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花石中心校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城以东,石泉水库西端的汉江之滨。汉水茫茫阻断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这里通往县城每天只有一趟班车,需绕道乘船(渡汉江)颠簸3个多小时后才能到达。因此,偏僻的山区学校在常人看来并不起眼。然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学校连续10年六年级素质教育水平检测合格率在全县23个乡镇中心校名列前茅。一所山区小学教学质量为啥这样高?
一、强化质量意识,着力优化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在质量中求发展是校领导长期思考的主题,也是该校教职工着力打造“优秀学校”和“先进单位”的精神动力。校长身体力行,形成过硬领导作风,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优化教师队伍。
1.校本培训,打造优秀教师队伍。学校坚持把开展业务学习、师德建设、育人效果考评、表彰相结合,为打造名校,培养了一支师德高尚、不计个人得失的教师团队。学校现有学生373人,住校生190人,教职工37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23人,年轻教师偏少。老教师张善奎、涂成华等不甘落后,主动参加业务学习,学而不厌。其中原民办教师转正的27人中,已有10人取得了大专学历。学校先后选送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17人次。全乡41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4人,但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探索出了“以强带弱,均衡提高”的校本培训模式,每学期确定培训专题,依据《信息技术》教材,每位青年教师负责一至两个章节,给50岁以上教师辅导多媒体的操作、维护等内容,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学校20多名老教师均能操作运用,优化了教学手段。
2.争先创优,淡化奖金重视荣誉。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制定了《常规工作管理办法》等10余种规章制度。校本部、完全小学、教学点3所学校,实行同一奖罚措施,中心校领导不定期深入辖区学校听课、指导,对学校工作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全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教师视荣誉为生命,工作中争先创优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以2008年7月为例,全乡教学奖励教师24人次,单项奖励仅仅为30元,合计金额760元。把班级管理、安全教育等综合工作作为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评,形成人人争创一流的工作机制。
3.情感疏导,体现人文关怀。学校把人性化的理念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如简池教学点教师肖启英,她一人一校,自己的儿子在煤矿事故中丧生,儿媳改嫁,使其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为此,学校校委会研究决定,将她调至中心校调换工作岗位,使她精神焕发,工作热情特别高。
学校有半数以上是住校生,为此在班与班之间开展“我的事自己干”等活动,学期结束评选“文明住校生”、“生活小主人”等,予以表彰奖励。学校在一年中还为贫困生提供学习用品、就餐费累计1000余元。内引外联,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资助了何小琴等21名特困生,使学生体会到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二、强化教学管理,突出抓好课堂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学而有序的管理是实施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依据县教育局《西乡县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制定了符合本乡实际的《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办法》,已逐步显现教学效益。
1.立足课堂,教学过程注重实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笔者深入课堂随机听了各年级的课,与教师、学生座谈交流,我们认为该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用新课程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做到心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2)教学重点把握准确,难点处理得当,不求形式上的花哨,只图内容上的实在,强化了双基训练,做到“堂堂清”。(3)重视学法指导,教学活动收放有度,学生初步形成了预习、质疑、动手、探究等习惯,师生交流实在有效。
2.夯实基础,全面落实教学常规。备课、上课、辅导、检测、作业批改各个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在这方面,学校重视抓好章节过关,在平时教学“堂堂清”的基础上,各单元检测与教学进度同步进行,由科任教师自主命题、自主检测,查缺补漏。阶段性检测由教研组统一实施,进行质量分析。与此同时,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学校加强了对作业的管理。依据县教研室《书面作业管理意见》的要求,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强化行款书写格式,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学校每学期举行1~2次作业展览,如2008年上学期末就评选出了刘倩、何娜等20多位作业优秀生,进行表彰奖励。
3.校本教研,看课赛教专题讨论。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其教研重点是围绕课堂教学切磋教艺:(1)持之以恒地开展校内赛教和教学观摩活动,使每位教师在一学期中都有机会上公开课。集体观摩后,召开教研组会议,开展评课活动,本着“多评议,多建议”的原则,鼓励教师对同一内容提出多种教学设想。如“假若我上这一课”等,集思广益设计出最佳的施教方法。对于赛教优异者,推荐参加县级赛教。(2)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将自己梳理的教学问题在会上集体探讨。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等,作为教研的课题。鼓励教师总结教学得失,如2008年学校对教师的25篇论文、随笔,分别评定等次,其中将4篇推荐上报,获县市二三等奖。
4.以德育人,开发学生智力。学校坚持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交通安全》和《与法同行》光碟等内容。在活动中落实《中小学生礼仪常规》、《中小学生日常规范》,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制定了“文明班集体”、“优秀少先队员”等评选办法。如学校在2008年9月的奖优会上,奖励了“文明礼貌标兵”、“安全小卫士”等10个项目的李伟、刘勉等65人。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因素,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促进了学生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三、抓基础保重点,协调推进教学工作
