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挺起不屈的脊梁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E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历史在此定格。
  一个黑色的日子。一个让人潸然泪下、刻骨铭心的日子。
  中华民族面临着、经历着空前的大灾难。
  我们的总书记吹响了攻坚战的集结号。
  我们的总理星夜兼程火速赶往灾区第一线。
  于是——
  十万子弟兵紧急奔赴四川灾区及其周边波及省、市,在艰难险阻中强行突进。紧随其后是一支支专业救援队,一支支白衣天使队伍,还有无数来自祖国各地和境外、海外的志愿者……
  房屋倒塌,家园被毁,山体滑坡,道路坍陷……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现场的救援行动让人揪心,感天动地。全国各地以至世界各地的救援善举铺天盖地,自愿献血的人群络绎不绝,源源不断的鲜血汩汩流淌,汇聚成血的长江、血的黄河,输送到万千灾民的血管里,滋补着破碎的古蜀大地。
  这是怎么了?老天仿佛愣是与我们作对。几年来,一场又一场灾难,“非典”、禽流感、冰冻……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然而,愈是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愈显出空前的凝聚力和伟大的团结。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从古到今不可战胜、永远不倒的真谛所在。
  这几天,我们寝食不安,梦魂牵绕,几乎是不间断地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我们流泪,我们感奋,我们的心早已飞往灾区,与那里的救援者和被救援者感同身受,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此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能做些什么?
  是的,我们是一群作家,会聚海陵古城,交流、参观、学习,这是一次美好的记忆,古城巨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必须承认,我们有些心不在焉,我们总惦记着灾区。来之前,我们已在各自生活的城市捐了款、献了物,尽己所能,微不足道。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拿起手中的笔,去讴歌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讴歌他们与灾区人民的血肉相连,讴歌我们中华民族坚挺的不屈的脊梁,讴歌那些气壮山河、震古烁今的壮举。我们呼吁自己的某些同行,从个人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别再沉湎于“私人化写作”,去写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别在大时代面前显得那么小鼻子小眼睛,别再远离生活、闭门造车,更别再对“床上”的事那么津津乐道……我们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受难的人民、英雄的人民。
  我们就要离开这里,回到我们各自的城市和工作岗位。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会用自己的行动,作出回报,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沪港宁作家赴泰采风团:
  张锦江 庞瑞垠 凤章 田永昌 南强 张琴
   2008年5月17日于泰州
  
  (5月15日-18日,本刊编委庞瑞垠、凤章应邀出席了“沪港宁作家赴泰采风团”在泰州参观、采风、交流。其间,于5月18日的《泰州晚报》发表了《中国,挺起不屈的脊梁》一文,特予转载。)
其他文献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旸。”  这位至今精神如虹的霞仙,就是闻名遐迩的旷世游圣徐霞客。在这个风清日丽的初夏午后,我又一次静静地来到马镇南旸村,拜访这位我眼中一生最为浪漫与神圣的仙人。  故居静悄悄的,青瓦灰墙,门前甚至没有什么花草树木作点缀,空旷坦然。就连陆定一所书“徐霞客故居”之墨宝,都没有被眩目地悬挂于外,而是低眉颔首藏于正门里面的梁下。下面是这里的主人——霞仙的画像,他就在这里,静
期刊
2013年11月5日下午,南京理工大学二月兰诗社社刊《棠棣》创刊号首发式、诗社Logo征集大赛暨诗社首届优秀社员颁奖仪式在该校艺文馆举行。南理工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宗刚博士和数十名诗社社员及文学爱好者出席了仪式。  《棠棣》创刊号图文并茂,分“风入松”“满庭芳”“水龙吟”三个版块,既收录了南理工学子锦心绣口的诗文,也收录了孙友田、冯亦同、邓海南等著名诗人的作品,还有通讯报道、书画作品等。该刊刊名取自
