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依托和媒介就是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的语言便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是铺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桥梁”。本文拟从历史课堂的语言艺术来谈教学。
关键词:教师;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9-02
语言是人思维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有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依托和媒介就是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的语言便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是铺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桥梁”。
一、历史教学语言必须讲求准确性
准确性是所有教学语言都必须注意的条件。所谓准确,即教师要用语言把讲解的内容正确地表达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课本知识点也好,常识也好,即便是涉及生活上的事例,都要注意用语得当,讲错或犯常识性错误等等都是要不得的。因为教学的第一步骤是教学生正确的认识。怎样才能做到准确?首先,语言要规范,即教师要讲普通话。其次,教师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要准确、科学,也就是语言确切、用词严谨。如在讲课时决不能把抗金英雄岳飞说成民族英雄岳飞。再如,战国和秦统一全国这段历史,就不能把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说成“国家”;秦灭六国前,必须称“秦王嬴政”及“秦国”,而秦灭六国后,统一的朝代开始了,你就必须改称“秦始皇嬴政”及“秦朝”。在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时有这样的表述:“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这其中的“又”字就不能省,为什么呢?“又”字暗示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曾经有过一大障碍,也就是英国的殖民侵略,这里是第二大障碍。一个“又”字承前启后,联系了新旧知识,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第三要做到语言准确,还必须“求实”,表达事物要恰如其分,不能言过其实。
二、历史教学语言要简明
简明而不简单,这应该成为历史教师教学语言的最佳境界。毕竟,历史是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宗教、外交、地理等等众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内容庞杂,线索更是纵横交错。如果教师要顺利而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好课堂知识,达到预期目标,那么必须要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语言简洁明了,既体现课文的主干知识,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用精炼扼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如用“沿海据点”、“内地扩张”、“抢掠财富”可高度概述英国殖民统治的步骤。有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常常对一个知识点翻来覆去地咀嚼,这样一来,只会让学生越听越乏味。教师要实现历史教学语言的简明扼要,就必须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地整理与重新组合,并为学生构建出课文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网络。这样,整合的史实重点突出,观点精辟,问题也条理分明。同时教师在语言表达上也要直截了当,层次分明,使语言简洁明了。
三、历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个活泼且具幽默感的老师。一节课如果仅是死水微澜式地照本宣科,或者是填鸭式地一讲到底,请问学生听了之后,哪还来什么学习兴趣呢?所以,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将庞杂繁琐的课文内容化为通俗易懂、活泼风趣、贴近生活的话语,那就既能够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能教授学生知识。
四、教师须形象地刻画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中会遇到不少历史人物,而把历史人物刻画清楚,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很重要。如讲“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大战时,我就事先写了一份讲稿,内容主要是邓世昌在战舰即将沉没时,拒绝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衔发相救的爱犬,决心与舰同沉。当我演讲完这段故事后,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深深被邓世昌这种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折服。要把历史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教师平时就要多积累、多收集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影视资料等,并做到能较好地运用这些资料,这样讲课时就能恰到好处地补充课文。
五、历史教学语言要注意语速、音调和深度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太快,学生的听力很难跟上来。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所讲的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楚。同时,教师讲课也不能过多使用高音以及强音。讲课声音太高或太强,都会使学生厌倦,不能持久集中注意力,听课效率势必较差。有的教师满堂课皆是高八度和惊叹调,他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听讲,然而事与愿违,他这边讲得是声嘶力竭、口干舌燥,而学生那边却是越听越乏力,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教师则比较讲究这种语言艺术。他们会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随时调节语言的快慢、高低,尽量使声音跌宕起伏,疾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对于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帝制黑暗,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慢慢地道来,娓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对于重要的概念、短语就要字字珠玑,一字不差地交待给学生。
六、历史教学语言要蕴含情感
历史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去感染学生。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实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使学生受到正义感、爱国感、英雄感、美感等的感情熏陶。如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等类似内容时,教师在口头语言设计上,应用控诉性的文字和采用悲愤的语调,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要实现历史教学语言具有情感的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有真挚丰富的情感和对史实公正的判断。另外,教师平时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能够正确运用体态语言。
