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多数高校有相对成熟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很多高校不仅建立就业网站发布就业信息,更是通过腾讯QQ,移动飞信平台等媒体技术主动的将就业信息发布到毕业生的手机上。但是腾讯QQ和移动飞信平台本身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就业信息发送给所有的毕业生。微博微信技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与传播中的应用改变了这种状况。
【关键词】微博微信 高校毕业生 就业信息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的就业模式由原来的国家指令性分配转变为如今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而随着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需要构建便捷、有效的就业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而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互相选择中,就业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的信息分享机制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或形态。毫无疑问,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一、微博微信的源起与发展
(一)微博的源起与发展
微博(micro-blog)是由博客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提出,并于2006年创办了以“无处不在的沟通”为理念的推特(Twitter),推特是世界上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推特一经推出,迅速蹿红网路。在国内,自2007年饭否网开通以后,一批微博网站迅速发展,但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网站首推新浪微博。
只要毕业生的微博和学校就业部门的微博相互“关注”。 微博的“关注”功能是微博用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随时收看他发布的微博信息。微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被关注”网络,将自己或自己所关注的人所发布的信息,通过“转发”,一层层地对外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效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12年,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多户,而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微博总用户的七成以上。越来越多的高校就业部门开通微博,并通过微博发布和传递就业信息。有研究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校经过新浪认证开通来官方就业微博。
(二)微信的源起與发展
微信(wechat)是一款基于本地通讯录的智能手机即时通讯(IM)应用。使用者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安装,可以把手机通讯录、QQ好友添加为微信好友,通过网络消耗少量的GRPS流量,能快捷发送文字、语音、照片、视频,支持多人群聊。微信是继新浪微博崛起之后的又一大互联网变革。IM是Instant Messaging的缩写,意为即时通讯。目前比较流行的知名即时通讯软件有:MSN、腾讯QQ、Yahoo! Messenger等。腾讯QQ是中国大陆地区使用者数量最多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腾讯公司官方数据称,2012年底QQ注册使用者超过十亿,活跃使用者超过7亿。
由于智能手机可以像个人电脑(PC)一样安装第三方应用软件,移动即时通讯技术不断进步其功能不断丰富强大,使用者操作界面向PC终端靠近。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ata center of China Internet,简称DCCI)预测,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将达到7.21亿,超过7.16亿的电脑网民规模。在新兴的智能手机使用者的数量飞速上升的背景下,移动手机应用运营商推出了适合智能手机安装使用的手机终端即时通讯应用,来满足智能手机使用者的需求。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基于QQ使用者群推出微信。由于10亿的QQ使用者,微信的使用者数量在短期讯息飙升。新浪微博的使用者数突破3亿用了991天,而微信的使用者数突破3亿则用了789天。2012年8月18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企业组织和机构等开通了官方微信账号。微信使用者已从单纯的个人通讯工具、社交平台融合了企业组织的信息发布和网络营销的功能。
二、微博微信在高校有着广泛的用户基础
(一)大学生群体是微博微信用户中的主力军
大学生群体对新兴事物的接受比一般群体要更快更容易,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学生群体使用者在微博微信的使用者群体中占绝大多数。在微博微信中他们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可以关注崇拜的名人并与之对话,也可以和亲朋好友交流近况,这些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心而行,这些内在的需求促使大学生成为微博微信的主力军。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90”后时代,这个群体追求独立、自由、个性、不愿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创新,敢于表现自我。微博微信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彰显个性、展现自我的平台和空间。他们通过开通微博微信、运用微博微信进行广泛的传播思想、交流感受、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等活动,一定程度上来说,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研究显示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时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当代大学时获取各类信息、知识及交流思想和感受的重要渠道。
(二)智能手机的应用,助攻了大学生用户数量的增长
但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使得手机上网的人数大幅增加。工信部发表的2012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中显示,截止2012年,全国网民数净增0.51亿人,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净增0.64亿人,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微博用户净增0.59亿户,总规模达到3.09亿户。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超过七成的人是通过手机上网。手机媒体的便捷性与可移动性在就业信息发布中的优势明显,其广泛性和传播的高速度能在最大范围内确保信息得以有效传递。
微博微信的这种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不但使信息获取和传播更加便捷和具有目的性,也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直接沟通,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大学生微博用户占微博总用户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三、高校开通微博微信发布和传播就业信息
(一)高校已有的就业信息发布网络
全国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信息发布网络。为方便毕业生查阅,降低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的盲目性,高校的就业部门将纷繁复杂的就业经过分析、鉴别、归纳、整理发布到该校的就业网站上。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多数高校有相对成熟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成为发布招聘信息、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职业测评、就业进程监控、网络招聘、学校企业毕业生之间互动等功能的系统。
