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更是一种温暖教育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echa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经常给我校孩子们说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意思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将心中那种世俗的污浊之气排净,心中自有画之模样和意境,佳作很快就能完成,这其实说的是一个人的修炼与蜕变的过程。行路与读书是相辅相成的,读书是靜而思之,是静态生长的过程;行路则是走进自然、社会,是动态体验生成的过程。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走出去,眼观耳识,切身体验,才能补其不足。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研学旅行则让这样的变化显得更加充实,更加立体,更富有意义。
  今年,我校推出“温暖中国行”的研学旅行活动,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阅读书籍与走读天下相结合。未必去很远的地方,比如有的孩子对历史文化遗产感兴趣,就去看了婺州窑,有孩子对石头感兴趣,就去考察了丹霞地貌。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非遗传承人、地质学家。“温暖中国行”的一大目的,就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其他文献
亦师亦友好老师  1987年,李俏清从学校毕业。其时,改革开放已是第9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一波“一切向钱看”的风潮。此时,李俏清面临人生的一个抉择。安于教育还是离开?  教师普通、平凡,工资收入低微,这样的情形让李俏清不少的同事都纷纷跳槽而去。甚至有不少人劝告李俏清:“你有这样好的学识,又有社会关系,大可以转行,寻找更好的单位工作”。  的确,李俏清有条件,也有资本重新做出选择。但,一番
何郁老师是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是朝阳区的“语文总管”——朝阳区语文学科由他牵头负责。他在我心中亦师亦友,但亲切热忱、智慧洒脱的长者形象更多。何老师擅长写文,常以诗文抒发胸志,针砭时弊,无论对教育还是对朋友,都有一颗赤子之心。称其为“杏坛赤子”,可能恰如其分。  何郁老师的赤子之心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热忱和忧虑上。曾读过他一首诗,名曰《女儿的身影》。诗中写道:“孩子,你越来越瘦了/都瘦成了
依峨岭山麓,临嘉陵江畔。有一所重庆市首批示范初中,建于1963年,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的重庆市第五十七中学便坐落于此。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朴素而执着地坚持“学生成长高于一切”的办学宗旨。  2017年,学校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背景下与全国名校重庆巴蜀中学强强联合,开办巴蜀班。如今,巴蜀班已成功开办三年多。  在集团化办学
重庆第二课堂科技教育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由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共同举办的2018未来学校博览会在重庆举行。本届博览会以“智创教育赋能未来”为主题,第二课堂“盛装”亮相,特色的教育理念、多元的展示活动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如何重构“以过去的知识教当下的人”的传统课堂,如何“用未来的场景启动现在的学习”,如何从专注“大脑的雕刻”,转向“心灵的唤醒”?未来的师生应
近期,许多地方出台激励措施,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送去关爱。这中间,将非编制临聘人员转为正式编制员工的做法收到许多赞许。据媒体报道,在贵州遵义、江口、关岭等地,相关部门急速考察、特事特办,已为一批在疫情防控中表现优秀的临聘医护人员转正,其中有不少人是护士。对这些人而言,解决编制问题是他们最为关切和渴望的,这份关爱贴心又实在。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医护人员一直冲在一线,不畏风险、不辞
我工作的对象是一群青春、可爱的孩子,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总觉得自己会永远年轻,像他们那样充满活力与朝气。看到他们从刚进校时的稚嫩单纯到如今的成熟懂事,我内心无比的欣慰。或许我的工作是普通的,但我相信它意义非凡,这也是我愿意坚守的原因。  新天地里的孤独  2013年,我从南通大学毕业,来到苏州某乡村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苏州是个大城市,我的
再过几天就是中考的体育加试了,而这则是一个男孩考入理想高中唯一的拦路虎——虽然不停地练习,但他的脚上只有一双两年前买的普通旅游鞋,从未跑出过满分的成绩。考试前夕,他的班主任老师把他带去了市里最大的商场,为他买下了一双价格四位数的跑鞋。几个小时后,他生平第一次跑出满分的成绩,这个满分不仅因为平时的充分练习,更是因为自己班主任老师的关爱和鼓励。  故事中的男孩,后来以全区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几番外出观摩,颇有所获,将学习心得悉数列下,恰逢经验丰富的老师经过,扫了几眼说:“你这些经验固然不错,但纵使去做,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又有什么用呢?”“千淘萬漉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之中,怎么会没用呢?”我有些不解。“即便有用,也不过是别人的东西,你要学会创新。”听闻此语,不禁感慨颇多,这么多年来,教育界的创新之风可谓是甚嚣尘上,从未止息,但从近二十多年教育的发展来看,它的价值到底几何却令人质疑。  
本科毕业前夕,向优生在读研和工作间纠结不已。直接工作,知识储备够吗?读研,意味着还不能为家中分担经济压力。  “念了研究生之后你想做什么?”“教书,就算念了博士,还是想教书。”“那你现在就能去。”摇摆中,来自导师的“灵魂拷问”,让向优生下定了决心。在校园工作,每天面向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教书育人,是向优生眼中最幸福的工作。  亲自体验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向优生的学生们最清楚,凡是能用实验演示的习题,
乍一看去,朱朝阳是人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学霸”、次次考第一,而且是绝对实力碾压的那种,然而这些只是表象。  不健全的家庭,父爱的缺失,母亲的唯分数论,同学的排挤……种种施加在身上的压力使他的内心隐藏了太多被扭曲、被压抑、片面的认知,无人倾诉,无法调整,无处宣泄,最终形成了“不能犯错”“大人眼里的好孩子”的自我合理、自我美化的塑造。  在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中,成人过多地关注和评价孩子的学业,对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