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作为中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首次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并作为新时代财政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推进全面绩效管理是深化财政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现代财政管理理念的重要提升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就是更加强调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规范财政资金分配的重要手段
实施部门预算管理以来,财政资金分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一些部门(单位)过于看重部门利益,与财政之间的博弈从未终断,讨价还价、争项目、争基数的现象仍有发生。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把资金使用权与资金使用效果、资金使用责任紧密结合,配合绩效评价、绩效公开、绩效问责,可以有效制止争项目、争资金的问题,进而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有效性。
二、当前绩效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们按照“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在绩效管理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初步完成了财政性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绩效理念尚未真正建立
预算绩效管理倡导以绩效为中心,对支出结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随著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部门(单位)对预算绩效理念有了一定了解,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根除,重产出、重结果的绩效理念尚未真正建立。一些部门(单位)认为资金使用只要合法合规就行,对绩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主动性不足。
(二)绩效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一是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影响了绩效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二是从事预算绩效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专业性、系统性较强, 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共同参与,人才现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全面推进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以强化领导、加强宣传为手段,提高绩效管理氛围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提升绩效管理层级,建议以政府名义出台政策性指导意见、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同时,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对部门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二是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实工作力量,制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并加大指导、协调和监督力度。
2.抓好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等积极宣传绩效理念,培育绩效文化,增强绩效意识,有效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并支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良好氛围。
3.强化监督检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工作实施检查考评。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将预算绩效管理内容纳入监督范围。
(二)以资金安排、落实责任为抓手,完善绩效监管体制
1.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
一是按照支出和产出匹配的原则,合理归并现有专项支出项目。对一些特定项目下的专门支出原则上归并到所在项目,实现投入与产出,预算与绩效的相互匹配融合。二是按照“谁报预算,谁报绩效目标;谁批复,谁审核绩效目标”的原则,把项目绩效目标作为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核的组成部分,实现绩效目标管理与预算管理全面融合。
2.全面实行预算绩效考核问责
强化预算部门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自觉承担起“用钱必问效,低效必问责”责任。全面实行预算绩效考核问责,按照“花钱必问效,低效必问责”的原则,建议政府出台预算绩效管理考核问责办法,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对部门(单位)在预算资金的申请、监管、使用过程中,因工作失职等主观原因造成资金无效或低效的,追究部门(单位)绩效责任,逐步建立“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绩效问责机制。
(三)以全覆盖、全过程为目标,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1.推进绩效管理的全覆盖
进一步扩大绩效管理覆盖范围,逐步将绩效目标管理和评价范围向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延伸,试点预算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编制方法和路径,使绩效管理由项目支出管理拓展到一般支出管理,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在巩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将部门整体绩效和区、镇财政资金运行绩效纳入绩效管理的范围,实现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要求。
2.推进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充分发挥绩效目标在预算编制、资金分配中的前置作用,认真编制绩效目标,促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深度结合。要继续扩大绩效目标编制范围,加强绩效目标编制质量的审核。
强化绩效目标跟踪监控工作,及时掌握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针对项目特点优化跟踪方式和流程,将动态跟踪和定期跟踪相结合,把绩效跟踪与加强当年预算执行、实施预算调整、优化项目管理结合起来,提高绩效跟踪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年度预算绩效跟踪,更好地督促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关注绩效目标的可实现性,及时纠正偏离目标。
(四)以制度体系、指标体系为重点,夯实绩效管理基础
1.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随着绩效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原有的管理办法及管理制度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探索和建立科学而规范的财政支出全过程绩效管理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涵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中介机构库、专家库、数据库和档案等管理办法。二是规范业务流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制定系统的绩效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各相关机构和人员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规范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分级分类、适用高效、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及业务规范。
2.完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推进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本地化和个性化建设是保障绩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一项及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要全力构建个性绩效指标库。全方位收集整理绩效指标并不断动态再优化,逐步与本地绩效管理具体实践相吻合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为目标申报和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二是加强指标体系论证。尝试指标设计与评价的分离,通过招标,聘请全国知名的专业绩效咨询公司对绩效评价指标库进行专业论证,逐步形成涵盖各部门、各类别、各行业,符合目标内容,突出绩效特色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绩效评价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3.探索绩效管理信息化
绩效信息系统建设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化逐步实现:绩效目标编审、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全程绩效管理信息化管理,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对预算管理系统、国库支付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间数据共享,推动绩效跟踪的开展。通过大数据应用建模等,开展绩效分析。(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财政局)
