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灵活性是人们创新思考的前提与保证,人们思维只有具备了灵活性,才能有所突破和创造。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地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引导,一题多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持续、积极开展,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品质。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最近我在讲《解决问题策略》这一单元时,讲了一个鸡兔同笼问题。题目是这样的:鸡兔共18只,腿共46条,鸡兔各有几只?此道题用假设的方法很简单,可先假设全部是兔,腿应有18×4=72(条),而实际仅有46条腿,显然要将部分“兔”替换成“鸡”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替换一次可以减少两条腿(4-2=2),需要替换(72-46)÷2=13(次),显然替换一次增加一只鸡,所以鸡有13只,免有18-13=5(只)。当然,这道题也可以先假设全部是鸡,经过分析同样得到正确答案。此外,这道题用列表法同样能顺利解决问题。学生感到没多大难度,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变题”了,出题如下:
(1)李老师带着班上47名同学踏青旅游,在旅游景点租了大、小船共10条,刚好坐满,大船可乘6人,小船可乘4人,试问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有一学生略加思考后举起了手,他在黑板上列式如下:(6×10-47)÷(6-4)=6.5……他犹豫了。没多久,大家议论开了。哦,对!一个同学自言自语,好像他有所悟。很快他举起了手,在黑板上重新列式如下:(6×10-47-1)÷(6-4)=6(条),10-6=4(条)。答:租了6条小船,4条大船。还没等我解释,大家都点点头说:“对!李老师也算一个人,可不能忘了他呀!”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思维更加活跃起来。这时候,我又开始“变题”了,出题如下:
(2)小明同学星期天准备去买足球,身上带了116元,全部是纸钞,总共50张,只知道1元的张数比2元钱的张数多两张,还有5元钞若干,你可知道1元钞、2元钞、5元钞各有几张吗?
学生们又议论开了,内容太丰富了,我们怎么做呀!我开始启发了,1元和2元怎样才能张数一样?一学生说从身上用去2张1元就行了。于是,我很快列出等量关系式:(1元+2元)×张数+5元×张数=116-1×2。你从这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琢磨了一会,有人举手了。一同学说等式的右边结果是114,1+1+4=6,6能被3整除,所以114也能被3整除。其他同学豁然开朗。又一同学举手了,他说:“5元张数就该是3的倍数,而且不会很大。”这时我启发他们说:“同学们,你们有思路了吗?”同学们忙开了。终于有人用列举法得出了正确答案。最后,我根据其解题思路,列表如下:
正确答案:1元有18+2=20(张);2元有18张;5元有12张。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某食品厂2天生产糖果8吨,照这样计算,24吨糖果需要生产多少天?我这样提问:
(1)能用除法列一步计算的同学举手,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学生通过思考,各抒己见……得到:2÷8表示……8÷2表示……24÷8表示……
(2)根据上面的三个式子和题目所求的问题列出第二步算式,并说出这一步的意义。得出:
正归一:2÷8×24
反归一:24÷(8÷2)
倍比法:2×(24÷8)
解法多样,殊途同归。多种解法的呈现,加深了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多角度提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持续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地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立足于“活”,即由教法的“活”激起学法的“活”,不断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创设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定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秦楼小学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最近我在讲《解决问题策略》这一单元时,讲了一个鸡兔同笼问题。题目是这样的:鸡兔共18只,腿共46条,鸡兔各有几只?此道题用假设的方法很简单,可先假设全部是兔,腿应有18×4=72(条),而实际仅有46条腿,显然要将部分“兔”替换成“鸡”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替换一次可以减少两条腿(4-2=2),需要替换(72-46)÷2=13(次),显然替换一次增加一只鸡,所以鸡有13只,免有18-13=5(只)。当然,这道题也可以先假设全部是鸡,经过分析同样得到正确答案。此外,这道题用列表法同样能顺利解决问题。学生感到没多大难度,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变题”了,出题如下:
(1)李老师带着班上47名同学踏青旅游,在旅游景点租了大、小船共10条,刚好坐满,大船可乘6人,小船可乘4人,试问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有一学生略加思考后举起了手,他在黑板上列式如下:(6×10-47)÷(6-4)=6.5……他犹豫了。没多久,大家议论开了。哦,对!一个同学自言自语,好像他有所悟。很快他举起了手,在黑板上重新列式如下:(6×10-47-1)÷(6-4)=6(条),10-6=4(条)。答:租了6条小船,4条大船。还没等我解释,大家都点点头说:“对!李老师也算一个人,可不能忘了他呀!”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思维更加活跃起来。这时候,我又开始“变题”了,出题如下:
(2)小明同学星期天准备去买足球,身上带了116元,全部是纸钞,总共50张,只知道1元的张数比2元钱的张数多两张,还有5元钞若干,你可知道1元钞、2元钞、5元钞各有几张吗?
学生们又议论开了,内容太丰富了,我们怎么做呀!我开始启发了,1元和2元怎样才能张数一样?一学生说从身上用去2张1元就行了。于是,我很快列出等量关系式:(1元+2元)×张数+5元×张数=116-1×2。你从这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琢磨了一会,有人举手了。一同学说等式的右边结果是114,1+1+4=6,6能被3整除,所以114也能被3整除。其他同学豁然开朗。又一同学举手了,他说:“5元张数就该是3的倍数,而且不会很大。”这时我启发他们说:“同学们,你们有思路了吗?”同学们忙开了。终于有人用列举法得出了正确答案。最后,我根据其解题思路,列表如下:
正确答案:1元有18+2=20(张);2元有18张;5元有12张。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某食品厂2天生产糖果8吨,照这样计算,24吨糖果需要生产多少天?我这样提问:
(1)能用除法列一步计算的同学举手,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学生通过思考,各抒己见……得到:2÷8表示……8÷2表示……24÷8表示……
(2)根据上面的三个式子和题目所求的问题列出第二步算式,并说出这一步的意义。得出:
正归一:2÷8×24
反归一:24÷(8÷2)
倍比法:2×(24÷8)
解法多样,殊途同归。多种解法的呈现,加深了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多角度提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持续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地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立足于“活”,即由教法的“活”激起学法的“活”,不断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创设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定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秦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