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一棵无心檀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b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丹霞寺,我看见过这样一棵树,一棵无心的青檀树。当我看见这棵树,我突然发现,生命是如此的恣肆和狂放。
  有谁见过这样的树,树冠枝繁叶茂,透着一种生命的恣意。树皮裂开粗糙的纹路,有些地方,还长了绿色的苔藓。而树干却是空的,空得只剩下树皮,一个人可以从树下的空洞里钻进去,再从树干顶端的枝丫间钻出来。就是这样一棵树,历经近千个春秋,栉风沐雨,傲雪凌霜,依然挺拔撑天,翠色盖地,顽强生长着,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绿意。
  同行的文友告诉我,树叫檀香树,也称作“佛树”,民间也称此树为“神木”。据说,此树与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有“栽后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之说。是否如此,不知。
  称它“佛树”也好,叫它“神木”也罢。大概是人们对这棵树的虔诚所至吧。其实,树就是树,对我而言,我看重的是树的本身。悠悠岁月,世事沧桑,千年的风霜雨雪,历代的战火离乱,空荡荡的一棵无心树,依然铁臂虬枝,绿叶闪亮,安然无恙,把生命张扬到极致,这本身就是奇迹!
  一棵肢体不健全的树,能够恣意绽放生命的灿烂,让我叹服。在写这棵树时,我突然就想起我熟悉的一位设计师,他设计的作品温暖人心,在圈内小有名气。他妹妹做他的助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看过了他的很多作品,听说过很多次他的名字后,才见到他的人,竟然是个失聪的残疾人,叫我痛惜、意外,更让我感动。
  看着他热情激动时,咿咿呀呀的样子,我很难把眼前这个人,与他的作品联系起来。后来,听了他妹妹介绍,才明白了他的故事。他三四岁的时候,一次发高烧,用错了药,导致了耳朵失聪。发现后,找了好多知名医院医治,收效甚微。
  他自小爱学习,尤其喜欢美术。长大懂事后,虽然身体上稍有遗憾,但他从来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更加刻苦钻研设计,付出比平常人多几倍的努力。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设计的作品频频获奖,在自己的领域得到认可。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设计师的遭遇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小小的缩影。我们自己,或者是亲戚朋友,或者同事战友,更或者通过网络媒体报道的某些人,哪个人没有过苦难的经历?他们其实就像这棵檀树,即使没有了树心,也能恣意绽放生命。
  我们说,一个人最可贵的品性不仅是善良、勇敢、温柔,而是这个人曾软弱过、挣扎过、痛苦难眠、辗转反侧过,甚至现在依然在挣扎着、犹豫着、害怕着,但还是选择了善良、选择了勇敢、选择了温柔地看待这个世界。就如设计师,他的成长道路,一样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但他依然坚持,并且力求完美,终于有了一方广阔的天地。就如眼前这棵树,它的树心已经干枯,可它那繁茂的枝丫,直冲云天,仿佛要与天比高,多么的难能可贵!
