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认为,基础教育应注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将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放在首位,协同培养他们的文化综合素质。文章从该目标出发,先对阅读训练价值以及当前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进而围绕“师生应如何做”提出了培养兴趣、营造氛围、组织多元活动、传授方法、重视预习、注意拓展等策略,旨在给师生的共同成长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0-00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2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基础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就语文学科来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应学习哪些语文知识”以及“学生应学习语文到何种程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认为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语文知识、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此,从组织更加科学合理的小学阅读训练活动的角度出发,教师首先应明确阅读训练的价值以及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竭尽全力地寻找促进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训练的价值以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柱,不仅极具学习价值,更是被广泛运用在我国社会交流中的一门语言。因此,基础教育部门将语文设定为核心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从小学习相关知识。语文学习大多是从阅读开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当阅读较为简单的文章时,他们往往能够轻松理解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情感。一旦文章情感色彩加深,他们便极易陷入认知误区当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阅读训练的组织和设计,积极带领学生参与更多的阅读学习活动,不断强化他们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的能力。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师未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均阻碍了阅读训练的落实和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二、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培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以说是口口相传的“教育真理”。只要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某一项知识感兴趣,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活动当中,最终在不断的深度学习和积极实践中提升自我。相反,学生若是对该项内容不感兴趣,无论教师如何引导,他们的学习效果都不会太理想。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则存在学生因兴趣缺乏而不愿阅读、逐渐弱化语文素养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实现强化教学效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培养学生读文章的兴趣是势在必行的[1]。只要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带着对文化的好奇,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到阅读训练活动当中,相关能力也必然会在积极阅读和深入思考中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小学生会在语文学习以及阅读训练活动中出现不积极的表现,进而无法达成预期训练和学习目标,与缺乏合适的阅读情境有著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远远高于对情境和氛围的关注,部分教师更是只要求学生刻板地读文章,忽视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在这种状态下,本就缺乏足够阅读经验和情感积累的小学生自然难以在单一的阅读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其阅读积极性和语文综合素养逐渐降低。这也就意味着,要想让小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训练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或训练活动的氛围越是轻松活泼,他们越能积极参与。同样,越是贴近文本故事的模拟情境,越能为其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2]。如此,在相对真实的情境支持下,将自身想象成文章主人公或其他相关人物,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感受文章背后蕴藏的更多情感,他们的思考收获与阅读体验必然会更好。
(三)传授方法,夯实能力基础
方法是高效学习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哪一项学习活动,只要是掌握了方法和技巧,就能够事半功倍。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阅读素养来说,只有让他们掌握了“学语文”和“读文章”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文素养不足和阅读能力低下的问题,进而帮助他们实现在语文领域的长远发展。
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是直接将文章中心思想告诉给学生,很少围绕某一篇文章带领他们细致分析“学语文”和“读文章”的方法。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和语文学习是浮于表面的,他们的本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此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转变。只有他们改变了教学方法,并将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夯实基础能力,进而提升阅读乃至语文学习自信。如此良性循环形成,其语文素养、阅读水平的稳步提高自然是指日可待。
(四)重视预习,铺垫课堂教学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高质量的预习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课堂的“适应新知”时间投入,进而让师生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在“深入分析文章情感”之上,对于提高阅读训练有效性来说是大有裨益的。简单来说,学生能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形成一定了解并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围绕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课堂时间被高效利用起来,诸多问题也能及时得到解决,整体训练质量自然会得到大幅提高,其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也能实现积极发展[3]。
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未给予预习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课堂上直接开展阅读活动,导致学生由于不熟悉要读的文章,所以很难迅速进入“读”的状态,课堂时间在无形中被浪费,整体训练活动质量趋于低效。面对该情况,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不重视课前预习的刻板观念,将课前的阅读训练活动组织起来。 (五)组织活动,多元培养学生
所谓“实践出真知”,小学生逻辑思维尚不成熟,与文学、文化的接触也尚不深入,很难在略显枯燥的“长篇大论”中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也就无法将文章内涵内化为自身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实践,他们才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并加速将其融合在自身知识体系当中。相比于面对文本的无声阅读,有趣、动态的各种拓展阅读活动更能点燃他们的参与热情。对此,考虑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有趣的小故事,围绕故事文本设计角色扮演等动态阅读活动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为更好地演绎文章,不仅需要完成浅层次的阅读,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剖析主人公性格特点、钻研故事内涵,不仅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语文素养也能在极大程度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六)注意拓展,丰富并优化体验