很多高校不仅是被动的等待学生登录本校的就业网站获取信息,更是通过腾讯QQ,移动飞信平台等媒体技术主动的将就业信息发布到毕业生的手机上。但是这种方式的信息的传播源头是少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高校毕业生获取信息的内容页是仍是被动的。同时腾讯QQ和移动飞信平台本身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就业信息发送给所有的毕业生。但是微博微信技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与传播中的应用改变了这种状況。
(二)微博微信完善了高校就业信息发布系统
从操作的便利性和接受的广泛性上来说,移动飞信平台优于腾讯QQ。但是移动飞信会因为运营商的不同,使接收群体受到限制。但是微博微信用户就不一样了,它结合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成为这个时代最活跃和最广泛的信息来源。微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知识及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高校就业部门也应顺应时势开通微博微信,通过微博发布和传递就业信息。
在拥有广泛大学生微博微信用户的前提下,高校就业部门开通就业微博和就业微信,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社会、现实等客观原因,也有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能力不高等主观原因。在客观原因暂时无法克服的情况下,更要发现和解决主观上原因。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和传播就业信息,则更能确保高校毕业生及时无误的接收就业信息。这样一定能够减少因信息传递的失误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微博微信作为一种开放性信息媒介,操作简易,收发方式多样,即时传播,转发功能使得传播速度几何增长。每一个微博微信的使用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学校就业部门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和传播招聘消息,毕业生不仅能及时有效地接收到信息,还能通过转发的方式让更多的同学得到招聘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毕业生和学校和同学之间就相互交换信息和意见,沟通思想和感情,不仅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企业招聘信息,减少毕业生求职的盲目性。而且能够加深学校就业部门和毕业生之间相互了解,能够了解毕业生就业求职的要求和心理,提高毕业生求职的成功率。即使毕业生在校外实习,或是更换手机号码,都不会影响他们通过微博微信接收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郭颖.微博传播的影响力及其发展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2,(2):191-193.
[2]李凯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 理论探索,2010(2):97-98.
[3]李梅,孙丽娜.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科导刊2011(34):212-213.
[4]路遥.就业微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及途径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7):66-69.
[5]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39-40.
[6]许晔.微博----正在改变世界的创新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2(8):23-27.
[7]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2(6):72-76
[8]王子杰,杨一哲.关于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75-176
[9]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6-8.
[10]工信部2012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
http://wenku.baidu.com/view/3692dad07f1922791688e896.html
作者简介:
邵海鹏(1982.06-),男,学历:本科,籍贯:吉林松原,民族:汉族,职称:助理记者,工作单位:赣州市广播电视台。
【关键词】微博微信 高校毕业生 就业信息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的就业模式由原来的国家指令性分配转变为如今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而随着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需要构建便捷、有效的就业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而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互相选择中,就业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的信息分享机制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或形态。毫无疑问,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一、微博微信的源起与发展
(一)微博的源起与发展
微博(micro-blog)是由博客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提出,并于2006年创办了以“无处不在的沟通”为理念的推特(Twitter),推特是世界上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推特一经推出,迅速蹿红网路。在国内,自2007年饭否网开通以后,一批微博网站迅速发展,但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网站首推新浪微博。
只要毕业生的微博和学校就业部门的微博相互“关注”。 微博的“关注”功能是微博用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随时收看他发布的微博信息。微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被关注”网络,将自己或自己所关注的人所发布的信息,通过“转发”,一层层地对外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效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12年,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多户,而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微博总用户的七成以上。越来越多的高校就业部门开通微博,并通过微博发布和传递就业信息。有研究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校经过新浪认证开通来官方就业微博。
(二)微信的源起與发展
微信(wechat)是一款基于本地通讯录的智能手机即时通讯(IM)应用。使用者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安装,可以把手机通讯录、QQ好友添加为微信好友,通过网络消耗少量的GRPS流量,能快捷发送文字、语音、照片、视频,支持多人群聊。微信是继新浪微博崛起之后的又一大互联网变革。IM是Instant Messaging的缩写,意为即时通讯。目前比较流行的知名即时通讯软件有:MSN、腾讯QQ、Yahoo! Messenger等。腾讯QQ是中国大陆地区使用者数量最多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腾讯公司官方数据称,2012年底QQ注册使用者超过十亿,活跃使用者超过7亿。
由于智能手机可以像个人电脑(PC)一样安装第三方应用软件,移动即时通讯技术不断进步其功能不断丰富强大,使用者操作界面向PC终端靠近。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ata center of China Internet,简称DCCI)预测,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将达到7.21亿,超过7.16亿的电脑网民规模。在新兴的智能手机使用者的数量飞速上升的背景下,移动手机应用运营商推出了适合智能手机安装使用的手机终端即时通讯应用,来满足智能手机使用者的需求。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基于QQ使用者群推出微信。由于10亿的QQ使用者,微信的使用者数量在短期讯息飙升。新浪微博的使用者数突破3亿用了991天,而微信的使用者数突破3亿则用了789天。2012年8月18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企业组织和机构等开通了官方微信账号。微信使用者已从单纯的个人通讯工具、社交平台融合了企业组织的信息发布和网络营销的功能。
