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体现“实践性”“综合性”的特性,我们必须从改进阅读教学入手,构建起实践型的阅读教学课堂。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随文练笔的实践型阅读课堂构建研究”的课题,希望构建起“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推动文本理解感悟、语言积累运用、情感体认升华”的课堂教学形式。
【策略的选择】
我们选择“随文练笔”作为实践型阅读课堂的主要教学策略。随文练笔把学生有组织的言语活动和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对阅读活动进行定向引导,对表达活动进行整合反馈,是教师导读、导练、导评的综合性载体,是学生引读、引思、引写(说)的生成性任务。它具有强化阅读感受、完善文本理解、领悟表达方法、促进语言运用等教学功能。我们把其视作是一个覆盖性很强的教学环节,环节内所有的活动都由练笔展开,明晰了教学内容,精简了教学环节。
【课型的探索】
在明确了随文练笔的教学功能之后,我们研制出了“以练笔引阅读,边读边练;以阅读促练笔,边练边读”的课堂教学范式。一篇课文的教学通常由两到三个随文练笔引导展开。
1.练笔引读。在教学初始,布置一个服务于整体感知的随文练笔,要求学生带着“随文练笔”这一任务反复阅读,力求自能理解。在这一环节里,使用的随文练笔通常是以“读完课文,试着用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完课文,你了解了课文写作对象的哪些信息?尽可能全地找出来,然后用一段话介绍一下这个写作对象”等等。如《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在明确这是一篇人物通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默读课文,找出与主人公相关的信息和同桌交流,并准备用一段话介绍这位老人。“人物介绍”这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文本,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整理组合,其练笔表达,既是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思维路径的呈现,实现了真正的语文学习。
2.以练促读。在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布置一到二个凸显文本特点的随文练笔,练笔的功能在于推动阅读走向深入。当然,阅读也给练笔提供了语境支持。如《青山不老》一课,我们关注到了课文借助环境的今昔对比来烘托人物的写作特点,布置第二个随文练笔来推动整个研读过程:读课文,画出描写环境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头脑中呈现的画面。两个画面,对比鲜明。在形象的催化下,对文中“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青山是不会老的”等等意蕴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理解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悟所得。
最后,还是通过随文练笔来“深化情意感悟,整合语料运用”:采访就要结束,作者给老人留了一个影。那会是一张怎样的照片?照片的背景如何?照片中老人的外貌、动作、神态又会如何?试着来描摹一下。练笔再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整合文本信息、语料来支撑自己的想象,读和练交互推进,最终完成课文信息的整理、情意的体悟和语料的运用。
这样,课堂中用具有聚合功能的随文练笔作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任务深度学习,实现了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向学生的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从接受为主转向了自主探究、体验习得;学习行为从以听为主转到了以做为主、以读为主、以思为主,实现了真正的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整个教学呈现出以下实践表征:
①内容上:基于教材,又根植于学生经验,将鲜活的言语实践引进课堂,并以此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聚合性。
②结构上: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更具简约性。
③功效上:实现一个活动板块达成多个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主动发展,更具生长性。此外,整个教学过程,练笔成为人人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实现了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使所有学生均有所学,更具全面性。
【研究的成果】
2005年至今,我们组织全市的骨干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随文练笔使用手册》,为每篇课文设计了两到三个练笔,每个练笔之后附有使用小贴士,提示阅读方法、思考路径等。2006年开始,这套《使用手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我们还通过多次研讨活动,推出以随文练笔建构阅读课堂的公开课,使这一范式在本区域内得到推广,有效地改变了本区域内的阅读课堂形态:教师成了学生语文实践的策动者,课堂里散点式的读议少了,板块式的教学组织多了;情感渲染少了,言语实践多了,阅读教学更加扎实有效了。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3153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体现“实践性”“综合性”的特性,我们必须从改进阅读教学入手,构建起实践型的阅读教学课堂。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随文练笔的实践型阅读课堂构建研究”的课题,希望构建起“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推动文本理解感悟、语言积累运用、情感体认升华”的课堂教学形式。
【策略的选择】
我们选择“随文练笔”作为实践型阅读课堂的主要教学策略。随文练笔把学生有组织的言语活动和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对阅读活动进行定向引导,对表达活动进行整合反馈,是教师导读、导练、导评的综合性载体,是学生引读、引思、引写(说)的生成性任务。它具有强化阅读感受、完善文本理解、领悟表达方法、促进语言运用等教学功能。我们把其视作是一个覆盖性很强的教学环节,环节内所有的活动都由练笔展开,明晰了教学内容,精简了教学环节。
【课型的探索】
在明确了随文练笔的教学功能之后,我们研制出了“以练笔引阅读,边读边练;以阅读促练笔,边练边读”的课堂教学范式。一篇课文的教学通常由两到三个随文练笔引导展开。
1.练笔引读。在教学初始,布置一个服务于整体感知的随文练笔,要求学生带着“随文练笔”这一任务反复阅读,力求自能理解。在这一环节里,使用的随文练笔通常是以“读完课文,试着用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完课文,你了解了课文写作对象的哪些信息?尽可能全地找出来,然后用一段话介绍一下这个写作对象”等等。如《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在明确这是一篇人物通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默读课文,找出与主人公相关的信息和同桌交流,并准备用一段话介绍这位老人。“人物介绍”这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文本,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整理组合,其练笔表达,既是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思维路径的呈现,实现了真正的语文学习。
2.以练促读。在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布置一到二个凸显文本特点的随文练笔,练笔的功能在于推动阅读走向深入。当然,阅读也给练笔提供了语境支持。如《青山不老》一课,我们关注到了课文借助环境的今昔对比来烘托人物的写作特点,布置第二个随文练笔来推动整个研读过程:读课文,画出描写环境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头脑中呈现的画面。两个画面,对比鲜明。在形象的催化下,对文中“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青山是不会老的”等等意蕴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理解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悟所得。
最后,还是通过随文练笔来“深化情意感悟,整合语料运用”:采访就要结束,作者给老人留了一个影。那会是一张怎样的照片?照片的背景如何?照片中老人的外貌、动作、神态又会如何?试着来描摹一下。练笔再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整合文本信息、语料来支撑自己的想象,读和练交互推进,最终完成课文信息的整理、情意的体悟和语料的运用。
这样,课堂中用具有聚合功能的随文练笔作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任务深度学习,实现了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向学生的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从接受为主转向了自主探究、体验习得;学习行为从以听为主转到了以做为主、以读为主、以思为主,实现了真正的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整个教学呈现出以下实践表征:
①内容上:基于教材,又根植于学生经验,将鲜活的言语实践引进课堂,并以此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聚合性。
②结构上: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更具简约性。
③功效上:实现一个活动板块达成多个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主动发展,更具生长性。此外,整个教学过程,练笔成为人人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实现了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使所有学生均有所学,更具全面性。
【研究的成果】
2005年至今,我们组织全市的骨干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随文练笔使用手册》,为每篇课文设计了两到三个练笔,每个练笔之后附有使用小贴士,提示阅读方法、思考路径等。2006年开始,这套《使用手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我们还通过多次研讨活动,推出以随文练笔建构阅读课堂的公开课,使这一范式在本区域内得到推广,有效地改变了本区域内的阅读课堂形态:教师成了学生语文实践的策动者,课堂里散点式的读议少了,板块式的教学组织多了;情感渲染少了,言语实践多了,阅读教学更加扎实有效了。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