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进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提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建议,以期望对自和同行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32-01
多年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提问效果的好坏又主要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所以我认为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课堂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提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化问题的难点,降低学习上的梯度。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发展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力求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去学习去思考。如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节,其重点是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是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性原则要求在提问时应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二、问题设计要结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需要来进行,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求应有所不同。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应设计浅显明白、形象直观的问题,而对高中的学生,则应设计具有一定理论色彩和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倘若还问一些:“秦朝是哪一一年建立的?是谁建立的?”问题,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最好应该设计有点思维深度的问题,例如:讲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为了使学生理解战争的“民主”这个重要的问题,就必须提问学生:“在古代奴隶社会,雅典的民主是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享有?”学生思考讨论,接着,应进一步提问:“雅典的民主是哪些人享有的?哪些人离它遥不可及?”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史实以后,就可能作出“雅典民
主的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个结论了。
三、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
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宜,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
历史思维,要始终以全班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处于“探索者”和“发现者”的位置,使他们问有所思,思有所得。课堂提问如果“问得太白,学生不用思考就答了,会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玄奥,学生一头雾水,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继续推进,还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所以我们既反对那种‘是不是’、‘能不能’之类的简单提问,也不赞成含糊笼统,故弄玄虚的提问。一般说来,提问的问题要适合学生实际,既要能答,又要经过思考才能答得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
四、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绝不能前后无差,同一难度。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提问,分别由好中差学生回答,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教学上的难点或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五、问题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效果也不一样,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历史课堂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把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做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设计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32-01
多年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提问效果的好坏又主要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所以我认为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课堂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提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化问题的难点,降低学习上的梯度。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发展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力求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去学习去思考。如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节,其重点是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是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性原则要求在提问时应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二、问题设计要结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需要来进行,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求应有所不同。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应设计浅显明白、形象直观的问题,而对高中的学生,则应设计具有一定理论色彩和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倘若还问一些:“秦朝是哪一一年建立的?是谁建立的?”问题,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最好应该设计有点思维深度的问题,例如:讲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为了使学生理解战争的“民主”这个重要的问题,就必须提问学生:“在古代奴隶社会,雅典的民主是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享有?”学生思考讨论,接着,应进一步提问:“雅典的民主是哪些人享有的?哪些人离它遥不可及?”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史实以后,就可能作出“雅典民
主的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个结论了。
三、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
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宜,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
历史思维,要始终以全班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处于“探索者”和“发现者”的位置,使他们问有所思,思有所得。课堂提问如果“问得太白,学生不用思考就答了,会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玄奥,学生一头雾水,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继续推进,还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所以我们既反对那种‘是不是’、‘能不能’之类的简单提问,也不赞成含糊笼统,故弄玄虚的提问。一般说来,提问的问题要适合学生实际,既要能答,又要经过思考才能答得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
四、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绝不能前后无差,同一难度。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提问,分别由好中差学生回答,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教学上的难点或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五、问题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效果也不一样,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历史课堂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把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做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设计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