二、微博微信在高校有着广泛的用户基础
(一)大学生群体是微博微信用户中的主力军
大学生群体对新兴事物的接受比一般群体要更快更容易,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学生群体使用者在微博微信的使用者群体中占绝大多数。在微博微信中他们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可以关注崇拜的名人并与之对话,也可以和亲朋好友交流近况,这些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心而行,这些内在的需求促使大学生成为微博微信的主力军。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90”后时代,这个群体追求独立、自由、个性、不愿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创新,敢于表现自我。微博微信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彰显个性、展现自我的平台和空间。他们通过开通微博微信、运用微博微信进行广泛的传播思想、交流感受、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等活动,一定程度上来说,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研究显示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时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当代大学时获取各类信息、知识及交流思想和感受的重要渠道。
(二)智能手机的应用,助攻了大学生用户数量的增长
但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使得手机上网的人数大幅增加。工信部发表的2012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中显示,截止2012年,全国网民数净增0.51亿人,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净增0.64亿人,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微博用户净增0.59亿户,总规模达到3.09亿户。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超过七成的人是通过手机上网。手机媒体的便捷性与可移动性在就业信息发布中的优势明显,其广泛性和传播的高速度能在最大范围内确保信息得以有效传递。
微博微信的这种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不但使信息获取和传播更加便捷和具有目的性,也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直接沟通,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大学生微博用户占微博总用户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三、高校开通微博微信发布和传播就业信息
(一)高校已有的就业信息发布网络
全国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信息发布网络。为方便毕业生查阅,降低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的盲目性,高校的就业部门将纷繁复杂的就业经过分析、鉴别、归纳、整理发布到该校的就业网站上。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多数高校有相对成熟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成为发布招聘信息、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职业测评、就业进程监控、网络招聘、学校企业毕业生之间互动等功能的系统。
很多高校不仅是被动的等待学生登录本校的就业网站获取信息,更是通过腾讯QQ,移动飞信平台等媒体技术主动的将就业信息发布到毕业生的手机上。但是这种方式的信息的传播源头是少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高校毕业生获取信息的内容页是仍是被动的。同时腾讯QQ和移动飞信平台本身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就业信息发送给所有的毕业生。但是微博微信技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与传播中的应用改变了这种状況。
(二)微博微信完善了高校就业信息发布系统
从操作的便利性和接受的广泛性上来说,移动飞信平台优于腾讯QQ。但是移动飞信会因为运营商的不同,使接收群体受到限制。但是微博微信用户就不一样了,它结合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成为这个时代最活跃和最广泛的信息来源。微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知识及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高校就业部门也应顺应时势开通微博微信,通过微博发布和传递就业信息。
在拥有广泛大学生微博微信用户的前提下,高校就业部门开通就业微博和就业微信,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社会、现实等客观原因,也有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能力不高等主观原因。在客观原因暂时无法克服的情况下,更要发现和解决主观上原因。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和传播就业信息,则更能确保高校毕业生及时无误的接收就业信息。这样一定能够减少因信息传递的失误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微博微信作为一种开放性信息媒介,操作简易,收发方式多样,即时传播,转发功能使得传播速度几何增长。每一个微博微信的使用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学校就业部门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和传播招聘消息,毕业生不仅能及时有效地接收到信息,还能通过转发的方式让更多的同学得到招聘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毕业生和学校和同学之间就相互交换信息和意见,沟通思想和感情,不仅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企业招聘信息,减少毕业生求职的盲目性。而且能够加深学校就业部门和毕业生之间相互了解,能够了解毕业生就业求职的要求和心理,提高毕业生求职的成功率。即使毕业生在校外实习,或是更换手机号码,都不会影响他们通过微博微信接收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郭颖.微博传播的影响力及其发展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2,(2):191-193.
[2]李凯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解决对策[J]. 理论探索,2010(2):97-98.
[3]李梅,孙丽娜.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科导刊2011(34):212-213.
[4]路遥.就业微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及途径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7):66-69.
[5]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39-40.
[6]许晔.微博----正在改变世界的创新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2(8):23-27.
[7]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2(6):72-76
[8]王子杰,杨一哲.关于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75-176
[9]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6-8.
[10]工信部2012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
http://wenku.baidu.com/view/3692dad07f1922791688e896.html
作者简介:
邵海鹏(1982.06-),男,学历:本科,籍贯:吉林松原,民族:汉族,职称:助理记者,工作单位:赣州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