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教师陈碧清:点亮山区希望之灯的人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342546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岁时,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丧失正常行走能力;18岁时,灾难再次降临,亲人去世让他几乎陷入了人生最大的难关。然而,凭着不屈的斗志,他在6年时间里靠自学完成了大专与本科的学习;23岁,他进行了5次腿部手术,甩掉了拐杖;39岁,他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毅然决然地进入山村当上了支教教师,成为人们口中“点亮山区的希望之灯”。他就是三次“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全国交通“年度感动人物”、“全国最美志愿者”——陈碧清。
  一篇报道
  成就走进大山志愿者
  1970年,陈碧清出生在湖北新洲一个小山村,命运似乎在最开始就捉弄了他。3岁时,他不幸罹患小儿麻痹症,右腿丧失了正常行走的能力。在母亲的苦苦支撑下,他拄着双拐勉强读完了初中。18岁时,灾难再次降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断了,陈碧清陷入人生最大的难关。好在,父亲工作的单位长江武汉航道局在了解到这个家庭的困难后接纳了他。
  在长江武汉航道局,陈碧清被安排到沙市航道职工学校当了一名门卫,并负责收发报纸和信件。对于这样一份工作,陈碧清深知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珍惜。1990年开始,武汉航道局向陈碧清伸出援助之手,筹资为他先后进行了5次腿部治疗手术。这让陈碧清在5年后终于摆脱了双拐开始独立行走。虽然仍是一瘸一拐,陈碧清却激动得泪流满面。从那时起,他就在心里起誓:一定要回报长江航道,回报社会,回报帮助他的人!
  在门卫室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斗室里,陈碧清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修学习,先后获得专科、本科文凭。
  此后,陈碧清走上了职工学校的讲台,兼职讲授职业道德课程,而这一干,就是十年。
  2009年8月的一天,陈碧清的人生轨迹被报纸上的一篇新闻突然改变了。那天,39岁的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埋头于报纸中间。再抬头时,他已是泪流满面。
  原来,那是一篇讲述年轻女代课教师李慧芳深山支教的新闻:在位于海拔600余米的山中小学,李慧芳独自坚守,为偏僻山乡点燃了希望的烛火。
  顿时,一种强烈的愿望之火激起了陈碧清的支教理想:“我也要当志愿者,去山区支教!”
  多次申请后,陈碧清的执着打动了黄石团市委的工作人员,他被注册登记为“中国志愿者”。然而,陈碧清要去山区支教的消息也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议论。怀疑他是作秀者有之,认为他沽名钓誉者有之……
  风言风语没有打消陈碧清支教的热情,他向单位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领导对他的义举非常支持,这让陈碧清异常感动。
  在简短的欢送仪式后,陈碧清背着几件简单的行李,毅然走进了大山。
  初次支教
  点点滴滴都是爱
  湖北省大冶市灵乡镇的毛铺希望小学,是陈碧清第一次支教的地方。当大冶团市委副书记王楠向教师们介绍“他叫陈碧清,是一名志愿者,想来支教”时,校长并没有太多的热情,仅仅客套几句,便走开了。
  原来,在陈碧清来之前,一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主动申请到毛铺希望小学任教。当晚,女大学生哭了一夜,第二天便不辞而别。
  陈碧清一到学校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教学之中,他带了4个班级的课程,包括语文、科学、音乐、体育等4个课目,每周要讲20多节课。嗓子沙哑了,喝几口水继续上课,晚上则加班加点地备课和批改作业。
  与学生们在一起时间久了,陈碧清发现,班里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且住地偏远。于是,陈碧清便掏出1000多元钱从当地一位农民手里买来一辆踏板摩托车,每周五按时送孩子们回家。
  而除了接送孩子,陈碧清也在生活上尽力照料好学生。无论是带领感染细菌的留守学生到诊所诊治,还是在冬季为学生购买尼龙薄膜封订窗户,陈碧清在毛铺希望小学支教的点点滴滴,总是让人感动落泪。