期刊
教堂的晚钟悠扬响起,蓝色的暮霭从宽阔的运河漫进窑湾。老街上旅人渐稀,唱洋琴的女子曲终人去,一身古装的老艺人也收起摊子。店面相继打烊,窑湾夜悄然而至……  史称“小上海”窑湾,今夜何寻昔日之繁华?20世纪30年代初,这般暮色苍茫时,应是“夜猫子”集开市的时辰了。满街汽灯朗若白昼,行人如织,摩肩接踵拥进鳞次栉比的店铺、钱庄、典当、酒楼、茶馆、饭庄……他们大多为外地客商,山西帮、江西帮、福建帮、苏镇扬帮
期刊
基本解释:北方俗叫“蛐蛐儿”,西南方俗称“蛐蛐”。属于有害的昆虫,身体黑褐色,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  蟋 蟀  花丛月下总吱吱,正是秋声欢唱时。  得意之时多失意,三五成群捉蛐蛐。  (张志真)  蟋蟀,无脊椎动物。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
期刊
在中国盗墓史上,有两个不解之谜,至今没有解开。  一个是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元朝皇帝,死后到底葬在哪;另一个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这位比成吉思汗早逝近千年的三国风云人物,其“七十二疑冢”是怎么一回事情。  两个不解之谜的主人,葬事都有共同的地方:“薄葬”外加“秘葬”,这是不是后人“永远找不到”的根本原因?反正至今尚没有哪一个盗墓者能发现。    成吉思汗到底葬在哪  现所见成吉思汗陵是“衣冠冢”  
期刊
2013年3月14日(阴历二月初三)夜10时40分,黑夜裹挟着瞎眼的星星,带走了我年仅51岁的爱妻。从此,你长眠在桃源公墓的脚下,我却带着孩子长夜空守在我们共同生活过的10年老屋,伴随我们的是冰冷的长夜,伤痛的心灵,怀念的思绪,还有你照片变成的遗像。我拿什么挽救你,挽救你年轻的生命,与生俱来的悲恸,让我痛不欲生。  爱妻,我无法再见你的笑容,我无法不怀念你,我更无法忘却你,有人说,小说太虚构,散文
期刊
从一名手握教鞭16年的大学老师,到90年代末毅然辞去人人向往的公职,在20年前下海创办民办教育。马自雄先生即便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身份转换,不管是大学教育抑或是下海创业的学前教育,命运注定他此生与教育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笔者最近有幸采访马自雄先生,让我们窥见了马自雄先生旗下无锡金桥教育集团成功的闪光链。  一、以创新为支点撬动民办学前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习惯公办模式下教育的家长来说,教育支
期刊
含羞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由于叶子会对热和光产生反应,受到外力触碰会立即闭合,所以得名含羞草。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对土壤要求不严。花为粉红色,形状似绒球,讨喜可人。开花后结荚果,果实呈扁圆形。叶为羽毛状复叶互生,呈掌状排列。含羞草的花、叶和荚果均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且较易成活,适宜做阳台、室内的盆栽花卉,在庭院等处也能种植。含羞草与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外界触动时,叶柄下垂,小叶
期刊
春耕夏耘秋收冬储,古训的沿袭在浦郡的农家依然如故,好比果子熟透了就会掉下来、鸭子见了河道就会扑打翅膀一样地自然。浦郡农家的一些人生定律也会有意无意地起着作用,如同有缘无份的情人邂逅,泪眼相看,互诉思念一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一切又像是命运的刻意安排。  一  腊月初三,一个暖阳的冬日。  邻里间互道“吃了没有”的问候,互问有无曝晒的东西。李家见张家抱出了被子,在暖阳下轻轻地扑打,也叮嘱孩子将自家的
期刊
“老四川”向守志将军呼吁为灾区捐款  本刊高级顾问、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将军是四川宣汉人,今年92岁。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以一个“老巴蜀”的身份,向在宁巴蜀人呼吁紧急捐钱、献血,并为在地震中死难的乡亲举行烛光追思会。  向守志见到发起募捐活动的巴蜀老乡张宏、彭征安、张旭等人时激动地表示,灾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捐了1万元钱。向老对年轻的老乡说:“我们要倡议南京巴蜀人团结起来,助家乡救灾”。向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