拓展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教材当中未曾呈现的知识,并在知识的支持下对语文产生新的理解。这样一来,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产生的情感体验就会越来越特别、深入,他们构建的知识框架也会越来越完整,其语文综合素养自然能有质的飞跃。
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忽略课外拓展,只是围绕教材带领学生学习。可事实是,即便伴随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的提高,有关部门在修订小学语文教材时做了很多努力,但教材篇幅仍然不可避免要受到数量的限制。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够传递出来的有效信息也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围绕教材设计阅读训练活动,必然会限制学生与更丰富的语文学习材料的接触,甚至阻碍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这再次证明,将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发展视为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应积极走出教材限制,主动搜集更多的拓展学习资源以供学生展开多元阅读之用[4]。
(七)客观总结,复习与评价并进
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设计阅读训练活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更是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并形成更加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一个高效的阅读训练学习活动,不仅由“教”和“学”、“读”和“引导”组成,更是离不开及时的总结与评价。
通过总结和复习,学生能够明确自身“读到了什么”,进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在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持下将所读、所得内化为自身文学素养。而通过评价,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对教师引导方式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师生双方均可在客观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针对自身不足之处做出调整,这无疑会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后续教学与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对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大有裨益。这也就意味着,单纯的读完文章并不意味着教学结束,及时的总结、复习和评价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精髓,是对文化的浓缩和传承,是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责任的小学生必须学习,并且要學好的一项知识。尤其是阅读,其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生发展文字理解能力、文化感知能力以及文学综合素养的重要学习工具,是基础教学必须高质量完成的一项教育任务。教师应承担好引导学习、培养习惯、传授技巧等责任,重视阅读训练对于发展学生上述能力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并全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学习氛围,以合适的环境和丰富的内容促进学生阅读并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使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语文的独特魅力,对阅读形成一定的热爱,实现阅读素养的稳步提高,最终借助阅读素养的均衡发展助力其在语文领域的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彭付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56.
[2]陈晓娟.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243.
[3]张国明.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途径[J].教育观察,2019(42):114.
[4]宗建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5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0-00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2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基础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就语文学科来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应学习哪些语文知识”以及“学生应学习语文到何种程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认为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语文知识、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此,从组织更加科学合理的小学阅读训练活动的角度出发,教师首先应明确阅读训练的价值以及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竭尽全力地寻找促进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训练的价值以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柱,不仅极具学习价值,更是被广泛运用在我国社会交流中的一门语言。因此,基础教育部门将语文设定为核心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从小学习相关知识。语文学习大多是从阅读开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当阅读较为简单的文章时,他们往往能够轻松理解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情感。一旦文章情感色彩加深,他们便极易陷入认知误区当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阅读训练的组织和设计,积极带领学生参与更多的阅读学习活动,不断强化他们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的能力。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师未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均阻碍了阅读训练的落实和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二、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培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以说是口口相传的“教育真理”。只要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某一项知识感兴趣,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活动当中,最终在不断的深度学习和积极实践中提升自我。相反,学生若是对该项内容不感兴趣,无论教师如何引导,他们的学习效果都不会太理想。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则存在学生因兴趣缺乏而不愿阅读、逐渐弱化语文素养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实现强化教学效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培养学生读文章的兴趣是势在必行的[1]。只要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带着对文化的好奇,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到阅读训练活动当中,相关能力也必然会在积极阅读和深入思考中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小学生会在语文学习以及阅读训练活动中出现不积极的表现,进而无法达成预期训练和学习目标,与缺乏合适的阅读情境有著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远远高于对情境和氛围的关注,部分教师更是只要求学生刻板地读文章,忽视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在这种状态下,本就缺乏足够阅读经验和情感积累的小学生自然难以在单一的阅读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其阅读积极性和语文综合素养逐渐降低。这也就意味着,要想让小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训练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或训练活动的氛围越是轻松活泼,他们越能积极参与。同样,越是贴近文本故事的模拟情境,越能为其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2]。如此,在相对真实的情境支持下,将自身想象成文章主人公或其他相关人物,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感受文章背后蕴藏的更多情感,他们的思考收获与阅读体验必然会更好。