一、推进全面绩效管理是深化财政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现代财政管理理念的重要提升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就是更加强调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规范财政资金分配的重要手段
实施部门预算管理以来,财政资金分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一些部门(单位)过于看重部门利益,与财政之间的博弈从未终断,讨价还价、争项目、争基数的现象仍有发生。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把资金使用权与资金使用效果、资金使用责任紧密结合,配合绩效评价、绩效公开、绩效问责,可以有效制止争项目、争资金的问题,进而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有效性。
二、当前绩效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们按照“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在绩效管理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初步完成了财政性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绩效理念尚未真正建立
预算绩效管理倡导以绩效为中心,对支出结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随著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部门(单位)对预算绩效理念有了一定了解,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根除,重产出、重结果的绩效理念尚未真正建立。一些部门(单位)认为资金使用只要合法合规就行,对绩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主动性不足。
(二)绩效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一是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影响了绩效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二是从事预算绩效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专业性、系统性较强, 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共同参与,人才现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全面推进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以强化领导、加强宣传为手段,提高绩效管理氛围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提升绩效管理层级,建议以政府名义出台政策性指导意见、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同时,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对部门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二是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实工作力量,制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并加大指导、协调和监督力度。
2.抓好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等积极宣传绩效理念,培育绩效文化,增强绩效意识,有效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并支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良好氛围。
3.强化监督检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工作实施检查考评。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将预算绩效管理内容纳入监督范围。
(二)以资金安排、落实责任为抓手,完善绩效监管体制
1.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
一是按照支出和产出匹配的原则,合理归并现有专项支出项目。对一些特定项目下的专门支出原则上归并到所在项目,实现投入与产出,预算与绩效的相互匹配融合。二是按照“谁报预算,谁报绩效目标;谁批复,谁审核绩效目标”的原则,把项目绩效目标作为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核的组成部分,实现绩效目标管理与预算管理全面融合。
2.全面实行预算绩效考核问责
强化预算部门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自觉承担起“用钱必问效,低效必问责”责任。全面实行预算绩效考核问责,按照“花钱必问效,低效必问责”的原则,建议政府出台预算绩效管理考核问责办法,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对部门(单位)在预算资金的申请、监管、使用过程中,因工作失职等主观原因造成资金无效或低效的,追究部门(单位)绩效责任,逐步建立“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绩效问责机制。
(三)以全覆盖、全过程为目标,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1.推进绩效管理的全覆盖
进一步扩大绩效管理覆盖范围,逐步将绩效目标管理和评价范围向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延伸,试点预算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编制方法和路径,使绩效管理由项目支出管理拓展到一般支出管理,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在巩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将部门整体绩效和区、镇财政资金运行绩效纳入绩效管理的范围,实现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要求。
2.推进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充分发挥绩效目标在预算编制、资金分配中的前置作用,认真编制绩效目标,促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深度结合。要继续扩大绩效目标编制范围,加强绩效目标编制质量的审核。
强化绩效目标跟踪监控工作,及时掌握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针对项目特点优化跟踪方式和流程,将动态跟踪和定期跟踪相结合,把绩效跟踪与加强当年预算执行、实施预算调整、优化项目管理结合起来,提高绩效跟踪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年度预算绩效跟踪,更好地督促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关注绩效目标的可实现性,及时纠正偏离目标。
(四)以制度体系、指标体系为重点,夯实绩效管理基础
1.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随着绩效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原有的管理办法及管理制度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探索和建立科学而规范的财政支出全过程绩效管理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涵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中介机构库、专家库、数据库和档案等管理办法。二是规范业务流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制定系统的绩效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各相关机构和人员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规范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分级分类、适用高效、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及业务规范。
2.完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推进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本地化和个性化建设是保障绩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一项及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要全力构建个性绩效指标库。全方位收集整理绩效指标并不断动态再优化,逐步与本地绩效管理具体实践相吻合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为目标申报和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二是加强指标体系论证。尝试指标设计与评价的分离,通过招标,聘请全国知名的专业绩效咨询公司对绩效评价指标库进行专业论证,逐步形成涵盖各部门、各类别、各行业,符合目标内容,突出绩效特色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绩效评价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3.探索绩效管理信息化
绩效信息系统建设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化逐步实现:绩效目标编审、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全程绩效管理信息化管理,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对预算管理系统、国库支付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间数据共享,推动绩效跟踪的开展。通过大数据应用建模等,开展绩效分析。(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