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信息可视化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对海南省非遗名录数量、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及年龄结构分布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CNKI中的105篇相关文献从四大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数据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表,以使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海南省非遗;信息可视化;保护与传承
非遗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依据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准则可以将非遗信息进行直观的表达,使信息之间的内部关系清晰明了,同时可以扩大非遗信息的受众范围,使其保持艺术性与活力,并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条件。
一、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研究
海南省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形成了众多令人称奇且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在传统技艺门类中,独具海南文化特色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海南省唯一世界级的非遗项目,这一技艺见证了中国棉纺织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的基本情况
海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2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72项。其中,在海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按项目门类来分:传统音乐有8项、传统技艺有7项、传统戏剧及民俗均为4项、传统舞蹈及传统美术均为2项、其他1项。在海南省省级非遗项目中,按项目门类来分:传统技艺有22项,传统音乐有12项,传统舞蹈有11项,传统民俗有10项,民间文学及传统美术均为5项,传统戏剧有4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以及其他均为1项(见图1)(资料来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由图1可知,海南省非遗项目数量集中在传统技艺这一门类,其次是传统音乐,民俗,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其他相对较少。
(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海南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人,其中传统技艺5人、传统戏剧5人、传统音乐2人、传统舞蹈2人。海南省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0人,其中传统技艺40人,传统音乐18人,传统舞蹈16人,传统戏剧12人,民俗9人,传统美术7人,其他4人,民间文学3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人(见图2)(资料来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由图2可知,传统技艺类传承人相对较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为1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两类均为0人。说明这些非遗项目亟须培育和寻找下一代传承人,对其进行抢救与保护。
由图3可知①,传承人年龄层次较集中在50~59岁,40岁以下的人数最少。传承人普遍高龄化,急需培育年轻的传承人(图3)(资料来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随着信息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可视化信息检索成了信息检索发展的新方向。文献检索结果通过更为直观的可视化形式提供,对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运算,在节省研究者时间的同时还能使其获得更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令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高效,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针对海南省非遗信息可视化这一研究课题,本文综合选定了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的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检索条件分别设定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非遗”,发表时间无限制,分别从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两个方向进行研究分析,最终的数据日期截止于2020年12月19日,共检索出研究文献105篇。
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总体趋势分析
从CNKI的数据采集结果来看,海南省非遗研究分布:总参考数为564次,总被引次数为251次,总下载次数为23 611次,篇均参考数为5.37次,篇均被引数为2.39次,篇均下载数为224.87次,下载被引比为0.01。
文献发表的时间反映了海南省非遗的研究情况和趋势。如图4所示,从2009年到2011年,海南省关于非遗的文章年年不到10篇,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1年达到近十年来的最低发文量。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發〔2005〕42号)的颁布,海南省启动了相关保护研究工作。基于此,2012年海南省发表的非遗研究文章数量达到了一次高潮,年发文量达到了14篇。2012年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印发《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此后2013年到2021年期间,文章数量呈现起伏渐升的现象(资料来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资源与研究层次分布
将检索条件设定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的海南省非遗资源类型分布如图5所示。期刊82篇,占总数的92.13%;硕士论文3篇,占总数的3.37%;博士论文、中国会议、国际会议、报纸均为1篇,均占1.12%。数据表明,博士论文仅有2019年罗文雄发表的《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1篇;硕士论文分别为2019年余秋梅发表的《基于RMP理论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和符皑滢发表的《琼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探讨》,以及2020年符永新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共3篇。期刊论文研究的对象多数为基于海南非遗视角对某一非遗项目的具体研究,例如:黎锦、制陶、临高人偶戏等。 将输入检索条件设置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检索出的文献共计44篇。海南省非遗研究可分为社科类的政策研究、基础研究和行业指导,政报、公报、公告、文告以及高等教育和文艺作品。海南省关于非遗的研究集中在社科类政策上,共有25篇论文,占总数的56.82%。这些研究立足于海南省非遗的发展现状,对相关政策条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挖掘了海南省非遗的相关信息,为海南省非遗的学术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与基金分布
如图6所示,从学科分布来看,文化类文献有52篇,占32.91%;旅游类19篇,占12.03%;音乐舞蹈类17篇,占10.76%;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类14篇,占8.86%;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类11篇,占6.96%;高等教育类6篇,占3.80%。可以看出,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在海南省非遗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图7所示,海南省非遗研究论文经费来源较少,共有21项,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金文献数量最多,有10篇,占总基金数47.62%。此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论文有6篇,占28.57%。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支持的论文有2篇,占9.5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大学科研基金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的论文各有1篇,均占4.76%。
(四)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关键词
通过对海南省非遗研究文献主题的计量分析,把握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72次,占16.6%;“海南黎族”为第二位,共计17次,占3.9%;第三位为“保护”以及“海南”,均为14篇,均占3.2%。海南省非遗研究的关键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文化”“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旅融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数字化保护”,且与其他关键词关系紧密,研究围绕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开展。
四、结论
从现状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缺乏高层次、低年龄段的传承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减弱,亟须培育年轻的传承人。从学术研究着手,高水平论文不多,接受项目资助的文献数量更为缺乏,且论文质量有待提高。基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时代背景,应更加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它不仅代表着某个地区的文化历史深度,更能传达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使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并长期传承下去。
作者簡介
冯云霞,1994年生,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美术与设计服务(民族民间展会设计与品牌形象)。
注释
①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数据库分别在2011年和2016年对传承人进行的年龄统计数据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少宏,邓碧波,范圣玺.设计创新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东南学术,2014(3):124-129.
