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生成逻辑

来源 :中学生学习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shei5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新时代要继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首先总结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
  关键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生成逻辑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2,这是新时代继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刻不容缓。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具有内在的价值合理性,它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这一要求所体现的人民性也展现了其合理的价值内核。
  一、历史逻辑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先有党,再有国,再有社会主义,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近代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着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社会,社会各阶级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方案,但是均宣告失败。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建国后,依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民的愿景,我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三大改造的方针。三大改造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党和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国家从来都是历史的、现实的和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二、实践逻辑
  在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上,当时的党内存在着各种声音,有的人提出“一次革命论”,即发动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有的人提出“二次革命论”,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二次革命论”是更行之有效的办法。二次革命,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中国共产党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历次重大风险挑战的成功化解,取得的各项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都表明了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相统一。
  三、价值逻辑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相统一具有科学合理的价值内核。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提出要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提出,中国共产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内在的价值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统一,完成这个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走社会主义道路。
  四、文化逻辑
  爱国主义并非当代才有这个说法,它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主义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精神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组成的,而爱国主义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古代就有家国天下、先国后家、国而忘家的说法。家是国的最基本的“细胞”,国是家的集合体。人们在个人利益或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维护国家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这也是古人家国情怀的表现。因此,便有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岳飞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这都是古代爱国主义集体观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中华传统美德,而爱国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还体现在节日中,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军节,八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某一事件而设立的,设立这些节日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醒人们牢记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还体现在古诗词中,古代爱国诗人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4/30/ c_1124437937.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義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3日第6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汽车与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快速融合, 衍生出的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了全球工业产业竞争的关键。在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联合众多行业、开展协同创新、构建新型交通和运输的重要载体的背景下,职业学院应该跟紧行业发展的脚步,及时的调整教育方向,对传统汽车专业进行转型,促进职业学院车辆专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本文就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背景下车辆专
期刊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这个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有为青年接续奋斗才能变为现实,高校思政课有责任在新时代青年的成长道路上担当引路人,心怀赤子之志,理直气壮的把思政课办好,不断的培养出堪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史重任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铸魂育人  新时代高校应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铸魂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保障
期刊
摘要:一个班的班训是全班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班级文化和精神的高度浓缩和体现,是班级的灵魂。最近几年,“做最好的自己”一直是我所带班级的班训。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1)发扬优点,做最好的自己;(2)修复不足,做最好的自己。班集体中,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这个班集体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孩子们就会健康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班训;发扬优点;修复不足;
期刊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学校发展中,“办学特色是支撑学校文化的基础,打造书香校园是落实校园文化的有力保证,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助推校园文化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学校;特色文化;内涵;发展;课程  学校办学特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巨大,他体现在诸多方面,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校管理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用人管人是学校管理的第一重境界;用制度管人是学校管理的第二重境界;用
期刊
魏书生先生曾说:“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我过去并不这样认为,可通过自身的经历,才真正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从中品尝到的酸甜苦辣。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小事件层出不穷,不管大事小事都在“老师老师”中开始与结束。结合多年带班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带班经验与同仁共享。  一、倾注真情,善于沟通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你喜欢他,他就喜
期刊
摘要: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丰富且适合自己的运动技巧是体育教学作为职业学校教育的关键内容,这也可以从整体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与身心素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众多学科中体育学科要负主要责任,而这也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体育教学要正确把握核心素养的时代特征这一基础上,科学的应用核心素养理论体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要认真对待指导而且还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用美好的师爱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团结学生等方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的学习兴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音乐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职生;学习兴趣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生产一线人才的阵地。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通过开设艺术与
期刊
摘要:高中地理相较于初中阶段,其知识量变得更大,课程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综合、抽象,课程难度也随之增强,在相同的学习情况之下,不同学生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成效。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优生与学困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参考,进而促进学困生向着学优生转化,提高学生成绩。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优生;学困生;解题策略  引言:  当前,时代不断飞速发展,教育方面也产生了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职业高中不仅是为了基层输送技术人员的培训平台,更应该是培养精尖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服装设计行业一直走在时尚前端,职高院校对于时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源源不断,近年来有关服装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本文将围绕职高院校中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教育展开论述,首先分析职高院校服装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简要探究将传统文化融入服装专业中的教育策略。 
期刊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推动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急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信息技术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优化了数学教学过程,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也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优势条件。相比较于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教学能够把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更加生动形象的直观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