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学生能自己主动的参与学习。在我校“自主学习,分层达标”的课题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切感受到自主学习直接关涉到教学的成败。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小组展示也将只会是个别学生在唱独角戏。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自主学习真正自主起来呢?
一、 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厢情愿的告诉学生文章故事如何感人,语言如何优美,主题如何深刻,而学生只是一脸茫然的听记,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知识永远是死知识,永远不会变成学生的能力。正如我们面前一桌美味佳肴,营养师口若悬河的告诉我们其口味如何如何的好,营养价值如何的高,就是不让我们来品尝,这样,再高的营养价值对我们的身体有何用?同样,再美的课文不让学生亲自品读感悟,他们能获得营养价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的活动。让课堂真正从“一言堂”变为气氛轻松活跃的“群言堂”,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才能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
二、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我们在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注意了给学生留自主学习的时间,但往往因课时需要、备课环节的需要甚至因不信任学生而把自主学习环节的时间压缩乃至抛掉这一环节。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尤其语文),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如我们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有两个环节必不可少,那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和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这两个环节均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的自学时间。但我们往往因为本文太著名太美太重要,而不敢放手给学生,以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老师学生一问一答,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品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清晰地记得魏云娟老师《春》的课堂,学生自主品味语言,有位男生品味“野花遍地是:杂样儿……,还眨呀的。”这样一句,他说:“野花在像我们眨眼睛,在吸引我们,好像在向我们献媚。”这样的赏析估计是任何参考书上所没有的吧!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肯定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会是独立思考的人。”
讲读课文一般应安排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由学生解答,学生答不出来,教师给予引导、解答。学生也可以对老师提出的观点质疑。如在上《陈太丘与友期》时,同学们的观点就不一样,甚至他们对老师的讲解提出质疑。一是陈太丘不应离去,倘若客人是特殊情况未及时赶到;二是友人既已惭愧,元方不应“入门不顾”。有的同学的观点一语中的:本文告诉我们要重“信”和“礼”,太丘和元方的做法难道不是违背了“信”和“礼”吗?再如《散步》一文中,学生对作者提出质疑:“我认为作者这句话写得不好‘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在外面听我的,说明在家里未必听我的,说不定因为“我”的这一决定会引来回家之后的家庭风波呢。这句话不能充分体现妻子的贤惠,如果改为‘妻子呢,她总是听我的。’就更让人感动了。”这些质疑,不能不让老师佩服(也许有的质疑有些幼稚),更不能不引起老师的思考。对于学生的质疑,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充分肯定,要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
对于自读课文,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資料,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如《绿色蝈蝈》就要让学生去当小老师。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的备课要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也才能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一、 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厢情愿的告诉学生文章故事如何感人,语言如何优美,主题如何深刻,而学生只是一脸茫然的听记,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知识永远是死知识,永远不会变成学生的能力。正如我们面前一桌美味佳肴,营养师口若悬河的告诉我们其口味如何如何的好,营养价值如何的高,就是不让我们来品尝,这样,再高的营养价值对我们的身体有何用?同样,再美的课文不让学生亲自品读感悟,他们能获得营养价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的活动。让课堂真正从“一言堂”变为气氛轻松活跃的“群言堂”,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才能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
二、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我们在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注意了给学生留自主学习的时间,但往往因课时需要、备课环节的需要甚至因不信任学生而把自主学习环节的时间压缩乃至抛掉这一环节。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尤其语文),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如我们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有两个环节必不可少,那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和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这两个环节均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的自学时间。但我们往往因为本文太著名太美太重要,而不敢放手给学生,以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老师学生一问一答,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品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清晰地记得魏云娟老师《春》的课堂,学生自主品味语言,有位男生品味“野花遍地是:杂样儿……,还眨呀的。”这样一句,他说:“野花在像我们眨眼睛,在吸引我们,好像在向我们献媚。”这样的赏析估计是任何参考书上所没有的吧!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肯定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会是独立思考的人。”
讲读课文一般应安排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由学生解答,学生答不出来,教师给予引导、解答。学生也可以对老师提出的观点质疑。如在上《陈太丘与友期》时,同学们的观点就不一样,甚至他们对老师的讲解提出质疑。一是陈太丘不应离去,倘若客人是特殊情况未及时赶到;二是友人既已惭愧,元方不应“入门不顾”。有的同学的观点一语中的:本文告诉我们要重“信”和“礼”,太丘和元方的做法难道不是违背了“信”和“礼”吗?再如《散步》一文中,学生对作者提出质疑:“我认为作者这句话写得不好‘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在外面听我的,说明在家里未必听我的,说不定因为“我”的这一决定会引来回家之后的家庭风波呢。这句话不能充分体现妻子的贤惠,如果改为‘妻子呢,她总是听我的。’就更让人感动了。”这些质疑,不能不让老师佩服(也许有的质疑有些幼稚),更不能不引起老师的思考。对于学生的质疑,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充分肯定,要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
对于自读课文,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資料,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如《绿色蝈蝈》就要让学生去当小老师。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的备课要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也才能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