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反思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iamirr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说不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孔子也说三省吾身,人类的文化在一定高度上是相通的。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去反观教育生活种种,以之为鉴,算是自己的反思吧。
  教师要首先是一个竭尽所能地积极拥有并敢于创造新的灵魂的人;一个为了使绝望不再出现,使希望成为可能而奋斗的人;是注重发展学生全面、自由的精神素质的人;是拥有开阔的视野、坚强的毅力,精神格局有大气象的人;是不愿做不屑做心险如山川,妄猜亡诬、头脑机械、思路狭隘、怯懦和苟且偷生的人。
  教师除去要力避技能的退化外,更多的要反思扮演顺从的技工角色的意义何在,教育的使命不单是为国家生产听话的和守纪的劳动者的,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教育的平面化和平庸化趋势,教师在自己失去梦想的同时更会在课堂上忽视学生的梦想、经历以及学生对知识所抱的美好期待。灵魂一旦沦丧在工具主义和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风气中,就会专制地以为知识被课程专家赋予了合法性就成为了有价值的东西,其实知识的价值应该同它作为一种批判和社会转型的方式(尤其是当下)所具有的力量联系在一起时,知识才会成为财富,知识才能形成力量。
  知识应是世界上产生真理形成变化的诱惑。知识若被肢解为碎片就只沦丧下一种方便用来形成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功能了,此时批判无从产生,而真正形成真理的知识是用来批判和反思,不是用来膜拜的。只有当人们对现实的反思转化为批判的“阅读”时,手中的知识才能体现出主体与世界间一种积极性的中介关系。任何事实、问题和事件都是可以作为提问的东西呈现出来的,这样知识就不会沦为思考的终结,才会真正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纽带,从而让拥有的人们尊重、理解每一个生命发出的不同声音。
  知识是必须被看作一个辩证过程的,它应是一种考察本体、他人与世界之间复杂关系的有效学习方式,如果教育仅仅停留在整理和转述一些东西时,就已经开始埋葬知识的思考性,当然,它更反映出作为教育者思想的苍白与能力的拙劣。去教会学生辩证而不孤立地和断裂式地思考世界时,知识的学习才会内化为一种跨学科的过程。
  人是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掌握技术性本领的一种工具的,若把人化约为一种脱离了思考过程和心灵的简单化的、赤裸裸的工具主义者其行为无疑是令人发指的。生命不应仅是属于现在,更当属于未来。所有生命里的所有状态,无一不在通过不断地解释世界并赋予世界以意义,积极参与到对世界某种具体的理解中去行使着作为一个文化者的作用。教育,当更是为了创造一种“选择生活”的能力。
  任何人的言谈、举止、热情和想象,都代表了他对世界一种或认同或批判的方式,那么教育者给孩子一切关于未来的想象都应该渗透到知识的理论和实践中,并与其愿意去斗争和冒险的意愿匹配起来时,人才不会被沦为主流文化的仆从,才能真正去创造出心灵的从容。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乃至于职称,教师都不应成为“批判性文盲和批判性无能”,学生需要的是那些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者的有远见的教师。
  教师激进的想象有时更代表着一种改变,一种前进,一种走向未来的话语,天地间永远都不存在永恒不变、其命令不容争议或者其根据不容置疑的规律,课堂更不应是使不平等合法化的场所。所以,请允许任何人的选择应是被选定的,而不是被强加的。
  教育的出发点不是孤立的学生,是处于不同家庭背景下的个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具体的问题、希望与梦想。教师要努力用一种相对的而不是等级化的观点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去生产既害怕又无力进行批判思考的学生,不去损害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根植下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去信仰生命的永远未完成,着眼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素养、公民的参与和道德勇气的潜能,去积极地培育未来的批判的思想者。
  没有精神的开发和自由,没有广阔丰富的心灵世界,人是很难在社会中争取到自由和公正的。教师若对心灵和精神的关注常常换来受欺骗的悔意,换来受压迫的恐惧,当精明的算计占尽上风时,当人若只认得那些可以“用数字管理的东西”时,其精神世界一定是日趋狭窄的,人生情趣一定是走向单一的,因为对人的简单分类在文化上常常能产生持久而污蔑性的影响。
  并不是所有精神性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比如理想,比如热忱,比如信任,比如献身。
  历史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值得为之奋斗的,历史更不是作为仅仅去不加质疑地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一套命令而被接受的,历史应该并能够由那些拒绝消极地面对人类苦难和压迫的人来命名和重塑。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必须为了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理想而奋斗。
  
  
  作者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数学讲评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漏,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出数学讲评课应遵循的五项原则与同行切磋。    一、准确及时原则    准确及时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及时讲评、及时反馈,效率显著。讲评的好坏依赖于反馈信息的准确。讲评之前,教师应统计好试卷的难易比例,对试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
期刊
近两年来,笔者尝试运用随笔的方式,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用随笔改变学生对写作的认识     随笔相对于课堂习作和学生日记,在选题、时间、空间等方面都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没有题材限定,没有技法规范,没有限时完成,学生在心理上就对这种习作方式产生了一种放松感。首先,我选取一些明星,名人的博客给学生看,告诉学生,尽管这些人没有一个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但这些博客
期刊
一、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    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小学的各科课堂,得到大家的公认,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常有不少与新课标的理念形似神异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好象是很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但实质上去远离了新课标的精神,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现举例一二:  1、课堂重“温度”,轻深度。  在一些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积极踊
期刊
习作,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一直以来教师怕教,学生更是“横眉冷对作文本,俯首苦愁咬笔头”。可想而知这样硬挤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更无创新可言。怎样让学生从这个难题中解脱出来?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它来源于生活。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强调“从内容入手”,丰富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作文中“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期刊
错误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只要有认识,就会有错误,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真实性错误,二是艺术性错误。真实性错误是由于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主观认识的偏差或失误而形成的错误。这种错误,其中可能包含合理、创造性的成份。艺术性错误是指教师或命题者为实现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而形成的错误。这种错误,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
期刊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甚至是升华,并可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精彩。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
期刊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安妮日记》。作者是一名叫安妮的犹太女孩。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她的一家以及凡.丹夫妇、他们的儿子彼得和一名医生在二战时期,为了躲避纳粹抓捕而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逃亡生涯。  在这些日子里,安妮把这段生活记在日记里,并把日记本取名为“吉帝”。她把吉帝当成知心朋友,向它倾诉快乐,向它倾诉悲伤,向它倾诉喜、怒、哀、乐……  在这本书里,了解到安妮长大后想当记者或作家。我体会到安妮从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从视听说入手,注重听说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由于课时紧,内容庞杂等原因,教师只能够把“教师用书”上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好,我们的老师很容易忽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其实在英语学习中,也可以像语文课一样,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基本能力去讨论问题,交流不同的想法。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上就要求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不受常规思维方式的约
期刊
一年一度的英语周即将来临,为了能在本次英语周的诗歌朗诵比赛中取得佳绩,董老师和陆老师带领我班同学争分夺秒地组织排练。  今天下午,董老师终于争取到了排练英语诗歌的“胜地”——四楼舞蹈教室。第三节英语课,我们来到了舞蹈教室,又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只见董老师忙忙碌碌地指挥两路纵队中后面的十几个同学排队,一边让我们这些最先被老师安排好的同学在心里默背诗歌。看着乱糟糟的场面,我顿时感到烦躁不安,就偷偷地玩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