(三)传授方法,夯实能力基础
方法是高效学习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哪一项学习活动,只要是掌握了方法和技巧,就能够事半功倍。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阅读素养来说,只有让他们掌握了“学语文”和“读文章”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文素养不足和阅读能力低下的问题,进而帮助他们实现在语文领域的长远发展。
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是直接将文章中心思想告诉给学生,很少围绕某一篇文章带领他们细致分析“学语文”和“读文章”的方法。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和语文学习是浮于表面的,他们的本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此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转变。只有他们改变了教学方法,并将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夯实基础能力,进而提升阅读乃至语文学习自信。如此良性循环形成,其语文素养、阅读水平的稳步提高自然是指日可待。
(四)重视预习,铺垫课堂教学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高质量的预习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课堂的“适应新知”时间投入,进而让师生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在“深入分析文章情感”之上,对于提高阅读训练有效性来说是大有裨益的。简单来说,学生能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形成一定了解并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围绕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课堂时间被高效利用起来,诸多问题也能及时得到解决,整体训练质量自然会得到大幅提高,其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也能实现积极发展[3]。
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未给予预习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课堂上直接开展阅读活动,导致学生由于不熟悉要读的文章,所以很难迅速进入“读”的状态,课堂时间在无形中被浪费,整体训练活动质量趋于低效。面对该情况,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不重视课前预习的刻板观念,将课前的阅读训练活动组织起来。 (五)组织活动,多元培养学生
所谓“实践出真知”,小学生逻辑思维尚不成熟,与文学、文化的接触也尚不深入,很难在略显枯燥的“长篇大论”中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也就无法将文章内涵内化为自身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实践,他们才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并加速将其融合在自身知识体系当中。相比于面对文本的无声阅读,有趣、动态的各种拓展阅读活动更能点燃他们的参与热情。对此,考虑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有趣的小故事,围绕故事文本设计角色扮演等动态阅读活动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为更好地演绎文章,不仅需要完成浅层次的阅读,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剖析主人公性格特点、钻研故事内涵,不仅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语文素养也能在极大程度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六)注意拓展,丰富并优化体验
拓展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教材当中未曾呈现的知识,并在知识的支持下对语文产生新的理解。这样一来,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产生的情感体验就会越来越特别、深入,他们构建的知识框架也会越来越完整,其语文综合素养自然能有质的飞跃。
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忽略课外拓展,只是围绕教材带领学生学习。可事实是,即便伴随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的提高,有关部门在修订小学语文教材时做了很多努力,但教材篇幅仍然不可避免要受到数量的限制。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够传递出来的有效信息也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围绕教材设计阅读训练活动,必然会限制学生与更丰富的语文学习材料的接触,甚至阻碍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这再次证明,将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发展视为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应积极走出教材限制,主动搜集更多的拓展学习资源以供学生展开多元阅读之用[4]。
(七)客观总结,复习与评价并进
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设计阅读训练活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更是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并形成更加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一个高效的阅读训练学习活动,不仅由“教”和“学”、“读”和“引导”组成,更是离不开及时的总结与评价。
通过总结和复习,学生能够明确自身“读到了什么”,进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在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持下将所读、所得内化为自身文学素养。而通过评价,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对教师引导方式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师生双方均可在客观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针对自身不足之处做出调整,这无疑会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后续教学与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对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大有裨益。这也就意味着,单纯的读完文章并不意味着教学结束,及时的总结、复习和评价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精髓,是对文化的浓缩和传承,是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责任的小学生必须学习,并且要學好的一项知识。尤其是阅读,其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生发展文字理解能力、文化感知能力以及文学综合素养的重要学习工具,是基础教学必须高质量完成的一项教育任务。教师应承担好引导学习、培养习惯、传授技巧等责任,重视阅读训练对于发展学生上述能力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并全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学习氛围,以合适的环境和丰富的内容促进学生阅读并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使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语文的独特魅力,对阅读形成一定的热爱,实现阅读素养的稳步提高,最终借助阅读素养的均衡发展助力其在语文领域的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彭付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56.
[2]陈晓娟.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243.
[3]张国明.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途径[J].教育观察,2019(42):114.
[4]宗建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