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大病在好名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caore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番外出观摩,颇有所获,将学习心得悉数列下,恰逢经验丰富的老师经过,扫了几眼说:“你这些经验固然不错,但纵使去做,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又有什么用呢?”“千淘萬漉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之中,怎么会没用呢?”我有些不解。“即便有用,也不过是别人的东西,你要学会创新。”听闻此语,不禁感慨颇多,这么多年来,教育界的创新之风可谓是甚嚣尘上,从未止息,但从近二十多年教育的发展来看,它的价值到底几何却令人质疑。
  就语文教学而言,光流派就数不胜数,主张更是千差万别,我们要承认切合教学规律的实践并不唯一,任何可能阈限内的研究都是值得赞赏与肯定的,但若一心扑向标新立异,为了“创新”而创新,缺少脚踏实地,就与教育的本质相违背了。很多人走得太远,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已,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于社会,彰显价值。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带好班,上好课,育好人。
  仅仅在理论、名头上不断推陈出新,个人却与实践脱节,产生的结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当下教育研究的风气太过浮躁,课堂教学中这个方法用过了,如果在公开场合借用就是缺乏新意;课题研究中,但凡有人研究过的角度,就要努力避开,殊不知课堂展示或课题研究成果的公开不是宣布个人主权,提前占领阵地,往小了说就在于给青年教师一个借鉴的对象,或者提供一些启示;往大了说通过一些教育的成功个例不断地推动教研向纵深发展。事与愿违的是,研究成果的获得者四处“巡演”,挣得盆满钵满,标榜着自己是某教育理念的创建者,利益的诱惑使得不少老师失去了教育定力,产生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念头,于是人人争创,竞相开辟自己的园地,倒把那些已经成体系的教育智慧当成了避之不及的冰山。教育创新固然重要,它的真正使命是不断贴合时代对人的需求,寻找到更高效的育人方式,进而扩大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教育创新本应鼓励,但因为远离了教育现场而失去它的精神底色,掺入了太多不该有的杂质。在当下教学改革的春风里,百花齐放,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主义”和“革命”,“乱花渐欲迷人眼”,青年教师一定要形成足够的定力和思辨力,通过实践去采撷自己最适切的教育教学路径,教育只求新不求实的风气可以休矣,古人说“为学大病在好名”,做教育更是如此。
其他文献
作者:[德]卢安克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也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表達自己感受的机会,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以其真实感受为基础,而不是根据胡
从小在农村长大,“放羊娃”杨华山的求学之路十分艰难。  记忆中,五岁的杨华山每天六点就要早起,自己炒一碗蛋炒饭,几大口吃完之后便背着小书包沿着泥路出发。叫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翻山越岭去那所屹立在山坡的木学堂——几个村子里唯一的学堂。单就这唯一的学堂,也不过是两间教室,破破烂烂,下雨天还会漏雨。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要花三个小时,那时候也不觉得累,每天的上学路反而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初行不知路途苦,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哲学博士。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  无论教育理念多么先进,无论制度安排多么合理,无论课程设置多么科学……离开了高素质的教师,一切都是水中捞月、纸上谈兵。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是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吸引最优秀的人投身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真正
亦师亦友好老师  1987年,李俏清从学校毕业。其时,改革开放已是第9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一波“一切向钱看”的风潮。此时,李俏清面临人生的一个抉择。安于教育还是离开?  教师普通、平凡,工资收入低微,这样的情形让李俏清不少的同事都纷纷跳槽而去。甚至有不少人劝告李俏清:“你有这样好的学识,又有社会关系,大可以转行,寻找更好的单位工作”。  的确,李俏清有条件,也有资本重新做出选择。但,一番
何郁老师是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是朝阳区的“语文总管”——朝阳区语文学科由他牵头负责。他在我心中亦师亦友,但亲切热忱、智慧洒脱的长者形象更多。何老师擅长写文,常以诗文抒发胸志,针砭时弊,无论对教育还是对朋友,都有一颗赤子之心。称其为“杏坛赤子”,可能恰如其分。  何郁老师的赤子之心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热忱和忧虑上。曾读过他一首诗,名曰《女儿的身影》。诗中写道:“孩子,你越来越瘦了/都瘦成了
依峨岭山麓,临嘉陵江畔。有一所重庆市首批示范初中,建于1963年,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的重庆市第五十七中学便坐落于此。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朴素而执着地坚持“学生成长高于一切”的办学宗旨。  2017年,学校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背景下与全国名校重庆巴蜀中学强强联合,开办巴蜀班。如今,巴蜀班已成功开办三年多。  在集团化办学
重庆第二课堂科技教育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由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共同举办的2018未来学校博览会在重庆举行。本届博览会以“智创教育赋能未来”为主题,第二课堂“盛装”亮相,特色的教育理念、多元的展示活动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如何重构“以过去的知识教当下的人”的传统课堂,如何“用未来的场景启动现在的学习”,如何从专注“大脑的雕刻”,转向“心灵的唤醒”?未来的师生应
近期,许多地方出台激励措施,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送去关爱。这中间,将非编制临聘人员转为正式编制员工的做法收到许多赞许。据媒体报道,在贵州遵义、江口、关岭等地,相关部门急速考察、特事特办,已为一批在疫情防控中表现优秀的临聘医护人员转正,其中有不少人是护士。对这些人而言,解决编制问题是他们最为关切和渴望的,这份关爱贴心又实在。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医护人员一直冲在一线,不畏风险、不辞
我工作的对象是一群青春、可爱的孩子,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总觉得自己会永远年轻,像他们那样充满活力与朝气。看到他们从刚进校时的稚嫩单纯到如今的成熟懂事,我内心无比的欣慰。或许我的工作是普通的,但我相信它意义非凡,这也是我愿意坚守的原因。  新天地里的孤独  2013年,我从南通大学毕业,来到苏州某乡村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苏州是个大城市,我的
再过几天就是中考的体育加试了,而这则是一个男孩考入理想高中唯一的拦路虎——虽然不停地练习,但他的脚上只有一双两年前买的普通旅游鞋,从未跑出过满分的成绩。考试前夕,他的班主任老师把他带去了市里最大的商场,为他买下了一双价格四位数的跑鞋。几个小时后,他生平第一次跑出满分的成绩,这个满分不仅因为平时的充分练习,更是因为自己班主任老师的关爱和鼓励。  故事中的男孩,后来以全区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