保护、传承、改造侗寨的始终,是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张垚烨,1993年12月25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河南省,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16级室内设计专业。学历:研究生 ,职称:无。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刘 硕,1994年6月20日出生,性别男,汉族,籍贯河南省,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16级室内设计专业。学历:研究生 ,职称:无。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