综上,教师须用“心”去教育学生,用“心”去感染、体会学生。而,“言为心声”,教师能否把好语言艺术这道关,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9-02
语言是人思维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有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依托和媒介就是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的语言便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是铺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桥梁”。
一、历史教学语言必须讲求准确性
准确性是所有教学语言都必须注意的条件。所谓准确,即教师要用语言把讲解的内容正确地表达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课本知识点也好,常识也好,即便是涉及生活上的事例,都要注意用语得当,讲错或犯常识性错误等等都是要不得的。因为教学的第一步骤是教学生正确的认识。怎样才能做到准确?首先,语言要规范,即教师要讲普通话。其次,教师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要准确、科学,也就是语言确切、用词严谨。如在讲课时决不能把抗金英雄岳飞说成民族英雄岳飞。再如,战国和秦统一全国这段历史,就不能把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说成“国家”;秦灭六国前,必须称“秦王嬴政”及“秦国”,而秦灭六国后,统一的朝代开始了,你就必须改称“秦始皇嬴政”及“秦朝”。在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时有这样的表述:“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这其中的“又”字就不能省,为什么呢?“又”字暗示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曾经有过一大障碍,也就是英国的殖民侵略,这里是第二大障碍。一个“又”字承前启后,联系了新旧知识,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第三要做到语言准确,还必须“求实”,表达事物要恰如其分,不能言过其实。
二、历史教学语言要简明
简明而不简单,这应该成为历史教师教学语言的最佳境界。毕竟,历史是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宗教、外交、地理等等众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内容庞杂,线索更是纵横交错。如果教师要顺利而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好课堂知识,达到预期目标,那么必须要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语言简洁明了,既体现课文的主干知识,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用精炼扼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如用“沿海据点”、“内地扩张”、“抢掠财富”可高度概述英国殖民统治的步骤。有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常常对一个知识点翻来覆去地咀嚼,这样一来,只会让学生越听越乏味。教师要实现历史教学语言的简明扼要,就必须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地整理与重新组合,并为学生构建出课文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网络。这样,整合的史实重点突出,观点精辟,问题也条理分明。同时教师在语言表达上也要直截了当,层次分明,使语言简洁明了。
三、历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个活泼且具幽默感的老师。一节课如果仅是死水微澜式地照本宣科,或者是填鸭式地一讲到底,请问学生听了之后,哪还来什么学习兴趣呢?所以,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将庞杂繁琐的课文内容化为通俗易懂、活泼风趣、贴近生活的话语,那就既能够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能教授学生知识。
四、教师须形象地刻画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中会遇到不少历史人物,而把历史人物刻画清楚,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很重要。如讲“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大战时,我就事先写了一份讲稿,内容主要是邓世昌在战舰即将沉没时,拒绝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衔发相救的爱犬,决心与舰同沉。当我演讲完这段故事后,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深深被邓世昌这种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折服。要把历史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教师平时就要多积累、多收集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影视资料等,并做到能较好地运用这些资料,这样讲课时就能恰到好处地补充课文。
五、历史教学语言要注意语速、音调和深度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太快,学生的听力很难跟上来。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所讲的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楚。同时,教师讲课也不能过多使用高音以及强音。讲课声音太高或太强,都会使学生厌倦,不能持久集中注意力,听课效率势必较差。有的教师满堂课皆是高八度和惊叹调,他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听讲,然而事与愿违,他这边讲得是声嘶力竭、口干舌燥,而学生那边却是越听越乏力,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教师则比较讲究这种语言艺术。他们会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随时调节语言的快慢、高低,尽量使声音跌宕起伏,疾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对于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帝制黑暗,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慢慢地道来,娓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对于重要的概念、短语就要字字珠玑,一字不差地交待给学生。
六、历史教学语言要蕴含情感
历史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去感染学生。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实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使学生受到正义感、爱国感、英雄感、美感等的感情熏陶。如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等类似内容时,教师在口头语言设计上,应用控诉性的文字和采用悲愤的语调,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要实现历史教学语言具有情感的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有真挚丰富的情感和对史实公正的判断。另外,教师平时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能够正确运用体态语言。
综上,教师须用“心”去教育学生,用“心”去感染、体会学生。而,“言为心声”,教师能否把好语言艺术这道关,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