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节日 文化传承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下文称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淳朴民风和节日习俗。有的是对农村淳朴民风的美好怀念,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有的是对亲人团聚的热切期盼,如《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民俗风情画面,读时,如临其境,顿生人在“民俗画中游”之感;读罢,更加激发我们了解更多民风、民俗的热情,增加我们对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以往,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总感觉意犹未尽,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再次教学这一单元,我多方面收集资料,深入钻研文本,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长期以来,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结果却大失所望,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如春节的饺子、年糕,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菊花酒,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编号:E-c/2009/052)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节日 文化传承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下文称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淳朴民风和节日习俗。有的是对农村淳朴民风的美好怀念,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有的是对亲人团聚的热切期盼,如《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民俗风情画面,读时,如临其境,顿生人在“民俗画中游”之感;读罢,更加激发我们了解更多民风、民俗的热情,增加我们对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以往,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总感觉意犹未尽,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再次教学这一单元,我多方面收集资料,深入钻研文本,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长期以来,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结果却大失所望,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如春节的饺子、年糕,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菊花酒,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编号:E-c/2009/05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