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追根究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0602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气急败坏地说:“我们班那几个学生,真是服了他们了,教八遍十遍的,一点儿窍都不开,没任何反应,没得治了……”这种现象在复习迎考的那段时间尤为多见。难道这部分学生就真的没治了吗?还是我们没找到治的方法?如果是我们教师的问题,不就白白冤枉、耽误了这部分学生吗?为此,我们应当先自我反省,为什么讲那么多遍学生还不会?归根到底他们到底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有人曾经说过,学习数学就像隔着一层很薄的窗户纸,因为隔着这层纸,所以你可能觉得数学很难很难,摸不着,猜不透。但当你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噢,原来竟这样简单。很多时候,上述那类学生就是属于窗户纸没被捅破的那种情况。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会一直迷惑下去,甚至会因为觉得数学很难而失去了继续学习数学的信心,那岂不耽误了他们一生?反之,我们能及时了解这种情况,找到使他们产生疑惑的根在哪里,帮助他们捅破这层窗户纸,使他们觉得数学原来竟这样简单,只是他们在这个小环节上没想到而已,他们必定会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这点,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比如在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有15张画片,小红有10张画片,小兰有18张画片。(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2)小明比小红多多少张画片?(3)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对于前两问学生可以说张口就来,正确率也较高。但在第(3)问,学生自己提问题时,就有好几个学生说成:“小明比小兰‘多’多少张?”或“小兰比小红‘少’多少张?”……他们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知道该说“多多少张”还是说“少多少张”。是他们不知道谁多谁少吗?对此,我对他们进行了专项测试训练:(1)15比10多( ), 12比20少( );(2)15比18( )3 ,18比10( )8。
  通过练习,我发现学生对第(1)题求相差数不成问题,结果填得非常正确。但第(2)题却出现了不同答案。有几个学生不知道该填“多”还是“少”。于是我就问:“15和18比,谁多(大),谁少(小)?”回答是:“15少(小),18多(大)。”我又问:“18和10比,谁多(大),谁少(小)?”回答是:“18多(大),10少(小)。”原来他们对谁多(大),谁少(小)很清楚,问题不在这儿。细思之,原来问题的根就出在:他们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填多(大),什么情况下填少(小),即使他们已经知道谁多(大),谁少(小)。找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以后,我明确告诉他们:“前面的数少(小),后面的数多(大),就说××比××少(或小)几;而当前面的数多(大),后面的数少(小)时,我们就说××比××多(或大)几。经过这样的解释后,学生对“15比18( )3,18比10( )8”的疑惑彻底解除了,当然也就发现了刚才自己提问中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及时地订正。再碰到这类练习题时,原来出错的那几个学生积极性比谁都高,因为他们会了。
  如果当时我不逐层分析学生的疑惑、出错的根本原因,就会以为学生怎么会连谁多谁少、谁大谁小都不知道呢?误解他们,往往会导致我们教师常常受挫,学生也屡屡失败,彼此都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在教师的气愤、受挫心理中受到极大的损害。在这种心理影响下的我们又怎能真正为学生答疑解惑呢?
  又比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关系时,“相加的两个数分别叫做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那个数叫做减数,它们相减的结果叫差”。我觉得这样讲没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可我发现这时有个学生好像一脸疑惑,难道还有什么地方没讲明白吗?学生举手问到:“老师,您说‘相加的结果叫和’,什么叫‘结果’?”原来问题出在这里。我立即解释:“相加的结果就是相加的得数的意思,懂了吗?”“噢,原来是这样,懂了。”学生高兴地坐下了。之前,我没想到有学生会在这个小环节上产生疑惑。好在一年级的学生比较纯真,也敢问,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如果换做高年级的学生在某个小环节上出现疑惑时,他往往会怕别人笑话而不敢问,老师如果也想不到的话,等到疑惑越积越多,不就阻碍了他的发展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找出症结所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不难看出: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不能只按我们的思路强行灌输,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重视他们的反馈信息,及时、细致地分析他们产生疑惑的根到底在哪里,能理解他们所犯的错误,才能真正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不要因为一个小环节的疏忽而铸成了大问题。否则,像前面我们说过的讲八遍十遍还不会的学生将还有可能出现。答疑解惑一定要追根究底。
其他文献
本文就加强企业的班组核算,降低生产成本进行了论述。
科研视窗·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深厚的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强化语言积累,抓好内化运用  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很难写出通顺、流畅的作文来。那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博读—消化—
【摘要】 近些年来,虽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存一些问题,如本土案例资源少,案例的选编、设计规范性和实用性不高,案例教学的手段落后等等。为改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现状,各高校要重视并支持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和推广,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教师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及时选编、设计符合国情和教学需要的案例,还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进行案例教学。  【关键词】
抗促癌物的研究和应用对肿瘤预防有重要意义。由于促癌作用的机制复杂,目前还缺乏比较成熟的筛选促癌物和抗促癌物快速方法。本研究选用文献已报道的三种经动物证明具有抗促
毒黄素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一种水溶性黄色素,具有抗生素的抑菌或杀菌作 用,对人和动物细胞也有毒性作用。很久以前就有人认为酵米面食物中毒与毒黄素有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是4-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高效、广谱等特点,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据报道,这类药物能与细菌DNA结合,抑制DNA拓扑异构化酶,从而达到抑菌或
语文学习,语法知识是根基,学生凭借各种语法现象,体文悟情,掌握语言的规律,学会表达与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语文知识的构建阶段,语法对他们而言过于专业与生涩,是一团绕不进出不来的云雾。语文新课标提出基本的语法知识可随文学习。课文中的精美词句、语段,无一不是運用规范的语法和形象的修辞。随文指导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学生易学易懂,使知识自然生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引导学生随文学习
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不但要灵活地组织教学,还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是要将难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复杂的数学问题通俗化、生活化。  一、在操作中感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只是依靠教师是不能将抽象的知识点都摊开,传授给学生。此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大脑,多让他们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
A series of studies and surveys on the hazard identification of syntheticdetergents LAS & AEO were conducted.They are the chief ingredients of tootonnage washin
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有效与否更要以“学生是否发展了”为重要依据,只有当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了发展,教师才能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教育界认为,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在笔者看来,有效教学是课堂上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只有当这些因素都做到了最佳,才能谈得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