  而陈碧清的支教行为也由此逐渐得到了单位职工的认同与赞许,他们多次组织向毛铺希望小学捐款,捐款额累计近两万元。学校有名女学生叫贺若梅,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因为残疾心理非常自卑,学习也跟不上。陈碧清将此情况报给单位后,单位职工纷纷献爱心,捐款给贺若梅动手术,使她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的必要矫形延长手术。
  2010年,陈碧清的大冶支教结束后,校长和教师们依依不舍送别陈碧清。
  再次支教
  充当学生心理教师
  从大冶支教回来后,陈碧清的目光并没有离开山区儿童。2011年,偶然一次看电视,贵州山区孩子们那求知的目光,又深深揪着陈碧清的心。于是,说服家人后,陈碧清再次义无反顾地申请到千里之外的贵州省册亨县冗渡小学支教。
  这里的条件比大冶毛铺更加艰苦,700名学生中,就有400多名留守儿童。由于刚来贵州山区,陈碧清还没完全适应这里的教学环境,第一次语文单元考试时,全班41个孩子只有5个人及格,考几分和十几分的占全班一半,还有3个零分。“青壮劳动力几乎都外出务工,许多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山区的这种‘隔代教育’使得众多留守儿童缺失了家庭温暖和教育。”陈碧清說:“山区孩子们的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困难,有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有家里贫穷而感到自卑的,还有因家庭残缺而需要关爱的。”
  在这种情况下,陈碧清逐渐意识到不仅要担当知识的教授者,同时还要充当孩子们的心理辅导教师。他一边克服山区的艰苦精心教学、一边利用节假日进村寨家访,在家访中和孩子们谈心、充当他们的玩伴,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相互关爱,在游戏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
  然而,在册亨县冗渡,家访是个大难题。冗渡镇属喀斯特地貌,山高坑洞多,直线距离只有1千米的两座山可能要绕路步行两个多小时,且山路崎岖,一不小心就有掉进溶洞丧命的危险。有一次,陈碧清到王明萍、唐文燕等几名留守儿童家去家访,先坐了40多分钟摩托车,再步行3个小时,最后爬了一段坡才到。返回时,因为腿脚不太利索,他滑进一个坑里,险些掉进溶洞。   不过,陈碧清的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2012年1月册亨县小学调考中,他所教的四(2)班的语文获得全镇第三名的好成绩;2014年1月全县统考中,他所教的三(1)班的英语又获全镇第一名。其中在第15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征文中,他指导六(2)班的向朝艳同学参加征文大赛,师生二人双双获得全国征文一等奖。
  用声音和影像
  在山区掀起爱心浪潮
  山区支教工作很辛苦,陈碧清一边克服艰苦精心教学,一边将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状况,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利用QQ、微博、微信、视频等方式积极向社会宣传和呼吁大家的支持。于是,在陈碧清的努力下,山区小学里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爱心浪潮。
  陈碧清的“东家”长江航道局多次组织爱心慰问团来到山区,给山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献爱心,并鼓励孩子们学习向上,同时还给冗渡小学捐献8万元爱心款建起一个临时爱心食堂,让山区孩子们吃上可口丰盛的愛心午餐;武汉“心灵公益助”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21名;湖北省沙市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先后两次捐爱心午餐款10300元;湖北省沙市小学捐爱心款12750元;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慧姐驾校”捐款5000元;张学良基金会和心灵公益助学爱心组织长期“一对一”帮扶10名贫困学生;广州市广外语学校向山区捐献价值达数万元的大宗爱心物资。除此之外,还有贵州省扶贫助学促进会对册亨县冗渡镇4所乡村小学援建了留守儿童洗澡间,以及对全乡镇的七所小学一年级的80名品学兼优生进行结对帮扶。此外,还有来自香港、山东、安徽、江苏、海南等全国各地的爱心志愿者纷纷捐款捐物献爱心,一份份爱心,像一股股暖流跟随陈碧清在山区汇聚成了一片爱的海洋。