小学是启蒙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因此,各年级教学必须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基于此,学校本着“抓基础全面育人,协调推进各年级教学工作”的思路,把力气花在起始年级、学困生的转化和毕业班工作方面,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落实目标,抓好起始年级。为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必须从基础抓起。学校副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求各年级教师工作中不甩担子,教学不留尾巴。”他是这样说的,教师也是这样做的。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各年级的素质教育目标,保证了各年级学生均衡发展。不但中心校素质教育水平高,而且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水平也同步上台阶。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学生水平检测,校本部和七星坝小学一至五年级共7个学科的素质教育水平检测合格率为100%。
2.分层教学,竭力转化学困生。学校始终以新课标理念为宗旨,因材施教,抓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让勤奋好学的学生优中创优;对中游学生通过在学习生活中培植自信 心理,使他们能感受到“我能行”;对学困生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在转化计划中对学生的“基础现状与原因”、“优帮差结对子责任人”等方面填表装册,做到心中有数,定期检测。每学期对进步快的学困生进行表彰奖励,如2008年9月从外校转入的五年级学生张小宁,期中检测语文、数学、英语基础较差,班主任落实了结对帮学责任人,一个学期后张小宁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3.克难攻坚,强化毕业班工作。毕业班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集中反映,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名片。学校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导主任张文仕、青年教师张艳等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一般从五年级开始将语文、数学、外语同步接任。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夯实领导责任,负责指导全乡毕业班工作。以2008~2009年度为例,学校的总目标是:全乡六年级学生综合素质检测合格率,继续保持全县23个乡镇中心校前二名,实际达到第一名;拟定语文、数学、英语单科检测及格率分别为90%、85%、80%,而全乡实际达到97.5%、96.3%、95.1%,超额完成了各项指标。
三花石中心校的教师似黄牛耕耘知识的土壤,如蜡烛照亮学生的心田,默默无闻地在山区传播文明,在汉江之滨打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近10年学校先后有12人次获县市“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8位教师的20多篇论文、课件在县级以上获奖、发表。学校曾荣获市级“文明校园”,县级“示范小学”,连续3届获县素质教育星级督导评估“优秀学校”等20多项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全体教师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责编陈剑平)
一、强化质量意识,着力优化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在质量中求发展是校领导长期思考的主题,也是该校教职工着力打造“优秀学校”和“先进单位”的精神动力。校长身体力行,形成过硬领导作风,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优化教师队伍。
1.校本培训,打造优秀教师队伍。学校坚持把开展业务学习、师德建设、育人效果考评、表彰相结合,为打造名校,培养了一支师德高尚、不计个人得失的教师团队。学校现有学生373人,住校生190人,教职工37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23人,年轻教师偏少。老教师张善奎、涂成华等不甘落后,主动参加业务学习,学而不厌。其中原民办教师转正的27人中,已有10人取得了大专学历。学校先后选送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17人次。全乡41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4人,但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探索出了“以强带弱,均衡提高”的校本培训模式,每学期确定培训专题,依据《信息技术》教材,每位青年教师负责一至两个章节,给50岁以上教师辅导多媒体的操作、维护等内容,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学校20多名老教师均能操作运用,优化了教学手段。
2.争先创优,淡化奖金重视荣誉。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制定了《常规工作管理办法》等10余种规章制度。校本部、完全小学、教学点3所学校,实行同一奖罚措施,中心校领导不定期深入辖区学校听课、指导,对学校工作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全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教师视荣誉为生命,工作中争先创优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以2008年7月为例,全乡教学奖励教师24人次,单项奖励仅仅为30元,合计金额760元。把班级管理、安全教育等综合工作作为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评,形成人人争创一流的工作机制。
3.情感疏导,体现人文关怀。学校把人性化的理念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如简池教学点教师肖启英,她一人一校,自己的儿子在煤矿事故中丧生,儿媳改嫁,使其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为此,学校校委会研究决定,将她调至中心校调换工作岗位,使她精神焕发,工作热情特别高。
学校有半数以上是住校生,为此在班与班之间开展“我的事自己干”等活动,学期结束评选“文明住校生”、“生活小主人”等,予以表彰奖励。学校在一年中还为贫困生提供学习用品、就餐费累计1000余元。内引外联,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资助了何小琴等21名特困生,使学生体会到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二、强化教学管理,突出抓好课堂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学而有序的管理是实施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依据县教育局《西乡县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制定了符合本乡实际的《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办法》,已逐步显现教学效益。
