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与落后的反思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40364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一,中国曾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诸领域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15世纪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了,1840年以后的百余年间,甚至落到了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这究竟是为什么?百年来,许多人对这个问题苦苦思索,提出了种种答案。
  历史的进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仅仅是枝节性的问题。例如,要弥补中国在船坚炮利方面的不足,就要兴办工业,要兴办工业,就要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要变革固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要变革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就要变革旧的观念上层建筑。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体系都有变革的必要。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的历史经验,就是如此。于是,有人认为中国“万事不如人”,主张全盘西化。他们认为,全盘西化也就是世界化、现代化。但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在随时都有亡国灭种危险的中国,救亡图存是我们民族的首要问题。全盘抹杀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等于消灭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等于自己断送了自己的生存。民族的生存尚成问题,更何谈世界化、现代化?正因为如此,抗日战争一爆发,“全盘西化”的高论就被搁置起来,各党派团体不约而同地都举起了民族文化的旗帜。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有必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下来的现象放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上作一番考察。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一度领先者衰败下去、原来落后者后来居上的事情屡见不鲜。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文明可谓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但后来老大的罗马帝国却软弱地俯伏在日耳曼蛮族的铁蹄之下。中国古代的封建制文明也可谓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但在近代却落后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可谓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但社会主义革命却首先在相对落后的苏联、东欧、中国等国度取得成功。这种领先与落后的交替不仅发生在各大文明发展阶段更替上,也往往发生在同一文明阶段内部。如在近现代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欧衰落下去了,美国代之而起。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还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个丧失了活力的文明在没有受到致命冲击的情况下,可以在很长时间内苟延残喘,典型的例子是东罗马帝国。
  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繁荣和衰落的原因,恩格斯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奴隶制被发现了。这种制度很快就在一切已经发展得超过旧的公社的民族中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但是归根到底也成为他们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
  他又说:“奴隶制,在它是生产的主要形式的地方,使劳动成为奴隶的活动,即成为使自由民丧失体面的事情。这样就封锁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出路,而另一方面,更加发展的生产受到了奴隶制的限制,迫切要求消灭奴隶制。一切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生产和以这种生产为基础的公社,都是由于这种矛盾而毁灭的。”例如,在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而灭亡了。但是垂死的奴隶制却留下了它那有毒的刺,即鄙视自由人的生产劳动。于是罗马世界便陷入了绝境:奴隶制在经济上已经不可能了,而自由人的劳动却在道德上受鄙视。前者是已经不能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后者是还不能成为这种形式。只有一次彻底的革命才能摆脱这种绝境”。
  对于日耳曼蛮族征服罗马帝国从而使垂死的欧洲返老还童的现象,恩格斯也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使欧洲返老还童的,并不是他们的特殊的民族特点,而只是他们的野蛮状态,他们的氏族制度而已。”例如,处于野蛮高级阶段、生活在氏族制度下的日耳曼人,他们个人的才能和勇敢、他们对自由的爱好、他们的民主本能从罗马世界的污泥中造就了新的国家,养成了新的民族;他们的母权制遗风改革了一夫一妻制的古代形式;他们的按氏族定居的方式为中世纪农民提供了地方性的团结和抵抗的手段;他们的比较温和的隶属形式(未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给被奴役者提供了一个使自己作为阶级而逐渐获得解放的手段。
  从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方法论上的启迪。
  其一是繁荣和衰落的辩
  证法。