[2]李金涛.信息可视化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关键词:海南省非遗;信息可视化;保护与传承
非遗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依据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准则可以将非遗信息进行直观的表达,使信息之间的内部关系清晰明了,同时可以扩大非遗信息的受众范围,使其保持艺术性与活力,并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条件。
一、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研究
海南省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形成了众多令人称奇且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在传统技艺门类中,独具海南文化特色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海南省唯一世界级的非遗项目,这一技艺见证了中国棉纺织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的基本情况
海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2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72项。其中,在海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按项目门类来分:传统音乐有8项、传统技艺有7项、传统戏剧及民俗均为4项、传统舞蹈及传统美术均为2项、其他1项。在海南省省级非遗项目中,按项目门类来分:传统技艺有22项,传统音乐有12项,传统舞蹈有11项,传统民俗有10项,民间文学及传统美术均为5项,传统戏剧有4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以及其他均为1项(见图1)(资料来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由图1可知,海南省非遗项目数量集中在传统技艺这一门类,其次是传统音乐,民俗,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其他相对较少。
(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海南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人,其中传统技艺5人、传统戏剧5人、传统音乐2人、传统舞蹈2人。海南省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0人,其中传统技艺40人,传统音乐18人,传统舞蹈16人,传统戏剧12人,民俗9人,传统美术7人,其他4人,民间文学3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人(见图2)(资料来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由图2可知,传统技艺类传承人相对较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为1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两类均为0人。说明这些非遗项目亟须培育和寻找下一代传承人,对其进行抢救与保护。
由图3可知①,传承人年龄层次较集中在50~59岁,40岁以下的人数最少。传承人普遍高龄化,急需培育年轻的传承人(图3)(资料来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随着信息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可视化信息检索成了信息检索发展的新方向。文献检索结果通过更为直观的可视化形式提供,对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运算,在节省研究者时间的同时还能使其获得更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令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高效,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针对海南省非遗信息可视化这一研究课题,本文综合选定了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的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检索条件分别设定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非遗”,发表时间无限制,分别从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两个方向进行研究分析,最终的数据日期截止于2020年12月19日,共检索出研究文献105篇。
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总体趋势分析
从CNKI的数据采集结果来看,海南省非遗研究分布:总参考数为564次,总被引次数为251次,总下载次数为23 611次,篇均参考数为5.37次,篇均被引数为2.39次,篇均下载数为224.87次,下载被引比为0.01。
文献发表的时间反映了海南省非遗的研究情况和趋势。如图4所示,从2009年到2011年,海南省关于非遗的文章年年不到10篇,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1年达到近十年来的最低发文量。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發〔2005〕42号)的颁布,海南省启动了相关保护研究工作。基于此,2012年海南省发表的非遗研究文章数量达到了一次高潮,年发文量达到了14篇。2012年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印发《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此后2013年到2021年期间,文章数量呈现起伏渐升的现象(资料来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资源与研究层次分布
将检索条件设定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的海南省非遗资源类型分布如图5所示。期刊82篇,占总数的92.13%;硕士论文3篇,占总数的3.37%;博士论文、中国会议、国际会议、报纸均为1篇,均占1.12%。数据表明,博士论文仅有2019年罗文雄发表的《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1篇;硕士论文分别为2019年余秋梅发表的《基于RMP理论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和符皑滢发表的《琼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探讨》,以及2020年符永新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共3篇。期刊论文研究的对象多数为基于海南非遗视角对某一非遗项目的具体研究,例如:黎锦、制陶、临高人偶戏等。 将输入检索条件设置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检索出的文献共计44篇。海南省非遗研究可分为社科类的政策研究、基础研究和行业指导,政报、公报、公告、文告以及高等教育和文艺作品。海南省关于非遗的研究集中在社科类政策上,共有25篇论文,占总数的56.82%。这些研究立足于海南省非遗的发展现状,对相关政策条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挖掘了海南省非遗的相关信息,为海南省非遗的学术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与基金分布
如图6所示,从学科分布来看,文化类文献有52篇,占32.91%;旅游类19篇,占12.03%;音乐舞蹈类17篇,占10.76%;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类14篇,占8.86%;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类11篇,占6.96%;高等教育类6篇,占3.80%。可以看出,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在海南省非遗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图7所示,海南省非遗研究论文经费来源较少,共有21项,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金文献数量最多,有10篇,占总基金数47.62%。此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论文有6篇,占28.57%。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支持的论文有2篇,占9.5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大学科研基金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的论文各有1篇,均占4.76%。
(四)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关键词
通过对海南省非遗研究文献主题的计量分析,把握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72次,占16.6%;“海南黎族”为第二位,共计17次,占3.9%;第三位为“保护”以及“海南”,均为14篇,均占3.2%。海南省非遗研究的关键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文化”“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旅融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数字化保护”,且与其他关键词关系紧密,研究围绕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开展。
四、结论
从现状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缺乏高层次、低年龄段的传承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减弱,亟须培育年轻的传承人。从学术研究着手,高水平论文不多,接受项目资助的文献数量更为缺乏,且论文质量有待提高。基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时代背景,应更加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它不仅代表着某个地区的文化历史深度,更能传达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使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并长期传承下去。
作者簡介
冯云霞,1994年生,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美术与设计服务(民族民间展会设计与品牌形象)。
注释
①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数据库分别在2011年和2016年对传承人进行的年龄统计数据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少宏,邓碧波,范圣玺.设计创新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东南学术,2014(3):124-129.
[2]李金涛.信息可视化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