  看着枝繁叶茂的檀树,我有点弄不明白,如此一棵大树,为何成了一棵空荡荡的无心树呢?寺院里的住持告诉我,空心树多是树枝枯死后,遭到风雨的侵蚀,雨水顺着干枯的树枝疤痕往下渗水,慢慢地树就空了,便成了无心树。住持还告诉我,空心树很罕见,就是在原始森林里,这种从上到下空到底的树,也是不多见的,但凡这种树,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棵历经磨难依然生机勃勃的空心树,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生长与飞翔。
  我站在树下,怀着虔诚的、敬畏的心,仰视着空心檀树。绿色的树叶,一簇一簇,一片一片,繁华茂密。我的眼睛定格在稠密的树冠上,心融化在一片绿意里。树叶何其有幸,能生长在这棵空心檀树上,便注定它们不与别的树叶相同。我也何其有幸,能这么近地观赏到这样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领略它那种顽强的精神,我的心境,自然也会与往日不同。
  我与寺里的老僧交谈。问老僧这棵树的树龄有多少年?老僧答曰:“不知。”问有没有大概的年限?老僧依然说:“就没人知道。”
  老僧是真的不知道空心檀树的年龄,还是故弄玄虚?不得而知。当然,出家人不打诳语,我选择相信老僧。丹霞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公元824 年),距今已有近1200 年的历史,如果这棵青檀栽种于建寺之初,那么这棵树应该有约1200 年的树龄了。当真是寺中无岁月,万事皆泰然。树叶绿了一次,便是一个春秋,这山寺、老僧,更有那神台上端坐的佛像,皆万事随缘。在这棵老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中,历经一个又一个轮回。
  问老僧,都说人是有轮回的,那樹是不是也有轮回,比如眼前这棵空心的檀树?老僧呵呵一笑:“人生如树,树如人生。一棵空心之树,历经年久仍繁茂如初,没有灵气,怎能如此?”
  又问老僧,莫不是此树,也受了佛的点化,皈依了我佛,才有了灵气?老僧又是呵呵一笑:“我佛在心不在口,阿弥陀佛!”
  答非所问,问非所答。好似根本没有回应我的问题,又好像启发了我。我也呵呵一笑,答曰:阿弥陀佛!
  老僧是寺庙里的住持,经营一个寺庙,就像经营一个企业。住持就相当于企业的总经理,大到寺庙里的垒墙盖屋、装修水电,小到香火钱如何分置、庭院卫生如何打扫以及苗木花卉怎样侍弄。事无巨细,无不需要他细心安排。对外处理好与香客的关系,对内将寺里众僧妥善管理。想想,这也是一门大学问。
  老僧在丹霞寺做住持,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现在自然是干得顺风顺水,但他说最初来寺院的时候,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让寺庙按照他的方式走下去。据他说,他前任的住持,曾经在这寺里待了三十年,是一位高僧。他后来从这里离开的时候,非常的虔诚,一步一叩首,一直走到九华山。
  岁月无情,终有一天,老僧也会离开丹霞寺,走进寺院附近的塔林。但这棵空心檀树,将如大智者一般,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住持的来来去去,观望着熙熙攘攘香客们的进进出出,在时光匆匆中陪伴着寺庙,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
  夜宿寺内,格外的安静。透过小窗,月牙儿那温柔的光亮,照在室内的小茶几上。那檀树的枝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映衬在小茶几前的地上,在地上开出一朵淡黄色的花。室内没有开灯,我听到了窗外秋蝉双翼微张又合的声响,听到了蚂蚱轻轻弹跳的声音,听到了空心檀树上第一片秋叶飘落土地的声音!再仔细听,又仿佛没有任何声音。   窗外那棵古树,那棵佛树,它伴我入眠。我也栽了一棵树,和这棵一样的檀树,我早上起来就去看它,给它浇水,给它施肥,盼着它赶快长大。我什么也不用干,每天就陪着这棵树,吃飯的时候,坐在它的身旁,吃了饭就在树下乘凉或者晒太阳,困倦时,就枕着它入眠。日复一日,简简单单,平平凡凡,有情有趣,又自得其乐。
  正盼着树快快长大,突然被一阵鸟鸣声惊醒,揉揉眼睛,窗外射进一束微光,天已大亮。却原来是做了一个关于树的梦!不禁哑然失笑:梦由心生,我知道,在我的心中,已经种下了一棵树。
  那次的经历,距今已然有五六年之久。可在我的记忆中,是那样清晰,仿佛就在昨天。前两天的那个冬日,阳光明媚,我突然又萌生了再去看看这棵树的想法。于是,约了朋友,驱车从南阳出发,直奔南召留山镇的丹霞寺而去。去的路上,颇费了一番周折。快行至南召,为了将县城绕过去,就上了高速公路,却上错了方向。没办法,只好顺着高速路,又返回了南阳,再掉头,才再次到达留山镇。
  现在的村级公路修得真好,平坦又美观,一溜烟就到了寺门口,可是却遭遇了铁将军把门。寺院的正门、偏门、小门都紧闭。不解何故,就找了附近村民相问,说是寺庙已然关闭将近一年了。问什么原因?答曰不知。问谁让关闭的,又答不知。那,寺内的老僧呢?他去哪儿了呢?他的音容笑貌,就在我的眼前,我还想找他聊聊呢。那村民依然答曰:不知。
  这座寺庙,仿佛成了谜。那棵空心的檀树呢?我是否有缘再见上一面?整座寺庙,被高墙围着,里面的风景,很难窥得一斑。心情甚急,难道就这样失之交臂?同行的朋友却高兴地呼唤:快来,这里能看到!
