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说不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孔子也说三省吾身,人类的文化在一定高度上是相通的。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去反观教育生活种种,以之为鉴,算是自己的反思吧。
教师要首先是一个竭尽所能地积极拥有并敢于创造新的灵魂的人;一个为了使绝望不再出现,使希望成为可能而奋斗的人;是注重发展学生全面、自由的精神素质的人;是拥有开阔的视野、坚强的毅力,精神格局有大气象的人;是不愿做不屑做心险如山川,妄猜亡诬、头脑机械、思路狭隘、怯懦和苟且偷生的人。
教师除去要力避技能的退化外,更多的要反思扮演顺从的技工角色的意义何在,教育的使命不单是为国家生产听话的和守纪的劳动者的,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教育的平面化和平庸化趋势,教师在自己失去梦想的同时更会在课堂上忽视学生的梦想、经历以及学生对知识所抱的美好期待。灵魂一旦沦丧在工具主义和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风气中,就会专制地以为知识被课程专家赋予了合法性就成为了有价值的东西,其实知识的价值应该同它作为一种批判和社会转型的方式(尤其是当下)所具有的力量联系在一起时,知识才会成为财富,知识才能形成力量。
知识应是世界上产生真理形成变化的诱惑。知识若被肢解为碎片就只沦丧下一种方便用来形成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功能了,此时批判无从产生,而真正形成真理的知识是用来批判和反思,不是用来膜拜的。只有当人们对现实的反思转化为批判的“阅读”时,手中的知识才能体现出主体与世界间一种积极性的中介关系。任何事实、问题和事件都是可以作为提问的东西呈现出来的,这样知识就不会沦为思考的终结,才会真正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纽带,从而让拥有的人们尊重、理解每一个生命发出的不同声音。
知识是必须被看作一个辩证过程的,它应是一种考察本体、他人与世界之间复杂关系的有效学习方式,如果教育仅仅停留在整理和转述一些东西时,就已经开始埋葬知识的思考性,当然,它更反映出作为教育者思想的苍白与能力的拙劣。去教会学生辩证而不孤立地和断裂式地思考世界时,知识的学习才会内化为一种跨学科的过程。
人是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掌握技术性本领的一种工具的,若把人化约为一种脱离了思考过程和心灵的简单化的、赤裸裸的工具主义者其行为无疑是令人发指的。生命不应仅是属于现在,更当属于未来。所有生命里的所有状态,无一不在通过不断地解释世界并赋予世界以意义,积极参与到对世界某种具体的理解中去行使着作为一个文化者的作用。教育,当更是为了创造一种“选择生活”的能力。
任何人的言谈、举止、热情和想象,都代表了他对世界一种或认同或批判的方式,那么教育者给孩子一切关于未来的想象都应该渗透到知识的理论和实践中,并与其愿意去斗争和冒险的意愿匹配起来时,人才不会被沦为主流文化的仆从,才能真正去创造出心灵的从容。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乃至于职称,教师都不应成为“批判性文盲和批判性无能”,学生需要的是那些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者的有远见的教师。
教师激进的想象有时更代表着一种改变,一种前进,一种走向未来的话语,天地间永远都不存在永恒不变、其命令不容争议或者其根据不容置疑的规律,课堂更不应是使不平等合法化的场所。所以,请允许任何人的选择应是被选定的,而不是被强加的。
教育的出发点不是孤立的学生,是处于不同家庭背景下的个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具体的问题、希望与梦想。教师要努力用一种相对的而不是等级化的观点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去生产既害怕又无力进行批判思考的学生,不去损害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根植下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去信仰生命的永远未完成,着眼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素养、公民的参与和道德勇气的潜能,去积极地培育未来的批判的思想者。
没有精神的开发和自由,没有广阔丰富的心灵世界,人是很难在社会中争取到自由和公正的。教师若对心灵和精神的关注常常换来受欺骗的悔意,换来受压迫的恐惧,当精明的算计占尽上风时,当人若只认得那些可以“用数字管理的东西”时,其精神世界一定是日趋狭窄的,人生情趣一定是走向单一的,因为对人的简单分类在文化上常常能产生持久而污蔑性的影响。
并不是所有精神性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比如理想,比如热忱,比如信任,比如献身。
历史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值得为之奋斗的,历史更不是作为仅仅去不加质疑地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一套命令而被接受的,历史应该并能够由那些拒绝消极地面对人类苦难和压迫的人来命名和重塑。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必须为了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理想而奋斗。