1.立足课堂,教学过程注重实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笔者深入课堂随机听了各年级的课,与教师、学生座谈交流,我们认为该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用新课程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做到心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2)教学重点把握准确,难点处理得当,不求形式上的花哨,只图内容上的实在,强化了双基训练,做到“堂堂清”。(3)重视学法指导,教学活动收放有度,学生初步形成了预习、质疑、动手、探究等习惯,师生交流实在有效。
2.夯实基础,全面落实教学常规。备课、上课、辅导、检测、作业批改各个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在这方面,学校重视抓好章节过关,在平时教学“堂堂清”的基础上,各单元检测与教学进度同步进行,由科任教师自主命题、自主检测,查缺补漏。阶段性检测由教研组统一实施,进行质量分析。与此同时,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学校加强了对作业的管理。依据县教研室《书面作业管理意见》的要求,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强化行款书写格式,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学校每学期举行1~2次作业展览,如2008年上学期末就评选出了刘倩、何娜等20多位作业优秀生,进行表彰奖励。
3.校本教研,看课赛教专题讨论。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其教研重点是围绕课堂教学切磋教艺:(1)持之以恒地开展校内赛教和教学观摩活动,使每位教师在一学期中都有机会上公开课。集体观摩后,召开教研组会议,开展评课活动,本着“多评议,多建议”的原则,鼓励教师对同一内容提出多种教学设想。如“假若我上这一课”等,集思广益设计出最佳的施教方法。对于赛教优异者,推荐参加县级赛教。(2)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将自己梳理的教学问题在会上集体探讨。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等,作为教研的课题。鼓励教师总结教学得失,如2008年学校对教师的25篇论文、随笔,分别评定等次,其中将4篇推荐上报,获县市二三等奖。
4.以德育人,开发学生智力。学校坚持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交通安全》和《与法同行》光碟等内容。在活动中落实《中小学生礼仪常规》、《中小学生日常规范》,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制定了“文明班集体”、“优秀少先队员”等评选办法。如学校在2008年9月的奖优会上,奖励了“文明礼貌标兵”、“安全小卫士”等10个项目的李伟、刘勉等65人。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因素,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促进了学生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三、抓基础保重点,协调推进教学工作
小学是启蒙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因此,各年级教学必须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基于此,学校本着“抓基础全面育人,协调推进各年级教学工作”的思路,把力气花在起始年级、学困生的转化和毕业班工作方面,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落实目标,抓好起始年级。为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必须从基础抓起。学校副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求各年级教师工作中不甩担子,教学不留尾巴。”他是这样说的,教师也是这样做的。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各年级的素质教育目标,保证了各年级学生均衡发展。不但中心校素质教育水平高,而且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水平也同步上台阶。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学生水平检测,校本部和七星坝小学一至五年级共7个学科的素质教育水平检测合格率为100%。
2.分层教学,竭力转化学困生。学校始终以新课标理念为宗旨,因材施教,抓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让勤奋好学的学生优中创优;对中游学生通过在学习生活中培植自信 心理,使他们能感受到“我能行”;对学困生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在转化计划中对学生的“基础现状与原因”、“优帮差结对子责任人”等方面填表装册,做到心中有数,定期检测。每学期对进步快的学困生进行表彰奖励,如2008年9月从外校转入的五年级学生张小宁,期中检测语文、数学、英语基础较差,班主任落实了结对帮学责任人,一个学期后张小宁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3.克难攻坚,强化毕业班工作。毕业班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集中反映,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名片。学校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导主任张文仕、青年教师张艳等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一般从五年级开始将语文、数学、外语同步接任。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夯实领导责任,负责指导全乡毕业班工作。以2008~2009年度为例,学校的总目标是:全乡六年级学生综合素质检测合格率,继续保持全县23个乡镇中心校前二名,实际达到第一名;拟定语文、数学、英语单科检测及格率分别为90%、85%、80%,而全乡实际达到97.5%、96.3%、95.1%,超额完成了各项指标。
三花石中心校的教师似黄牛耕耘知识的土壤,如蜡烛照亮学生的心田,默默无闻地在山区传播文明,在汉江之滨打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近10年学校先后有12人次获县市“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8位教师的20多篇论文、课件在县级以上获奖、发表。学校曾荣获市级“文明校园”,县级“示范小学”,连续3届获县素质教育星级督导评估“优秀学校”等20多项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全体教师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