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法律问题的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_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保值和增值是医疗保险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当前,作为医疗保险工作核心的基金管理面临着新的考验,出现了基金被挤占、挪用,缴存不实以及基金管理中的违规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性质、基金经办人员的身份认定以及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骗保行为性质的分析,从法律角度对基金运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法律分析;制度完善
  
  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而建立起来的专项专用资金。当前,在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各种违规行为比较隐蔽,督查力度不够,对不规范的就医行为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失,给基金支付带来了较大压力。
  
  一、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的原因分析
  
  1、医疗保险基金制度的立法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立法层次较低。依据《宪法》的原则,《劳动法》对社会保险制度作了一般性规定,仍缺乏权威性高、操作性强的法律规定,而且存在大量的地方法规、规章,导致适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法律规范不统一。医疗保险制度在某一地区是统一的,但稍微跨越地区即不统一,甚至差距很大,不能使医疗保险制度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第三,医疗保险基金法律责任规范不足。医疗保险基金的拒缴、欠缴保险费,以及挤占、挪用保险基金行为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及其制裁措施缺乏详细的法律规定。
  2、处罚力度不够。当前,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过程中,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更多的是行政手段,没有上升到刑事处罚的高度。例如,定点医疗机构违规骗保行为发现被查处时,最严重的处罚也只能是取消其定点资格;个人骗保数额较大的情况下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大多数骗保行为数额较小,不构成诈骗犯罪。机会成本低就会助长投机行为,如果医院、患者通过违规手段获取了不当得利,却没有受到惩罚,或惩罚很轻。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作为上述行为的主体即医疗保险机构及其经办工作人员的性质和行为客体即医疗保险基金及其财产制度的性质,不仅导致理论认识存在着争议,还导致刑事司法实践出现偏差,削弱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法律保护力度。
  3、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和征缴稽核力度。在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方面存在着乱收费、超范围收费的现象,而在管理使用方面,则存在着基金被挪用、挤占、浪费、流失,甚至被个别经办人员中饱私囊。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基金运行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根据有关法规要求,医疗保险基金应实行收支两条线,而这一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医疗保险基金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收支渠道复杂,资金来源多样,管理和经办环节多,部分基金并没有完全被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而由基金获取单位自行支配。
  
  二、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分析
  
  1、对医保基金的性质和基金经办人员的主体身份的分析
  一是医保基金的性质分析。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负有缴费义务的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用、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收入和政府的财政补贴,由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统一进行管理。医疗保险基金中的国家财政补贴部分属于国有财产;单位的缴费(除去纳入个人帐户的部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社会统筹,进入统筹的部分属于集体财产;职工个人帐户部分(包括职工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纳入职工个人帐户的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属于职工个人所有。因此,医疗保险基金所包含的财产性质并不单一,既有公共财产,又有集体财产,还有个人财产,其整体性质尚待法律进一步明确。
  二是医保基金经办机构的主体性质及经办工作人员的身份认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是劳动保障部门下属的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它是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管之下,履行医疗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支付等职能。它的职能来源于医保行政主管部门即劳动保障部门的授权或委托。因而,对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的与保险费用征缴有关的检查和调查工作,存在着能不能认定是具体行政行为和该行为应有谁承担责的争议。当前,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医保基金的手段之一就是与定点医院签定相关协议,一旦出现医院违反协议,经办机构可以作出处罚决定,而对这种行为是否属于行政法调整范围还存在争议。同时,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负有经办和管理医疗保险基金的职责,一般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管理原则,进行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筹集、支付、结余、决算等管理活动。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上述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还存在争议。
  
  2、医疗保险管理中骗保行为性质的分析
  违规骗取医疗保险金是困扰医保基金管理的难题,违规骗保花样不断翻新,医保基金屡遭蚕食。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漏洞的问题已经严重侵害到这一基金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一是骗保行为的手段特征及危害。第一类是以药串药、以物串药;第二类是冒名顶替;第三类是多开贵重药品、使用高档医疗仪器检查;第四类是倒卖医保发票。这些行为给医保基金的支付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存在风险和隐患。其共同特征就是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实施欺诈行为,骗取医疗保险基金,导致大量医险基金的流失。
  二是骗保欺诈行为性质的认定。目前,由于医保规定的法规立法层次尚低,对医疗机构的责任追究只能是行政处罚,损失的基金如何追回,对“骗保”医生违法违规取得的不当“既得利益”,如何承担经济上的责任等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责任没有落实到参与骗保的医疗机构负责人、违规的医务人员个人,司法部门还没有明确对骗保欺诈行为已经构成保险诈骗罪作出相关司法解释。
  各地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手段往往是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下发,按规定,政府规范性文件不能设立罚则。所以一旦查出医院违规,最严重的处罚也只能是取消其定点资格,停止支付医药费;对违规的个人就没有任何办法。虽说按有关法律规定:“骗保”数额巨大的可以构成诈骗罪,但一般患者骗取的医保金额很小,根本达不到犯罪。个人骗保金额大多数并不能构成数额较大的条件,使得此行为不能构成《刑法》规定的诈骗罪,但由于医保覆盖面较广,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受到蚕食,增加了运行风险,其次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但在医疗保险诈骗的构成中定点医疗机构为了增加医疗费用,获取利益,也参与实施了骗保行为,但由于主体的限制,其不能构成《刑法》规定的诈骗罪。
  