  大喜,连忙顺他指的路,上了寺院后面的一个大土堆。站在土堆上,隔着院墙,终于得见那棵古老的、无心的青檀树。这棵树死了吗?怎会是一树的枯枝!第一眼看见,我惊呼道。后来,又意识到不对。青檀也是落叶的树,到了冬季,自然就落了叶,到明年的春天,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发。
  远远看去,那棵树依然是那样挺拔。树干顶端空心的树洞清晰可见。当年,我曾经从那个树洞里钻出来过。不知道现在的老树,能否容得下我微胖的身材?黑色的树干上,发出一支支枝丫,伸向四方。下面的枝丫上,有祈福的香客,系上一条条红色的布条,寄托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树的顶端,有一根树枝,格外的粗壮,从众多的树枝中钻出来,努力地伸向空中。它伸向空中的样子,令人肃然起敬!
  从这棵树上,我看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一棵没有心的树,却用心抵御着风雨的侵蚀,顽强地活着,活得那么的鲜亮,那么的精神,活得让人感动,让人崇敬。
  哦,这是一棵树,是一棵空心檀树,一棵从唐朝走来的老树。可是,它是一棵不平凡的树,它的顽强,它的执着,它的恣肆,正是我们人生中需要的一种精神。
  这样说是对还是错,我不知道,但树知道,树不能说。
其他文献
在太姥山国兴寺临溪一亭坐下,山风徐来,烦躁之意渐渐平息。  山石云海,悬空栈道,一刹那,凌空一脚颤颤巍巍的感觉还在。那悬崖绝壁,无栈道一些年,有栈道一些年。那高处乱石,横看成岭一些年,侧看成峰一些年。大象无形,却在众人的叙述中从时空中物化成形。叠加的记忆跟眼前景致虚实相间,眼前景就不是眼前景,眼前人也不是眼前人,叙述者各取一片段,交织错杂成各自的“罗生门”,各说各话。  太姥山有峰名为摩霄峰,僧房
期刊
过年,就是和过去的一场告别。不知是岁月催人老,还是生活条件好了,我越发觉得,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便时常会怀念儿时的年。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上空总是响起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落满一地红色的纸屑,犹如一片一片红色的地毯。点燃一串鞭炮,捂起耳朵迅速跑开,噼里啪啦,鞭炮声欢快地传遍乡野。挂起来的鞭炮像彩带一样飞溅四射。在地上燃起的鞭炮则像
期刊
我是山里人,自娘胎出来,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山,所谓“开门见山”,便是我最早的大脑影像,最直接的生活状态。后来上学读书了,从书本上读到了关于“大海”的零星描述,明白了世界最高和最大的东西是高山和大海。便想着有朝一日,要去领略一下海之大。这个心愿,一直到我28 岁这年,才得已实现。  那年,我开始写小说了,因小说而有机会参加令人向往的文学笔会,幸运的是参加的第一个文学笔会,就在被大海团团簇拥
期刊
总是在这样的四月,想起睡在山冈上的外婆。  很想去外婆生前住过的临街老屋看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屋已空无一人。那曾经温暖过我童年和少年的老屋,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斑斑驳驳,外婆的老屋是我小时候最美的记忆。我是在外婆的老屋出生的,也是在外婆家里长大的。外婆的二层木楼和镂空的窗子,是我每天驻足看风景的地方。外婆的临街老屋有着浓郁的小镇风情,说是街,其实只不过二三米宽,但人来人往特别热闹。每逢集市
期刊
