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和故事有着复杂的联系,将历史故事融入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重点论述选取历史故事的来源和原则,以及将故事融入到历史课堂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故事 课堂教学
一、历史故事的来源
(一)利用教材选取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故事可供教学中使用,例如《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都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这些故事的特点在于生动有趣,主题明确,而且这些故事有的已经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这些故事。例如,对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是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略知一二,如果教师能增加当时时局的分析,这无疑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能让学生更为深入的认识三国局势的认识。
(二)从课本出发创编故事。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创编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创编小故事。例如,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可由学生依据收复台湾的文字描述来创编小故事,使得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岸问题的认识。
(三)以热点事件为故事源泉。
热点事件大多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将热点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讲解,无疑会提高课堂氛围并增强学生了解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电视媒体热播的《宫》、《步步惊心》等“穿越剧”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关注,这些历史剧大多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来,有的剧情是真实的,也有些内容是虚构的。特别是那些虚构的剧情可能会误导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重新让学生认识历史,正视历史。
二、历史故事选取的原则
(一)真实性。
小说、电视和网络中“历史成分”特别多,但这些内容都是小说家以历史故事为蓝本辅以丰富的想象创作而成。因此,学生透过这些媒介接触到的“历史”都是虚构的,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一定的影响。历史故事必须以史料为根据,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因此,真实性是故事教学的首要原则,选择故事要以史料和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二)趣味性。
故事教学的最原始动力是趣味性,教育家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故事的趣味性是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成败的关键,趣味点的高低决定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有趣的故事不单单是其情节曲折,内容生动,还必须能打动人心。
(三)针对性。
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接受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这就要求选择故事时要紧扣教材和教学主题,主要结合课本的内容来增补故事。历史课固然离不开历史故事,但是历史课又与故事课截然不同,如果抛开课本来讲野史故事,虽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但同时又可能会失去历史课的教学价值。
三、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故事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初中生而言,大多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可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随后再衔接新课的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一课,教师可先讲述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何如此设置,再讲解54门礼炮是代表五四运动,28响是纪念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奋战。最后,再引导“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
适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鸦片战争,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是讲述清朝闭关锁国的程度以及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清朝在鸦片战争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可能课堂就会非常枯燥,学生听起来也会觉得乏善可陈。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穿插一两个小故事来阐述鸦片战争,也许教学效果就会大有不同。例如,可以讲述有关道光帝的一个小故事,当时中英已开战两年,道光帝有一次问道:“英吉利是否与俄罗斯接壤”、“英吉利地方周围几许”等非常问题。透过这个小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的清政府在信息上是多么的闭塞,同时也对晚清的闭关锁国带来的影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三)小故事深入浅出,轻而易举化解重难点。
初中生的年龄大约在12-1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把历史课看作一门非常轻松的课程,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更多的是感性认识,通过小故事的深入浅出来化解重难点,课堂教学效果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知识点是相当复杂的一个概念,在课堂教学可穿插小故事来剖析该概念,如:外国人可以审理中国的官司,而外国人犯罪,在中国领土却无权制裁;中国的富裕地带都被外国人占据等等。这些小故事都能反映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被殖民统治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王铎全,韦少波.中学历史教学法参考资料(摘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永会.故事教学法实施构想[J].教育评论,2003.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故事 课堂教学
一、历史故事的来源
(一)利用教材选取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故事可供教学中使用,例如《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都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这些故事的特点在于生动有趣,主题明确,而且这些故事有的已经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这些故事。例如,对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是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略知一二,如果教师能增加当时时局的分析,这无疑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能让学生更为深入的认识三国局势的认识。
(二)从课本出发创编故事。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创编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创编小故事。例如,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可由学生依据收复台湾的文字描述来创编小故事,使得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岸问题的认识。
(三)以热点事件为故事源泉。
热点事件大多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将热点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讲解,无疑会提高课堂氛围并增强学生了解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电视媒体热播的《宫》、《步步惊心》等“穿越剧”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关注,这些历史剧大多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来,有的剧情是真实的,也有些内容是虚构的。特别是那些虚构的剧情可能会误导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重新让学生认识历史,正视历史。
二、历史故事选取的原则
(一)真实性。
小说、电视和网络中“历史成分”特别多,但这些内容都是小说家以历史故事为蓝本辅以丰富的想象创作而成。因此,学生透过这些媒介接触到的“历史”都是虚构的,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一定的影响。历史故事必须以史料为根据,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因此,真实性是故事教学的首要原则,选择故事要以史料和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二)趣味性。
故事教学的最原始动力是趣味性,教育家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故事的趣味性是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成败的关键,趣味点的高低决定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有趣的故事不单单是其情节曲折,内容生动,还必须能打动人心。
(三)针对性。
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接受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这就要求选择故事时要紧扣教材和教学主题,主要结合课本的内容来增补故事。历史课固然离不开历史故事,但是历史课又与故事课截然不同,如果抛开课本来讲野史故事,虽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但同时又可能会失去历史课的教学价值。
三、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故事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初中生而言,大多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可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随后再衔接新课的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一课,教师可先讲述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何如此设置,再讲解54门礼炮是代表五四运动,28响是纪念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奋战。最后,再引导“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
适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鸦片战争,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是讲述清朝闭关锁国的程度以及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清朝在鸦片战争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可能课堂就会非常枯燥,学生听起来也会觉得乏善可陈。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穿插一两个小故事来阐述鸦片战争,也许教学效果就会大有不同。例如,可以讲述有关道光帝的一个小故事,当时中英已开战两年,道光帝有一次问道:“英吉利是否与俄罗斯接壤”、“英吉利地方周围几许”等非常问题。透过这个小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的清政府在信息上是多么的闭塞,同时也对晚清的闭关锁国带来的影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三)小故事深入浅出,轻而易举化解重难点。
初中生的年龄大约在12-1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把历史课看作一门非常轻松的课程,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更多的是感性认识,通过小故事的深入浅出来化解重难点,课堂教学效果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知识点是相当复杂的一个概念,在课堂教学可穿插小故事来剖析该概念,如:外国人可以审理中国的官司,而外国人犯罪,在中国领土却无权制裁;中国的富裕地带都被外国人占据等等。这些小故事都能反映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被殖民统治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王铎全,韦少波.中学历史教学法参考资料(摘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永会.故事教学法实施构想[J].教育评论,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