  三、完善医保基金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建议
  
  1、立法完善。应尽快制定和颁布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社会保险法》。首先,应明确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国家工作人员性质。根据刑法精神,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实质上是履行一定范围内的管理职责,行使一定的社会公共权力的主体。《刑法》第93条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认为是国家工作人员”,根据医疗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行为特征,应当认定为从事公务活动的国家工作人员。其次,明确医疗保险基金的公共财产性质。根据刑法规定,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的情况只限于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就医疗保险机构的性质而言,是在国家机关的指导和监管之下进行专项基金管理工作的事业单位,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就医疗保险基金的用途而言,是用于救助或解决因病患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特定群体的保障问题,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医疗保险基金无论从征收、管理、发放等角度,还是从来源、构成、性质等方面,都十分接近于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因此,医疗保险基金应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公共财产。
  2、明确定点医院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属于民事委托合同。参保单位与个人将保费交至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有为参保人员安排、解决医疗问题的义务,于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委托定点医院对参保人员进行医疗服务,从医疗统筹基金支付相关的医疗费用。定点医院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参保人员进行医疗服务,并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获取正常的医疗费用。从这种关系来看,双方是种交易关系,权利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一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协议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各自按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这是一种典型的民事法律关系。
   3、加强医疗保险基金运营的法律环境建设。医疗保险基金是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中长期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使社会保险基金找到了保值增值的渠道。在立法层面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确立医疗保险基金的存储机制,对缴费者个人账户内的积累基金,不应当做任何使用、挪用,这是缴费者的“物权”,是将来支付给缴费者的重要部分,管理机构只是对统筹账户内的基金进行管理问题;确立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医疗保险资金实行基金制后,面临着基金贬值的威胁,如果不能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在储存期间保值和增值,则在面对医疗保险支付高潮时,将陷入支付危机。在医疗保险基金已经积累相当数量的一笔资金后,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基金保值增值,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远明,赵学军:关于医疗保险欺诈与反欺诈问题的研究报告,医疗保险优秀论文集。
  [2]周宝妹,郎俊义:试论社会保险基金的刑法保护,法学杂志。
  [3]易宪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选择与管理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李建华、王琳: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思考,中国法律资源网。
其他文献
摘 要: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上尤其重要。在执行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上,检察机关存在一些问题。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上,要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指定专门检察人员或者设立专门机构办理。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工作机制,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原则上实行分案处理。对因犯罪情节轻微决定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要落实帮教措施  关键词
期刊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许霆——一名普通的打工仔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在取出1000元后,许霆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后其分171次取出17.5万元。2007年5月,许霆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后经上诉,二审被改判5年有期徒刑。此案在各类媒体引发了多轮相当激烈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属于秘
期刊
摘 要:检调对接,这一由南通检察首创的特色品牌,开展一年多来,在拓展检察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检调对接;宽严相济    一、检调对接机制基本概况    检调对接是指检察机关立足司法为民,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寻求检察工作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切入点和最佳结合点,在检察环节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最大化的一项
期刊
非法证据是指公安司法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或者超越自身权限范围获得的证据材料。它包括程序违法但实体真实的证据和程序违法且实体虚假的证据。后者在证据能力上的否定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所论及的非法证据仅指程序违法但实体真实的证据。  对于非法证据的证明效力,在立法和理论界素有不同主张“全盘否定说”、“真实肯定说”、“线索转化说”、“区别证据种类说”等等。    一、非法证据排除法则的基本内容    英美普
期刊
摘 要:基层检察机关要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维护司法公正的职能、促进廉政建设的职能、平安创建综合治理的职能作用,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要努力克服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基层院建设和检察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确保司法公正;严厉打击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确保政务清明和经济良好运行;要坚持把发挥检察职能与“三个效果”的统一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检察职能;社会主义和
期刊
摘 要:检察档案是检察机关全部活动的原始记录,利用检察档案服务于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针对当前检察档案在服务观念、管理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新时期如何提高检察档案的服务效能作些探讨。  关键词:检察档案;服务效能;存在问题;转变    检察档案是检察机关全部活动的原始记录,也是记载检察机关全面发展的重要文献。如何充分挖掘这一信息资源,服务于
期刊
摘 要:超期羁押,是指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公、检、法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时,羁押时间超出了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限。超期羁押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公、检、法机关违反诉讼法程序,超期办案,在法定期限内没能将应该移交下一环节的案件移交出去,致使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这一环节羁押超期。第二种情况是指公、检、法三机关在办案中不按诉讼环节及时移送,相互提前借用办案期间。超期
期刊
既遂、未遂是故意犯罪的两种形态,同时也是刑法研究及司法实践中常常遇到的复杂难题。一般来说,既遂与未遂不会在同一个案件中同时出现,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中则会同时存在。比如在盗窃转化抢劫的案件中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一个盗窃转化抢劫案件引出的问题    案例:2007年9月2日上午9时许,被告人龙某伙同“小毛”(在逃)窜至本市阳明街道丰乐村钱家桥西瓜大棚旁,采用手推的方式窃得被害人诸某的价值
期刊
摘 要:针对现实社会中大量的以物质性利益和非物质利益贿赂国家工作人员的情况,我国未来的刑事立法应当对此做出回应,不能拘泥于古人对贿赂含义的解释,不能把贿赂的含义固定化、绝对化,而应根据贿赂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把贿赂的范围扩大为财物、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 同时在立法上重新设置贿赂的惩治体制,改变传统的“计赃论罪”的立法模式,建立以具体情节为主的处罚标准体系,从而公正、有效地惩治各种贿赂犯罪,
期刊
摘 要:当前侵犯商标权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司法机关不断加大商标权刑法保护的力度,严惩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等侵犯商标权犯罪。但不容否认的是,对商标法的刑法保护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对商标权刑事司法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商标权;刑事司法保护;完善    侵犯商标权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商标法规,故意侵犯他人商标权,破坏商标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秩序,情节严重,依照规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