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选粹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牢固,国家才可能安宁。
  自先秦以降,古人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主“受天之命”治理国家,故称为“天子”。这既代表古人对国家起源的朴素理解,同时也有为政权蒙上神秘色彩的意图。但随着历史演进,统治者越来越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贯穿古代、影响至今的民本思想,乃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尚书》中的这句话,就是民本思想的最早体现。
  现代民主思想同样建立在以人民为根本的基础上。只有人民为根本,才引申出爱民、为民、乐民。这既是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共通之处,也是我们今天仍要从中汲取养分、借鉴得失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尚书》中的这句话常用于强调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根本作用。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卦》
  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革命,顺应天意,契合民心。
  《周易》中的这句话,解释了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什么具有合法性。商汤、周武王分别是夏朝、商朝的臣下,以下犯上原属大逆不道,但因为他们顺应天意、契合民心,所以是正义的;反之,夏桀、商纣王悖逆天意、荼毒人民,因此失去天下理所当然。
  这句话与我们今天所说“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道理上是一样的,常用来警醒我们,只有坚持民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获得人民支持,才能真正巩固执政根基。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对众人都厌恶的人或事,仍必须详细审察后,方能决定自己是否也厌恶;同样对众人都喜欢的,也必须详细审察后,方能决定自己是否也喜欢。
  孔子这句话,说的是分析民意的问题。民主,简单地理解,就是多数人做主。但对民意的尊重却不等于简单的民意叠加或者谁人多谁说了算,因为特定情境下,公众情绪可能出现盲目、偏激等非理性特征,从而产生“民意失真”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听取民意后,还要认真分析、仔细研判,才能做出正确选择。所以古人又说,“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这也是孔子在面对“众恶”“众好”的情形下,仍然坚持“察”的原因。还有一次,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种不盲目轻信多数、谨慎抉择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准确分析、理解、把握民意,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句话常用来强调在重视民意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分析,以做出正确决策。
  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
  ——《尹文子·大道上》
  圣人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才能独自治理国家,而在于他能够集合众人的智慧与民众共同治理国家。
  中国古代推崇讲究仁政、德政的圣人政治。不过,一个人的能量终归有限,即便再贤明的圣人,如果仅以个人力量治国,终归无法做到十全十美。明智的执政者,会在决策时引入民主的因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群体的智慧弥补个人的不足。这就是战国时代著名哲学家尹文子所推许的“与众共治”。
  我党在长期的执政历程中,始终重视与社会各阶层的有识之士精诚合作,为民族大业共同奋斗。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决策方面,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意见并使之制度化,从而帮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水平。这句话常用来说明治理国家要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做到群策群力。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君主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使船倾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由魏徵向唐太宗进言而广为流传,而它最早出自《荀子》。《荀子》中的这句话,一方面继承了“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对王朝轮替、易姓改号的诠释,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句中排除了“天”的因素,而将“庶人”即百姓放在独一无二的位置。
  千百年来,人们其实一直都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但是,道理虽然看得透,能不能遵从却是另一回事。因为水的力量往往蕴藏在平静之中,平常人们看到的只是水的平静,却往往忽视了水的力量。而待到水波不宁、狂风骤来,却已为时过晚、不可弥补。百姓的力量最可敬,也最可畏,这正是这一句简单话语所蕴涵的深邃意义。这句话强调了要重视百姓在国家的重要地位。
  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国家以人民为根本,国家强盛取决于民力,国家财富来自于人民。民富而国弱,或者民贫而国强,从古至今从未有过。
  民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着充实的内容。这句话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将陆逊向孙权所进的谏言。当时有人向孙权建议推行一些变革政策,孙权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随即以这番话对答,进而指出:国家政策如果不能让百姓受益,而只是为了驱使百姓效力,万万难行。如今最重要的是安抚赈济百姓,等国家财力稍有丰裕,再考虑其他事情。
  陆逊这番话,不仅强调了国与民的辩证关系,即民富方能国强,人民困苦,国家何能安宁强大?在我们今天看来,更重要的,无论是古代民本思想还是现代民主理念,说到底都是手段而非目的,一切政策最终要以民众利益为旨归,特别是如果打着强盛国家旗号却行牺牲人民福祉之事,无疑就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这句话常用来强调人民是国家的强大基础和保障。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末清初·黄宗羲《宋元学案》引宋代张载语
  为天下建立一种精神价值评价标准,为人民找到生命的意义,为从前的圣贤继承他们已经断绝的学术传承,为千秋万代开拓太平基业。
  这句话是我国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充分体现了儒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张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有高远的追求,把继承先贤遗业、引导人民和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最终实现万世太平的美好世界。这一宏大理想被提出后,历代仁人志士都在为实现它而努力。
  粗看起来,这句话是说儒者要为天地安排“心”,为人民确立“命”,似乎有把东西强加给人民的嫌疑;实则我国很早就有“为民请命”的思想,儒者“为生民立命”,其实就是以自己作为沟通人民与“天道”的桥梁,使人民以此获得精神的归宿与寄托。这一理念,具有为民做主的理念。这句话现在通常用来表达实现远大抱负的愿望。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清·魏源《古微堂·治篇》
