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研究在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核心课程中实施任务引领型项目化课程,即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讲授路径的传统工科教育,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设计知识讲授,以工程师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讲授路径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23-02
近年来,国内移动通信设备、接入网设备、交换设备和终端等通信及信息系统产品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大型企业的各类MIS渐趋完善,初步实现MIS广泛应用和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营销模式,促使社会产生了对信息与通信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既是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学术界针对项目化教学做了不少研究,美国德莱福斯提出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迁移理论,德国ITB对该理论开展了深入研究,潘伽罗斯(德国汉堡理工大学教授)提出了基于人员、工具、产品、行动的工作过程框架,教学改革应有针对性,必须有的放矢,以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为支撑,以该专业培养要求的实现矩阵为抓手实施改革。基于上述理论并将其应用到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笔者希望通过专业核心课程链的建设,使学生成长为卓越工程师的过程遵循“沿着合理学习路径循序渐进地提高”的工程能力发展过程。
一、通信工程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核心课程链的五门课程“数据通信与网络”、“移动终端开发”、“现代交换网与信令”和“通信线路工程与FTTX”、“移动通信与无线勘测优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现代交换网与信令》是首批双语示范课程,这五门课程还先后得到相应建设经费支持,先后建成符合实训要求的专业实验中心,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
1.课程体系设计尚未完善。现行课程体系已经历了数次修订,但和培养一名真实的通信工程师所需课程体系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学生在认真学习上述5门课程后有能力考取公信度较高的工程师证书、国家工信部布线工程师证书、国际认证等,但是比起企业所需工程师在很多方面贴合度还不高。
2.教师教学理念有待加强。现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传统高等本科教育的习惯,推崇讲授知识,轻视培养学生能力或不具备能力培养的手段。部分教师有种错觉,学生只要通过背诵或者复述这些知识,便自然而然地具备了相应工程能力,因而不重视课程讲授路径;而实际上课程讲授路径比起传统教学目的即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合理讲授路径所掌握的知识才是有效并具备相应工程能力的知识。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通信工程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实施方法涵盖了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专业课程分析、课程标准大纲编写、项目化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及项目化之具体教学实施。做到授课与实操同步,探索式实践与自主学习互相结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工程能力培养常抓不懈,所有教学环节应以项目化教学作为指导原则下运行,提升学生工程观念和实践工程能力。
1.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以“数据通信与网络”、“移动终端开发”、“现代交换网与信令”和“通信线路工程与FTTX”、“移动通信与无线勘测优化”这五门课程为主轴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具体方法包括:课程体系的创造性整合应以工程岗位的任务为核心,教学标准应形成规范的设计程式,以毕业生未来的工程师岗位3~5年规划为目标,以项目目标为基础,开发工程能力标准;以工程能力为导向,开发出5门项目驱动的实训手册;以某一具体设计或施工目标为载体,设计好5门主干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大纲;以技术发展为指针,建设反映新产品、新应用的项目化教材。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工程能力,通过这5门核心课程形成有机链接,并以此为抓手建设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型项目化课程,并引领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
2.展开实训项目设计,形成项目化教材。通过实践摸索有效地解决以下关键问题:通信工程工程师典型岗位完整工作过程分析;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讲授路径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从通信网络系统的工程流程逻辑和通信网络系统的产品建构逻辑两个维度根据课程讲授路径形成项目化教材。
3.以调研结果确定工程师岗位。大力推行基于行业内各类企业的调研工作,针对本专业毕业生可能面向的不同的潜在就业单位,如通信运营商、机关国企单位、弱电集成公司等,按照销售、售前、售后工程师、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架构、客户服务工程师等岗位群分别开展调研,并以胜任工程师岗位为目标确定培养方向。
4.以典型产品设计项目活动,依据工程师职业认证和技术发展开发配套实验指导书。依据工程师面对的具体工作,设置阶段性实训项目。以承载工程能力的产品为依托(比如说课程中的C
关键词: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23-02
近年来,国内移动通信设备、接入网设备、交换设备和终端等通信及信息系统产品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大型企业的各类MIS渐趋完善,初步实现MIS广泛应用和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营销模式,促使社会产生了对信息与通信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既是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学术界针对项目化教学做了不少研究,美国德莱福斯提出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迁移理论,德国ITB对该理论开展了深入研究,潘伽罗斯(德国汉堡理工大学教授)提出了基于人员、工具、产品、行动的工作过程框架,教学改革应有针对性,必须有的放矢,以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为支撑,以该专业培养要求的实现矩阵为抓手实施改革。基于上述理论并将其应用到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笔者希望通过专业核心课程链的建设,使学生成长为卓越工程师的过程遵循“沿着合理学习路径循序渐进地提高”的工程能力发展过程。
一、通信工程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核心课程链的五门课程“数据通信与网络”、“移动终端开发”、“现代交换网与信令”和“通信线路工程与FTTX”、“移动通信与无线勘测优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现代交换网与信令》是首批双语示范课程,这五门课程还先后得到相应建设经费支持,先后建成符合实训要求的专业实验中心,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
1.课程体系设计尚未完善。现行课程体系已经历了数次修订,但和培养一名真实的通信工程师所需课程体系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学生在认真学习上述5门课程后有能力考取公信度较高的工程师证书、国家工信部布线工程师证书、国际认证等,但是比起企业所需工程师在很多方面贴合度还不高。
2.教师教学理念有待加强。现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传统高等本科教育的习惯,推崇讲授知识,轻视培养学生能力或不具备能力培养的手段。部分教师有种错觉,学生只要通过背诵或者复述这些知识,便自然而然地具备了相应工程能力,因而不重视课程讲授路径;而实际上课程讲授路径比起传统教学目的即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合理讲授路径所掌握的知识才是有效并具备相应工程能力的知识。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通信工程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实施方法涵盖了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专业课程分析、课程标准大纲编写、项目化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及项目化之具体教学实施。做到授课与实操同步,探索式实践与自主学习互相结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工程能力培养常抓不懈,所有教学环节应以项目化教学作为指导原则下运行,提升学生工程观念和实践工程能力。
1.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以“数据通信与网络”、“移动终端开发”、“现代交换网与信令”和“通信线路工程与FTTX”、“移动通信与无线勘测优化”这五门课程为主轴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具体方法包括:课程体系的创造性整合应以工程岗位的任务为核心,教学标准应形成规范的设计程式,以毕业生未来的工程师岗位3~5年规划为目标,以项目目标为基础,开发工程能力标准;以工程能力为导向,开发出5门项目驱动的实训手册;以某一具体设计或施工目标为载体,设计好5门主干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大纲;以技术发展为指针,建设反映新产品、新应用的项目化教材。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工程能力,通过这5门核心课程形成有机链接,并以此为抓手建设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型项目化课程,并引领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
2.展开实训项目设计,形成项目化教材。通过实践摸索有效地解决以下关键问题:通信工程工程师典型岗位完整工作过程分析;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讲授路径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从通信网络系统的工程流程逻辑和通信网络系统的产品建构逻辑两个维度根据课程讲授路径形成项目化教材。
3.以调研结果确定工程师岗位。大力推行基于行业内各类企业的调研工作,针对本专业毕业生可能面向的不同的潜在就业单位,如通信运营商、机关国企单位、弱电集成公司等,按照销售、售前、售后工程师、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架构、客户服务工程师等岗位群分别开展调研,并以胜任工程师岗位为目标确定培养方向。
4.以典型产品设计项目活动,依据工程师职业认证和技术发展开发配套实验指导书。依据工程师面对的具体工作,设置阶段性实训项目。以承载工程能力的产品为依托(比如说课程中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