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导放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生最终要独立,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着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教师的职责。
一、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图片、猜谜、开展竞赛、巧设问题、课件展示等教学方法。如笔者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告诉学生蝴蝶的特征和关于蝴蝶的趣闻,搜集了一些精美的蝴蝶图片向学生展示,把学生想了解蝴蝶的欲望充分地调动出来,然后让学生通过书本、网络查找有关蝴蝶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让他们看一看自己找到的有关蝴蝶的资料和课文描写的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觉得哪些最美,哪些最有特色。结果学生的兴致极高,从课外到课内,学生之间读、找、比、说,学得不亦乐乎,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会极大地被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激发出超常的学习动力和潜质。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在指导阅读中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教课文《奴隶英雄》时,通过三个步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步看谁读得好,看谁把课文的内容了解得最清楚:剧本的情节怎样?哪些是主要人物?哪些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关系怎样?第二步看谁找得准:主要人物的特点是什么?第三步看谁演得像:根据课文内容分情节进行表演,要有台词,要有动作,要有神态。每一步既是自主学习,又是竞赛,既有交流,又有表演,寓教于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深入了解、感悟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有点疲劳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旁敲侧击地点拨,使学生有追根问底的欲望;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教师可以讲个幽默的小故事,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单元连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其实就是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既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又能积累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阅读教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时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积少成多。可以着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精读感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质疑问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查阅资料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
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的训练和长期的积累。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还要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发挥教材优势,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笔者在教学第十一册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组课文都是赞颂人间真爱、抒发人间真情的共同特点,由导到放,由点拨到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感悟。教學精读课文《永远的歌声》一课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老师为学生做了什么?学生为老师做了什么?从这些具体的事例去体会人物的感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则让学生通过边读边画,画出描写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感悟伟大无私的母爱。这样的指导训练,为后来放手让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略读课文《花边饺子的爱》和《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花边饺子的爱》时,笔者指导学生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课的方法自主去学习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课文中“小时候,母亲包肉馅的花边饺子给我们吃;长大后,我们包糖馅的花边饺子给母亲吃”这两个主要内容,从而体会到文中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以及抒发“我们”对母亲的孝顺和敬爱之情。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体会人物感情,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不明白的字词句进行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蝙蝠‘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怎样解疑呢?教师不能逢问必答,逢疑必解,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根据课文内容去思考,利用工具书去查找,通过交流去拓展理解,从而让学生养成有疑问就努力自主解决的好习惯,为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要求,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从课堂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经历、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不能苛求学生面面俱到。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要求他们读懂课文,有个人独特感悟即可;而对程度较高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多质疑,多思考。
笔者在教学课文《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时,让学生运用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要求他们自读自悟:抓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线索、体会人物感情、解决疑难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自学收获,从而丰富对文章的理解。结果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不少学生通过品读有关语段,体会到文中的母亲是勤劳、乐观、善良的,体会到文中的鲁本是坚强、懂事、孝顺的,也体会到他对母亲的挚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极少发言,更多地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学生的读书情况,倾听他们讨论、探究、争论,欣赏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也正是在自读自悟、互问互学、交流探究的共同活动中,较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课堂阅读教学是一座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发挥教材编排的优势,多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在更广阔的阅读领域中获取知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生最终要独立,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着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教师的职责。
一、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图片、猜谜、开展竞赛、巧设问题、课件展示等教学方法。如笔者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告诉学生蝴蝶的特征和关于蝴蝶的趣闻,搜集了一些精美的蝴蝶图片向学生展示,把学生想了解蝴蝶的欲望充分地调动出来,然后让学生通过书本、网络查找有关蝴蝶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让他们看一看自己找到的有关蝴蝶的资料和课文描写的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觉得哪些最美,哪些最有特色。结果学生的兴致极高,从课外到课内,学生之间读、找、比、说,学得不亦乐乎,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会极大地被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激发出超常的学习动力和潜质。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在指导阅读中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教课文《奴隶英雄》时,通过三个步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步看谁读得好,看谁把课文的内容了解得最清楚:剧本的情节怎样?哪些是主要人物?哪些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关系怎样?第二步看谁找得准:主要人物的特点是什么?第三步看谁演得像:根据课文内容分情节进行表演,要有台词,要有动作,要有神态。每一步既是自主学习,又是竞赛,既有交流,又有表演,寓教于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深入了解、感悟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有点疲劳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旁敲侧击地点拨,使学生有追根问底的欲望;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教师可以讲个幽默的小故事,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单元连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其实就是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既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又能积累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阅读教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时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积少成多。可以着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精读感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质疑问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查阅资料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
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的训练和长期的积累。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还要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发挥教材优势,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笔者在教学第十一册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组课文都是赞颂人间真爱、抒发人间真情的共同特点,由导到放,由点拨到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感悟。教學精读课文《永远的歌声》一课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老师为学生做了什么?学生为老师做了什么?从这些具体的事例去体会人物的感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则让学生通过边读边画,画出描写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感悟伟大无私的母爱。这样的指导训练,为后来放手让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略读课文《花边饺子的爱》和《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花边饺子的爱》时,笔者指导学生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课的方法自主去学习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课文中“小时候,母亲包肉馅的花边饺子给我们吃;长大后,我们包糖馅的花边饺子给母亲吃”这两个主要内容,从而体会到文中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以及抒发“我们”对母亲的孝顺和敬爱之情。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体会人物感情,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不明白的字词句进行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蝙蝠‘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怎样解疑呢?教师不能逢问必答,逢疑必解,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根据课文内容去思考,利用工具书去查找,通过交流去拓展理解,从而让学生养成有疑问就努力自主解决的好习惯,为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要求,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从课堂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经历、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不能苛求学生面面俱到。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要求他们读懂课文,有个人独特感悟即可;而对程度较高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多质疑,多思考。
笔者在教学课文《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时,让学生运用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要求他们自读自悟:抓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线索、体会人物感情、解决疑难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自学收获,从而丰富对文章的理解。结果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不少学生通过品读有关语段,体会到文中的母亲是勤劳、乐观、善良的,体会到文中的鲁本是坚强、懂事、孝顺的,也体会到他对母亲的挚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极少发言,更多地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学生的读书情况,倾听他们讨论、探究、争论,欣赏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也正是在自读自悟、互问互学、交流探究的共同活动中,较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课堂阅读教学是一座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发挥教材编排的优势,多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在更广阔的阅读领域中获取知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