  2013年,陈碧清向单位申请的两年支教期就要满了。为了将陈碧清留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自发地向长江武汉航道局写了一封联名信,并签名摁下手印,极力挽留陈碧清继续留校支教。
  在征求了陈碧清本人的意见后,长江航道局同意了学校的请求。而当看到那封联名信,看到那40多个签名、30多个红手印和一双双期盼的眼神时,陈碧清更是百感交集:“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我感到无比的光荣,所以决心留下来,继续做孩子们的引路人。”
  2015年7月,冗渡镇镇政府、册亨县团委和冗渡小学根据当地人民群众的呼声,再次联名向长江武汉航道局写信,请求批准陈碧清再在冗渡小学支教两年,并获批准。而不知不觉中,陈碧清已经在册亨冗渡这个大山里呆了六个年头。
  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除了志愿者支教老师这个头衔之外,陈碧清还有两个重要的身份——丈夫和父亲。而这是让陈碧清一直深感内疚的角色。
  儿子九岁时,陈碧清就踏上了支教之路,虽说得到妻子支持,但儿子却在一段时间内非常不能理解父亲的行为,心里感到很失落,觉得父亲爱山区的孩子更胜爱自己。
  为了拉近与儿子的距离,陈碧清总是在寒暑假的时候,努力找些时间来陪儿子,跟他说大山里的故事。
  而儿子许多时候的追问却让陈碧清无言以对:“爸爸,您说这些有用吗?您能把这些变成大房子和小汽车吗?能像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一样接送我上学放学吗?同学们都以为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每当陈碧清听到儿子说这些话,觉得很伤心,也很愧疚,他决定为孩子做点什么。
  2013年寒假,荆州市沙市实验小学和沙市中学邀请陈碧清去给学生们作支教事迹报告,沙市实验小学正是儿子就读的学校。报告会上,学生们纷纷为冗渡镇中心小学献爱心捐款近2万元。孩子们的善心义举让陈碧清深受感动,而更让他感动的是,儿子对他的认知有了改观。儿子告诉他说:“同学们知道您是我的爸爸后,都羡慕我!”
  2014年,陈碧清把年仅13岁的儿子带到了冗渡中学上七年级。在冗渡,在与父亲朝夕相处间,儿子渐渐开始理解父亲的行为。每逢节假日,他都会主动跟着父亲家访,去慰问那些贫困生、留守儿童,把一些物资送到需要的同学手里……2014年暑假,儿子甚至还作为冗渡中学代表去上海参加中学生交流活动。
  如今,父子俩虽然不常见面,但也会经常通过视频来聊天。“我的儿子也很让我骄傲,他曾经在作文里写过一句话,‘我要向爸爸学习,做个精神上的富二代。’”说到此处,陈碧清露出了笑容。
  2017年2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北京召开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公布表彰了2016年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贵州共有8个先进典型荣获表彰,其中来自长江武汉航道局的志愿者、支教于黔西南州册亨县冗渡镇中心小学的支教教师陈碧清获“最美志愿者”称号。
其他文献
几番外出观摩,颇有所获,将学习心得悉数列下,恰逢经验丰富的老师经过,扫了几眼说:“你这些经验固然不错,但纵使去做,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又有什么用呢?”“千淘萬漉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之中,怎么会没用呢?”我有些不解。“即便有用,也不过是别人的东西,你要学会创新。”听闻此语,不禁感慨颇多,这么多年来,教育界的创新之风可谓是甚嚣尘上,从未止息,但从近二十多年教育的发展来看,它的价值到底几何却令人质疑。  
本科毕业前夕,向优生在读研和工作间纠结不已。直接工作,知识储备够吗?读研,意味着还不能为家中分担经济压力。  “念了研究生之后你想做什么?”“教书,就算念了博士,还是想教书。”“那你现在就能去。”摇摆中,来自导师的“灵魂拷问”,让向优生下定了决心。在校园工作,每天面向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教书育人,是向优生眼中最幸福的工作。  亲自体验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向优生的学生们最清楚,凡是能用实验演示的习题,