作者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教师要首先是一个竭尽所能地积极拥有并敢于创造新的灵魂的人;一个为了使绝望不再出现,使希望成为可能而奋斗的人;是注重发展学生全面、自由的精神素质的人;是拥有开阔的视野、坚强的毅力,精神格局有大气象的人;是不愿做不屑做心险如山川,妄猜亡诬、头脑机械、思路狭隘、怯懦和苟且偷生的人。
教师除去要力避技能的退化外,更多的要反思扮演顺从的技工角色的意义何在,教育的使命不单是为国家生产听话的和守纪的劳动者的,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教育的平面化和平庸化趋势,教师在自己失去梦想的同时更会在课堂上忽视学生的梦想、经历以及学生对知识所抱的美好期待。灵魂一旦沦丧在工具主义和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风气中,就会专制地以为知识被课程专家赋予了合法性就成为了有价值的东西,其实知识的价值应该同它作为一种批判和社会转型的方式(尤其是当下)所具有的力量联系在一起时,知识才会成为财富,知识才能形成力量。
知识应是世界上产生真理形成变化的诱惑。知识若被肢解为碎片就只沦丧下一种方便用来形成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功能了,此时批判无从产生,而真正形成真理的知识是用来批判和反思,不是用来膜拜的。只有当人们对现实的反思转化为批判的“阅读”时,手中的知识才能体现出主体与世界间一种积极性的中介关系。任何事实、问题和事件都是可以作为提问的东西呈现出来的,这样知识就不会沦为思考的终结,才会真正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纽带,从而让拥有的人们尊重、理解每一个生命发出的不同声音。
知识是必须被看作一个辩证过程的,它应是一种考察本体、他人与世界之间复杂关系的有效学习方式,如果教育仅仅停留在整理和转述一些东西时,就已经开始埋葬知识的思考性,当然,它更反映出作为教育者思想的苍白与能力的拙劣。去教会学生辩证而不孤立地和断裂式地思考世界时,知识的学习才会内化为一种跨学科的过程。
人是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掌握技术性本领的一种工具的,若把人化约为一种脱离了思考过程和心灵的简单化的、赤裸裸的工具主义者其行为无疑是令人发指的。生命不应仅是属于现在,更当属于未来。所有生命里的所有状态,无一不在通过不断地解释世界并赋予世界以意义,积极参与到对世界某种具体的理解中去行使着作为一个文化者的作用。教育,当更是为了创造一种“选择生活”的能力。
任何人的言谈、举止、热情和想象,都代表了他对世界一种或认同或批判的方式,那么教育者给孩子一切关于未来的想象都应该渗透到知识的理论和实践中,并与其愿意去斗争和冒险的意愿匹配起来时,人才不会被沦为主流文化的仆从,才能真正去创造出心灵的从容。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乃至于职称,教师都不应成为“批判性文盲和批判性无能”,学生需要的是那些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者的有远见的教师。
教师激进的想象有时更代表着一种改变,一种前进,一种走向未来的话语,天地间永远都不存在永恒不变、其命令不容争议或者其根据不容置疑的规律,课堂更不应是使不平等合法化的场所。所以,请允许任何人的选择应是被选定的,而不是被强加的。
教育的出发点不是孤立的学生,是处于不同家庭背景下的个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具体的问题、希望与梦想。教师要努力用一种相对的而不是等级化的观点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去生产既害怕又无力进行批判思考的学生,不去损害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根植下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去信仰生命的永远未完成,着眼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素养、公民的参与和道德勇气的潜能,去积极地培育未来的批判的思想者。
没有精神的开发和自由,没有广阔丰富的心灵世界,人是很难在社会中争取到自由和公正的。教师若对心灵和精神的关注常常换来受欺骗的悔意,换来受压迫的恐惧,当精明的算计占尽上风时,当人若只认得那些可以“用数字管理的东西”时,其精神世界一定是日趋狭窄的,人生情趣一定是走向单一的,因为对人的简单分类在文化上常常能产生持久而污蔑性的影响。
并不是所有精神性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比如理想,比如热忱,比如信任,比如献身。
历史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值得为之奋斗的,历史更不是作为仅仅去不加质疑地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一套命令而被接受的,历史应该并能够由那些拒绝消极地面对人类苦难和压迫的人来命名和重塑。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必须为了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理想而奋斗。
作者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