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三学生面临中考,难免有一些波动情绪或紧张压力,其学习效率也相应会受到一些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学如何保障有效性就成为了一个专项的课题,教师应该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学情进行一些适应性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三 思想政治 教学 有效性
政治学科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而且初中生接触社会比较少,对一些社会政治理论不太容易理解,再加上初三学生学业压力大,学习状态波动较大一一要想保障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除了在要备课、上课和巩固等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外,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学情进行仔细的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化。
一、用情感疏通道理
初三学生情感上波动大,感情容易被各种因素影响——这一特征有可能对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又有可能使情感的“易感性”成为教学的助手——初三学生很容易被一些很平常的细节或普通的事物所打动,使教师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学习的效果更明显。
比如《党是我们的领路人》这一课,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播放视频“红色经典记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历程”,之后配合历史照片和一些影视剧截图带领学生系统回顾了党的发展历程,其中特别注意关照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以呼应这一课的主题。当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个理念时,我停了下来,跟大家聊起了周恩来的一些事迹,当我讲到周总理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的时候,我调出总理一张特写照片,提高嗓门激动地说:周恩来总理最令我难忘的一句话就是“吾貌虽瘦,欲肥天下!”……这时,你可以在一些学生的眼中看到激动的泪光——在这个情感的高潮点上,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内容时,大家都很快统一了思想认识。
二、用情境促感性认知
情境法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也同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具有感性的体验,是学生理解和认同政治理论的有效催化剂。构建情境的方式也因教师喜好、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有图片、视频的视觉构建法,有音乐的情感引领法,有语言的描述构建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情灵活应用。下面,以故事构建法讲一个案例。
对初三学生来说,听故事学知识,不仅是提升了学习效率,而且还是一次放松学习压力的机会,使他们紧张的学习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教学“感受共和国的巨变”这一课时,我先放一个小品“爷爷讲粮票的故事”,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情绪得到了释放,然后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粮票是怎么回事吗?”大多同学都摇头,有个别学生听老人讲过一点点——对于新世纪出生的一代,这些故事离他们已经太远了。于是,我就給他们讲起了粮票、布票、煤票……那些凭票购物、分配生活资源的日子,讲百姓家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讲结婚时的“三转一响”……用这些具体的人事让他们感知过去的生活。过程中再配上那个时代的生活图片——学生们再联想到现在的生活,对生活“巨变”这个理论实现了深度认同。
三、巧用文学让政治有韵味
思想政治知识涉及众多的基本观点、原理,在讲授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坠入干瘪、无趣的境地,使教师和学生的情绪陷入低谷一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能总是连续地使用情境、视频等形式,语言讲授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在语言讲授过程中,教师就应想办法让语言有色彩、有情感、有味道,始终让语言教学同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比如穿插一些肢体语言、小笑话、小幽默、谚语俗语等,既能保持教学的活跃度,又能起到舒缓学生情绪的作用。
比如教学“为正义高歌”这一课时,我在讲授的过程中,插入了一些文学性元素,使语言具有人文和情感色彩,产生了节奏的律动感。如在讲到“追求公平”时,我就给学生们朗诵张力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并给学生们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是作者假借为橘树平反,来表现自己不与权贵者同污,向往、追求公平的思想。在讲到“正义”的时候,我又读起了文天祥的《正气歌》—一‘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垂丹青……”。其间还恰到好处地随口插入一些“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类的诗文——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和张力,一直把学生们的情绪牢牢地引在学习上,而且,这些诗文的内容也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为学生理解理论提供了一些助力。
总的来说,初三学生的学习情态与前两年有所变化,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这些微妙的变化对教学进行适应性调整,多在缓情、解压上做文章,使政治的学习过程有趣、有味、有情,从而保证有效。
关键词:初三 思想政治 教学 有效性
政治学科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而且初中生接触社会比较少,对一些社会政治理论不太容易理解,再加上初三学生学业压力大,学习状态波动较大一一要想保障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除了在要备课、上课和巩固等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外,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学情进行仔细的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化。
一、用情感疏通道理
初三学生情感上波动大,感情容易被各种因素影响——这一特征有可能对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又有可能使情感的“易感性”成为教学的助手——初三学生很容易被一些很平常的细节或普通的事物所打动,使教师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学习的效果更明显。
比如《党是我们的领路人》这一课,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播放视频“红色经典记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历程”,之后配合历史照片和一些影视剧截图带领学生系统回顾了党的发展历程,其中特别注意关照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以呼应这一课的主题。当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个理念时,我停了下来,跟大家聊起了周恩来的一些事迹,当我讲到周总理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的时候,我调出总理一张特写照片,提高嗓门激动地说:周恩来总理最令我难忘的一句话就是“吾貌虽瘦,欲肥天下!”……这时,你可以在一些学生的眼中看到激动的泪光——在这个情感的高潮点上,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内容时,大家都很快统一了思想认识。
二、用情境促感性认知
情境法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也同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具有感性的体验,是学生理解和认同政治理论的有效催化剂。构建情境的方式也因教师喜好、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有图片、视频的视觉构建法,有音乐的情感引领法,有语言的描述构建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情灵活应用。下面,以故事构建法讲一个案例。
对初三学生来说,听故事学知识,不仅是提升了学习效率,而且还是一次放松学习压力的机会,使他们紧张的学习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教学“感受共和国的巨变”这一课时,我先放一个小品“爷爷讲粮票的故事”,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情绪得到了释放,然后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粮票是怎么回事吗?”大多同学都摇头,有个别学生听老人讲过一点点——对于新世纪出生的一代,这些故事离他们已经太远了。于是,我就給他们讲起了粮票、布票、煤票……那些凭票购物、分配生活资源的日子,讲百姓家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讲结婚时的“三转一响”……用这些具体的人事让他们感知过去的生活。过程中再配上那个时代的生活图片——学生们再联想到现在的生活,对生活“巨变”这个理论实现了深度认同。
三、巧用文学让政治有韵味
思想政治知识涉及众多的基本观点、原理,在讲授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坠入干瘪、无趣的境地,使教师和学生的情绪陷入低谷一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能总是连续地使用情境、视频等形式,语言讲授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在语言讲授过程中,教师就应想办法让语言有色彩、有情感、有味道,始终让语言教学同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比如穿插一些肢体语言、小笑话、小幽默、谚语俗语等,既能保持教学的活跃度,又能起到舒缓学生情绪的作用。
比如教学“为正义高歌”这一课时,我在讲授的过程中,插入了一些文学性元素,使语言具有人文和情感色彩,产生了节奏的律动感。如在讲到“追求公平”时,我就给学生们朗诵张力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并给学生们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是作者假借为橘树平反,来表现自己不与权贵者同污,向往、追求公平的思想。在讲到“正义”的时候,我又读起了文天祥的《正气歌》—一‘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垂丹青……”。其间还恰到好处地随口插入一些“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类的诗文——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和张力,一直把学生们的情绪牢牢地引在学习上,而且,这些诗文的内容也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为学生理解理论提供了一些助力。
总的来说,初三学生的学习情态与前两年有所变化,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这些微妙的变化对教学进行适应性调整,多在缓情、解压上做文章,使政治的学习过程有趣、有味、有情,从而保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