5月,在飞雪中穿过一望无际的戈壁,终于抵达祁连山脚下,莽莽苍苍的雪山像矗立面前的巨大画幅。穿过仅有的几条纵深的山间沟壑,就能到草原——身边的裕固族牧人的夏牧场。  我感慨面前的雪山真大。牧人指着近前的雪山,轻描淡写地说,大雪山在这些小山的后面的后面。那些被新雪覆盖的雪山,好像是他所说的大雪山的孩子。羊群和雪山都温柔慈善,羊儿们像在啃噬雪山脚下凝结的雪,“咩——咩——咩——”撒娇的声音,混响在雪山面
期刊
我说,太姥山是太姥姥的名字,不是一座山。  是的,還有谁比太姥姥老呢?那时候没有时间的刻度,没有日薄西山,太姥姥在地球底下那个铺银贴金的大房子里玩耍。那岩浆浆,也就几千度吧,吹着气泡泡,嘟噜噜地涌了进来,她就搅呀拌呀,将自己也搅拌进岩浆浆里,又捏成一个个的泥团团。嘣的一声巨响,那大房子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于是在地球的东方,在海峡之西、东海之滨,这泥团团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到了后来的后来,这大姑娘成了母
期刊
老巷子很老,瓦分不出是黑的还是灰的,瓦上住着的烟囱遍体投射着岁月的伤痕,砖块歪歪扭扭地罗列着。  那只猫,在老巷子白杨树底晒着太阳。流浪的猫随处可见,但这只波斯猫,与众不同,在别的猫翻捡垃圾桶寻找食物时,它却冷静地坐在树下,看着南来北往的人和车流走来走去。我以为它是有主人的,毛发干净,身上一尘不染,脖子上还戴着一个铃铛,眼神风清月明,气质很好。我远远地观察着它,不敢轻易靠近。我们互不打扰,都小心翼
期刊
我似乎觉得,掀开每一幕历史的征尘,都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场面,都有一番将士们卫国抗敌的壮怀激烈。  其中,石育青老人亲历的抗美援朝战争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是1953年7月27日,晚上10点整,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正式生效,守卫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188团军械员石育青和战友们,兴奋地跑出待了三四个月的坑道,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时,每个人满脸满身,从肌肤到毛孔,全都蒙上厚厚的黑色
期刊
中条山东北部绛山脚下有个山区小县,这里有个国民羊肉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羊肉的吃法,不外乎包羊肉饺子、喝羊汤。那时,每年农历年底,生产队杀几只羊,一家分一斤多羊肉,除夕夜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等到天亮时分鞭炮响过祭完祖先,就可以美美地吃一顿羊肉饺子了;喝羊汤是夏收大会战时,生产队统一熬制羊汤,全体社员包括小孩子自带窝窝头和大海碗,开饭时每人舀一碗连肉带杂碎的羊汤,蹲在打麦场上泡上窝窝头吃
期刊
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渐渐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失去了观察与审美的眼光。  我所在的文成是刘伯温故里,也有着好山好水,只因过于熟悉,便有着“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的感觉。当我们到了隔壁的福鼎地界,看着许多类似的风光,却有一种生活在隔壁的感觉。同样有山,于是便钟情于他们的太姥山,同样有水,当用我们的江与他们的海相比,瞬间便羞于提到我们有水了。  去的最多的是福鼎市牛郎岗海滨景区,记忆最深的要数那次疫情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