  恩格斯指出,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高度繁荣和衰落的原因是:奴隶制的充分发达,更严格地说,是同一个事物的双重效应。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充分发达四个字。没有奴隶制的充分发达,就没有农业和工业之间更大规模的分工,就没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繁荣;没有奴隶制的充分发达,也不会使劳动成为奴隶的活动,不会形成鄙视劳动的社会风气,不会在奴隶制丧失活力之后使社会陷入绝境。恩格斯这里具体论述的是奴隶制文明,但不乏普遍的指导意义。迄今为止,除了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文明外,其他文明都是建立在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文明。这些文明的成就和弊病也是如影随形,相互伴随的。它们的成就越高,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大,发展越充分,越显得积重难返。这就从原则上说明了,差不多所有高度发达的文明都不免于衰落。同时也告诉我们,摆脱绝境的出路在于彻底改造,但这种彻底改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旧文化的一切成果,相反是要通过对旧文化的改造而挽救其中的积极成果。
  其二是领先与落后的辩
  证法。
  征服了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其文化显然落后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罗马帝国已进入奴隶制的末期,而日耳曼人还刚刚踏上文明的门槛。但先进和落后是相对的。罗马帝国因为奴隶制文明烂熟而垂死,日耳曼人则因其野蛮状态和氏族制度而血气方刚。这样,落后的日耳曼人一旦吸取了罗马文明的先进成果(当时主要是生产力),就后来居上。这里面表现出来的领先与落后的辩证法,对解释世界文明史上文明中心不断转移的现象也有普遍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对于一种因过时而衰落的文明,要坚持分析的态度,不可全盘
  否定。
  (选自《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为我国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
其他文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
期刊
孔子弟子有宓子贱者,仕于鲁,为单父宰,恐鲁君听谗言,使己不得行其政。于是辞行,故请君之近史二人与之俱至官。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书,方书,掣其肘,书不善,则从而怒之。二史患之,辞请归。鲁君以问孔子,子曰:“宓不齐君子也①。意者以此为谏乎?”公寤②,太息而叹曰:“此寡人之不肖,寡人乱宓子之政,而责其善者数矣。微二史,寡人无以知其过;微夫子,寡人无以自寤。”遽使告宓子曰:“自今以往,单父非吾有也,从子之
期刊
喻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在赣江边即席而作的《滕王阁序》中的诗句,大雨后,赣江显得异常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现在我在赣江边上班,有幸整日与美丽的江景为伴,心中难免有所感慨。作为水业人,我觉得我们要像水一样,做到“静水流深”。  从“静”中学会心气平和。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心气平和,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一贯主张的待人接物的信条,历代被有道德修养的人
期刊
阅读时,常会遇到“不瘟不火”“不温不火”和“不愠(yùn)不火”三个成语,它们之间只相差一个字,含义却各不相同。  我们先从“不瘟不火”说起。“瘟”这个字本义是“瘟疫”,人或动物得了瘟疫,自然会精神萎靡,缺乏生气。因此,“瘟”又引申为“神情呆滞,毫无生气”的意思,“不瘟”则是对这种消极状态的一种否定;“火”在中医领域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引申为急促、暴躁等,“不火”自然是“不急躁”。
期刊
“赐教”和“请教”有什么不同?  你会正确使用敬称和敬语吗?  对他人表示尊敬时,我们经常用“您”这个字,比如“您好”“您当心”“您慢走”等等。这个“您”字就是敬称。中国自古就崇尚礼仪,敬称对方这一礼节在古代十分流行。  敬称,也叫尊称,就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对象,敬称的名目繁多。敬称往往表达一种敬重、颂扬的感情色彩。比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意思是仅次于圣人的人)
期刊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全唐诗》)  【解读】  卢纶,字允言,河中郡蒲城(今山西永济)人。天宝末,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大历初,举进士不及第。由于宰相元载一向器重他,取其诗进呈,并为他推荐,因得补阌乡(wén xiāng,在今河南灵宝)尉,逐渐升迁为监察御史,
期刊
史载,汉灵帝“开西邸卖官”,明码标价,“二千石”(郡守级官职)售价二千万钱,“四百石”(县级官职)售价四百万钱。依此类推,位高权重的“三公”售价至少一个亿。灵帝私下跟身边人交代,只要有人付出五百万或一千万,就可以获得公卿职位。当时,专权的宦官巧取豪夺,占有巨额财富,所以“三公”官位大都被他们买得。  汉灵帝卖官无疑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导致官员素质下降,行政效能低下,更导致民众负担加重——官员要弥补买
期刊
孔子的弟子原宪,出身贫寒,但他秉性高洁,安贫乐道。孔子去世之后,原宪住陋巷,居草屋,用蓬蒿堆垒做门,用破瓮做窗户,他的同学子贡在卫国做了上大夫,华衣美服、驷车高马来见他,结果因为原宪住的巷子太简陋,高车无法通过,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到原宪的茅草屋拜见他。此时原宪穿着捉襟见肘的补丁衣裳,见到子贡毫无愧色。子贡问:“你是不是生病了?”原宪说:“没有钱财只是贫穷,学了仁义之道而不能推行实施才是病,我没有病
期刊
(贞观)五年,初,帝令群臣议封建。魏徵、李百药以为封建不便,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十一月,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至十一年六月,诏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长孙无忌等十四人刺史①,皆令世袭。无忌等皆不愿之国,上表固让。其明年诏停袭封刺史。  臣祖禹曰:柳宗元有言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②盖自上古以来有
期刊
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重点治理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反应强烈的“三公消费”问题。古代政府,又是如何治理这一“老大难”问题的?  从一首童叟皆知的唐诗说起——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这位“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同僚,当时因公出差,目的地是安西都护府,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王维在渭水边上给朋友送行,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