  履:鞋。
  鞋子不必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它适合自己的脚;治国的方法不必都是一样的,只要它能有利于人民。
  清末时期,社会危机突出,备受列强欺侮,魏源作为开明官员的代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壮大自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对于西方的事物要辩证地看待和学习,不能全盘照抄,而是要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学以致用,经世济民。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还存在一些误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西方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在中国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是人民的选择。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道路,切实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让民主成为富强的助推器。这句话常用于表达民主的真谛。
  (选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实用手册》,中华书局出版)
其他文献
(贞观)五年,初,帝令群臣议封建。魏徵、李百药以为封建不便,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十一月,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至十一年六月,诏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长孙无忌等十四人刺史①,皆令世袭。无忌等皆不愿之国,上表固让。其明年诏停袭封刺史。  臣祖禹曰:柳宗元有言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②盖自上古以来有
期刊
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重点治理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反应强烈的“三公消费”问题。古代政府,又是如何治理这一“老大难”问题的?  从一首童叟皆知的唐诗说起——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这位“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同僚,当时因公出差,目的地是安西都护府,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王维在渭水边上给朋友送行,当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一,中国曾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诸领域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15世纪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了,1840年以后的百余年间,甚至落到了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这究竟是为什么?百年来,许多人对这个问题苦苦思索,提出了种种答案。  历史的进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仅仅是枝节性的问题。例如,要弥补中国在船坚炮利方面的不足,就要兴办工业,要
期刊
内容包罗万象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是相当独特的一部,有着“天下奇书”之称。  关于《山海经》书名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在先秦古汉语中,陆地隆起高耸的地貌叫“山”,人和物的聚集众而广叫“海”,划分山系、区域叫“经”。“山、海、经”的原意是:“山、水、人、物和区域的划分。”还有学者说:《山海经》顾名思义,它是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社会的。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
期刊
毛泽东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夕宣布了他对国际事务的基本态度。他在新成立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用下面的话总结了中国对当时的国际秩序的态度: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期刊
诚信  和谐风尚的形成,和谐社会的建构,都要以“诚信”为基石。  晋文公重诺,退避三舍  晋国的重耳因骊姬之祸而四处流亡。有一年他来到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他。宴会结束后,楚成王拉着他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准备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我能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听后说:“尽管如此,你总得拿什么来报答吧?”重耳想了想说:“
期刊
管仲(前719—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与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生活贫苦,很早便挑起家庭重担。他曾先后经商、从军,后来几经辗转,经同乡好友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管仲在国内大兴改革,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并最终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
期刊
曾经有这样一个新闻标题:《耳闻目睹:雁塔路上一部改装过的炫车》。耳闻目睹是人们常用的一个典故,但一不小心就会  出错。  耳闻目睹,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原文是:“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其中,“闻”的意思是“听见、听到”,“睹”的意思是“看见、看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动用的是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因此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感官上的两重性,不能顾此失彼,使与之搭配的宾语只
期刊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náo bó,又称十番鼓,器乐合奏曲名),渔阳掺挝(càn zhuā,即渔阳参挝,鼓曲名),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  
期刊
讨论作为宇宙图式的“阴阳”的最有名的文献,就是《易传》。《易传》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怎么来的呢?由太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而成的。所谓“易有太极”,是说易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最初之物。“是生两仪”,一般认为两仪就是阴阳。由太极衍生出阴阳。我想大家都知道,“是生两仪”,并不是像破西瓜那样一分两半,这半是阴,那半为阳。强调对立二分的西方文化容易这样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