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新时代要继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首先总结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
关键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生成逻辑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2,这是新时代继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刻不容缓。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具有内在的价值合理性,它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这一要求所体现的人民性也展现了其合理的价值内核。
一、历史逻辑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先有党,再有国,再有社会主义,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近代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着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社会,社会各阶级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方案,但是均宣告失败。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建国后,依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民的愿景,我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三大改造的方针。三大改造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党和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国家从来都是历史的、现实的和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二、实践逻辑
在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上,当时的党内存在着各种声音,有的人提出“一次革命论”,即发动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有的人提出“二次革命论”,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二次革命论”是更行之有效的办法。二次革命,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中国共产党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历次重大风险挑战的成功化解,取得的各项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都表明了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相统一。
三、价值逻辑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相统一具有科学合理的价值内核。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提出要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提出,中国共产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内在的价值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统一,完成这个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走社会主义道路。
四、文化逻辑
爱国主义并非当代才有这个说法,它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主义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精神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组成的,而爱国主义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古代就有家国天下、先国后家、国而忘家的说法。家是国的最基本的“细胞”,国是家的集合体。人们在个人利益或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维护国家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这也是古人家国情怀的表现。因此,便有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岳飞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这都是古代爱国主义集体观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中华传统美德,而爱国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还体现在节日中,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军节,八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某一事件而设立的,设立这些节日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醒人们牢记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还体现在古诗词中,古代爱国诗人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4/30/ c_1124437937.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義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3日第6版。
关键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生成逻辑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2,这是新时代继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刻不容缓。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具有内在的价值合理性,它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这一要求所体现的人民性也展现了其合理的价值内核。
一、历史逻辑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先有党,再有国,再有社会主义,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近代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着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社会,社会各阶级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方案,但是均宣告失败。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建国后,依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民的愿景,我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三大改造的方针。三大改造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党和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国家从来都是历史的、现实的和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二、实践逻辑
在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上,当时的党内存在着各种声音,有的人提出“一次革命论”,即发动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有的人提出“二次革命论”,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二次革命论”是更行之有效的办法。二次革命,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中国共产党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历次重大风险挑战的成功化解,取得的各项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都表明了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相统一。
三、价值逻辑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相统一具有科学合理的价值内核。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历届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提出要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提出,中国共产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内在的价值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统一,完成这个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走社会主义道路。
四、文化逻辑
爱国主义并非当代才有这个说法,它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主义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精神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组成的,而爱国主义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古代就有家国天下、先国后家、国而忘家的说法。家是国的最基本的“细胞”,国是家的集合体。人们在个人利益或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维护国家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这也是古人家国情怀的表现。因此,便有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岳飞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这都是古代爱国主义集体观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中华传统美德,而爱国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还体现在节日中,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军节,八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某一事件而设立的,设立这些节日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醒人们牢记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还体现在古诗词中,古代爱国诗人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4/30/ c_1124437937.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義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3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