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向学生阐述课外阅读的意义、激发兴趣、选择合适刊物、正确的读书方法、有效的整合和提供展示平台几方面入手,旨在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外阅读 兴趣 平台 读物 浏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在开放的语文教育阅读体系中,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老师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首先,拓展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其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和文章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最后,还需要提出的是,拓展语文课外阅读也是发展所必须,“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总之,拓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如今的孩子,处在一个资讯异常发达的时代,他们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书籍、电视、网络等都在争夺着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要把孩子们从精彩的电视画面和紧张刺激的电子游戏中吸引过来,确非易事。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只要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课外读物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我们应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对于学生的阅读刊物一定要是经过筛选的合适读物。
(一)纠正学生阅读的片面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他还指出:有的人因为只喜欢看文学书,便连对月缺花残这样的自然现象也黯然泪下,简直是糊涂虫。这些精辟的比喻和生动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广泛阅读。所以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只凭喜好选择书籍,应与各学科、自己实际需要、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拓宽阅读面,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书籍都要涉猎。
(二)指导学生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目
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市场上关于学生的书浩如烟海。所以,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那些任凭时间磨洗仍然光彩夺目的书不能忽略,如思想性较强的《红岩》《铁道游击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对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让他们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普及本,从而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优秀语言。
四、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只有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处理信息,课外阅读才会收到良好的成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精读摘录法
就是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并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需要的资料摘录在笔记本上,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并灵活运用。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知识才会内化。
(二)泛读浏览法
这是我们多数人平时阅读的方法,拿到一本书,从序言、目录、正文到后记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
(三)批注阅读法
教给学生批注的一般符号,边读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注上对文中语言的感悟、内容的理解,加深阅读的印象,帮助更好地记忆。
(四)速读跳读法
在知识爆炸、信息丰富的今天,为了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可以学着速读,一目十行,读得快,想得快;也可以把自认为对自己不太有用的内容跳开,择其所需而读,以培养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五、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以及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赤壁之战》,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卢沟桥的烽火》,引导学生看《铁道游击队》;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等等,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
(二)保证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六、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在日常教学中,宜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刊载论文格式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采稿、写稿,乐此不疲,热情高涨,读写能力得以增强:参加“读书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弟子规》精读”等各种读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表现,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评选一次“明星家长”,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并颁发奖状,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争优热情。在阅读的每一环节,都要密切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同学踊跃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这样方能真正做到“我喜欢,我阅读”。
课外阅读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的引领就如同照亮这个空间的一盏明灯,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快乐地成长,为学生撑起一片诗意、睿智、多彩的生活空间。
【参考资料】
[1]蔡巧云.由“70%”引发的思考——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02).
[2]郑三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02).
[3]黄晓燕,王敏.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J].吉林教育,2010(01).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外阅读 兴趣 平台 读物 浏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在开放的语文教育阅读体系中,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老师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首先,拓展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其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和文章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最后,还需要提出的是,拓展语文课外阅读也是发展所必须,“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总之,拓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如今的孩子,处在一个资讯异常发达的时代,他们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书籍、电视、网络等都在争夺着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要把孩子们从精彩的电视画面和紧张刺激的电子游戏中吸引过来,确非易事。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只要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课外读物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我们应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对于学生的阅读刊物一定要是经过筛选的合适读物。
(一)纠正学生阅读的片面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他还指出:有的人因为只喜欢看文学书,便连对月缺花残这样的自然现象也黯然泪下,简直是糊涂虫。这些精辟的比喻和生动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广泛阅读。所以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只凭喜好选择书籍,应与各学科、自己实际需要、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拓宽阅读面,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书籍都要涉猎。
(二)指导学生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目
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市场上关于学生的书浩如烟海。所以,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那些任凭时间磨洗仍然光彩夺目的书不能忽略,如思想性较强的《红岩》《铁道游击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对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让他们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普及本,从而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优秀语言。
四、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只有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处理信息,课外阅读才会收到良好的成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精读摘录法
就是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并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需要的资料摘录在笔记本上,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并灵活运用。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知识才会内化。
(二)泛读浏览法
这是我们多数人平时阅读的方法,拿到一本书,从序言、目录、正文到后记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
(三)批注阅读法
教给学生批注的一般符号,边读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注上对文中语言的感悟、内容的理解,加深阅读的印象,帮助更好地记忆。
(四)速读跳读法
在知识爆炸、信息丰富的今天,为了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可以学着速读,一目十行,读得快,想得快;也可以把自认为对自己不太有用的内容跳开,择其所需而读,以培养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五、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以及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赤壁之战》,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卢沟桥的烽火》,引导学生看《铁道游击队》;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等等,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
(二)保证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六、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在日常教学中,宜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刊载论文格式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采稿、写稿,乐此不疲,热情高涨,读写能力得以增强:参加“读书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弟子规》精读”等各种读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表现,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评选一次“明星家长”,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并颁发奖状,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争优热情。在阅读的每一环节,都要密切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同学踊跃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这样方能真正做到“我喜欢,我阅读”。
课外阅读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的引领就如同照亮这个空间的一盏明灯,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快乐地成长,为学生撑起一片诗意、睿智、多彩的生活空间。
【参考资料】
[1]蔡巧云.由“70%”引发的思考——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02).
[2]郑三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02).
[3]黄晓燕,王敏.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J].吉林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