乍一看去,朱朝阳是人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学霸”、次次考第一,而且是绝对实力碾压的那种,然而这些只是表象。  不健全的家庭,父爱的缺失,母亲的唯分数论,同学的排挤……种种施加在身上的压力使他的内心隐藏了太多被扭曲、被压抑、片面的认知,无人倾诉,无法调整,无处宣泄,最终形成了“不能犯错”“大人眼里的好孩子”的自我合理、自我美化的塑造。  在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中,成人过多地关注和评价孩子的学业,对于他
我经常给我校孩子们说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意思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将心中那种世俗的污浊之气排净,心中自有画之模样和意境,佳作很快就能完成,这其实说的是一个人的修炼与蜕变的过程。行路与读书是相辅相成的,读书是靜而思之,是静态生长的过程;行路则是走进自然、社会,是动态体验生成的过程。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走出去,眼观耳识,切身体验,才能补其不足。孩子
2019年热映的电视剧《都挺好》想必大家还记得,剧情发展到最后,苏大强记不起以前的事情,找不到自己的家,像孩子那样可怜,其实他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痴呆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增龄性认知障碍,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迅速上升,成为继心脏病、脑血管病、肿瘤之后威胁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严重影响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痴呆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性痴呆,
“仲春之月,春分。”阳光下的小狗,黑亮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李晓林手里的面包片,像极了等待投喂的小孩儿。  三两句的生活随笔,配以几张生活随手拍,李晓林的朋友圈记录着这个春天暖阳下的生机复现,麻辣小面的寻常烟火气,还有关于“小饼干上学记”的点点滴滴。  她是三年级丙班的班主任,也是孩子们最爱的“饼干妈”。从三十多年前走上讲台开始,她以一个守望者的身份带领着、见证着、分享着孩子们丰富有趣的成长。  接招
2018年11月10日至12日,以“建设未来学校,培养时代新人”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在重庆徐悲鸿中学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承办。  中国未来学校大会是一个跨领域的开放性平台,提倡和鼓励创新思维和国际间的交流,大会邀请了国内外创新型学校的优秀代表参会,如中国一
当直播政治课表呈现在我的面前时,担心、害怕、兴奋和冲动一直伴随着我。要让数百名陌生学生喜欢上我的政治直播课,我觉得趣味课堂应先行。  吟诗一首吸引人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经典,一首首佳作,往往就是一种种心情再现。情是古诗文的生命和灵魂。古诗文课堂,可谓一字情牵。如果政治老师模仿古诗歌形式来解释政治知识,这应该是会出现另一种独特魅力,呈现异彩精呈。  在讲授《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专题二第一框
在慕志伟这儿,一向没有能够难倒他的事情。刚到学校时,最初是教语文,后面缺数学老师,让慕志伟上,慕志伟又开始兼任教数学。再后来,英语、体育,哪个学科缺人,慕志伟就往哪儿钉。  谈及教育,慕志伟的语言极为朴实,他说,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服务者,为学生、老师们做好每一项工作。在他眼里,能够被学生、老师认可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阅读推广,展未来  就任校长以后,慕志伟对阅读有了迫切的渴望,“我以前不爱读
我赢了考场上的“对决”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言,直到我遇到了一件事之后,才彻底理解。  第一次带班时,学校举行月考,作为监考老师的我,分到了一个纪律最差的考场。还记得第二节考英语,开始半个小时后,学生们会做的题基本已经答完,便有学生开始东张西望。有的趴在桌上摆弄纸笔,有的就近小声说话,还有的设法打小抄、传纸条。见此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