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探讨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fan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中西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发展原则等探讨,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农村全面发展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工业化、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又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农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广大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其发展基本是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其发展是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的过程,最终势必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严重失衡。
  
  一、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农民致富的需要
  “农民不富,中国不强”,农业生产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农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还无力应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和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力。
  一方面,我国的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其一,水资源不足。人均淡水资源拥有最只有2627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二,耕地资源不足,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面积每年仍在减少;其三,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我国目前森林面积为15894.1万hmm2,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为0.128hmm2和9.048hmm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和1/8。中西部工业技术不发达,农业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生活保障,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盲目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加大了农业的污染,造成农产品品质的不断下降,由于化肥、农药等价格居高不下,事实上造成了农民支出的增加,相应地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显得势在必行。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结合的过程。与自然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农业生产影响着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农业生产。在农村发展寻求突破时,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绿化、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同样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农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农业关税被逐步降低,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多挑战;中西部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充分带动农村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当今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力重点已经由产量、价格的竞争转为质量竞争,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壁垒越来越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由于有利于健康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更是企业长期、牢固地占领市场并向国际市场拓展的有力措施和发展战略目标。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政府应通过技术导向和政策扶持,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例如生产沼气,沼渣是很好的肥料,沼液可以当农药使用,施用沼渣沼液后,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节省了化肥、农药费用的支出,又减少了对农产品的污染。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解决农业污染、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由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我国不少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滥垦、滥牧、滥伐现象比较严重,客观上造成了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生态来取得农业生产增长的现象,结果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破坏;近年来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教训。而环境恶化不仅使得农业增产受阻,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由此,只有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很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到农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因素
  
  (一)农村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就中西部农村来看,农村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严重。在市场经济中,资源一般流向利用效率更高的城市,而城市的污染总是向利用效率更低、管制更松的农村转移。因此,不能就农村而谈农村发展,而应从城乡一体的角度进行分析。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就中西部技术层次来看,其产业的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农村承担着主要的资源供应与生态保护功能。因此,在分析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切实考虑到农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如增加资金投入,来促进资源的可再生。此外中西部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率低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一些资源正在低价流失,这也势必造成中西部农村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二)农村发展的主体性因素
  中西部地区农业占有重要位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农民整体素质低下,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每一个村镇建设问题,更是每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中西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性障碍。农民素质的整体低下,势必影响西部 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和循环经济的普遍实施。近些年来,人类对自然内在规律的认知虽逐步加深,但仍相对有限,若以环境为代价来寻求发展,最终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农民来说,追求的是农业增产和自己增收,同时,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对于产生的环境问题认识还很模糊,不够深刻!
  
  (三)基础规划和指标体系缺失
  循环经济在我国提出并被重视的时间不长,在农村具体如何规划,如何推行和落实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管理和引导等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说明。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作基础,如相关的理论、政策法规等,这些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些领域甚至还没有开始。而发展循环经济更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企业、产业、地区各个方面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更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作参考和指导,科技的研究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
  
  (四)技术支撑体系落后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较为薄弱。由于中西部的经济水平落后,造成了在农村科技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在以研发循环经济的绿色高新技术方面的投入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使得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失去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极大地制约着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企业工艺落后、技术装备简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链不够完备等因素。为了提高城市工业产量,其周边农村俨然成了其工业污染和城市垃圾堆放的“母腹”,而这业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这和国家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按照生态学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循环。中西部农村要想全面发展,就应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主动通过调整经济系统功能来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协同性,而调整经济系统功能的关键是改变经济系统结构,即变线型经济为循环型经济。我们要改变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匮乏、高消耗、高能耗”之现状,解决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的经济矛盾,还需要通过建立公平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来推动中西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3R原则
  把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3R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发展循环型农业。走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遵循农业资源所具有的有限人口承载能力的客观规律,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目前的农业资源开发与长期的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促进农业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3R”原则是实现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的三大基本原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从可能发生污染的源头人手解决;对于无法从源头解决的则遵循资源化原则;再循环是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现在有学者提出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以农业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该原则要求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
  
  (二)公平性原则
  农业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要公正地对待后代人,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在新形势下,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能走发达国家走过的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的老路,农业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要公正地对待后代人。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实现中西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以不损害其他地区为前提。坚持发挥地缘优势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
  
  (三)可持续性原则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在农业生产中,应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再利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相协调。不能以牺牲全局利益获取局部利益,以牺牲长久利益换取眼前利益。以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经济利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
  
  (四)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即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措施应是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和为社会所能接受的。在坚持有效性时要市场为取向。中西部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在现有资源,产业发展基础上,突出以市场为取向,重点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不失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又有重点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四、结束语
  
  综上,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中西部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时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还应立即着手翩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新闻听力是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必听的内容,也是听力训练中的难点。本文试图从新闻英语的特点分析新闻听力的几大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听力;障碍;对策    一、引文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应该能听懂正常语速(每分钟300单词左右)的VOA和BBC的标题新闻,专业八级的水平是要求学生能听懂专题新闻报道。这一指导
期刊
摘要:文章认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第一责任人,是稿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因而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班主任工作管理方法可以归结为:爱、严、勤、细、全、学的六字真言,其艺术的核心是爱心。  关键词:班主任;方法;艺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师的工作正是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学生,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个美
期刊
由于人们不断地开采和耗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工农业生产不断地堆放污染物而污染环境,环境保护已成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而产生的环境会计也自然成为各国会计界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重视。  所谓环境会计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只用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个会计分支。它是会
期刊
加强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国务院2001年5月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师要想培养学生们合作学习,首先要学会自己与它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不但使自身的业务水平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刚性的课程体系暴露了其很多缺点,例如课程权力高度统一,课程实施自上而下,强调权威等等,但刚性课程作为一种现存的课程体系必然有其合理性。本文分析了刚性课程的构成、产生原因、发展趋势及其给新课改的启示。  关键词:刚性课程;课程特征;产生原因    刚性课程是一种课程体系,与新课改中关注的弹性课程相对应,体现了统一、确定的课程观及自上而下执行课程的课程实施理念。对刚性课程
期刊
Abstract:Advertisemeut not only plays a vital role in e-conomic society, but also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our daily life. 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can achieve vividand attention - catching e
期刊
摘要:大家时自由带电体在电场、磁场等单一场中的运动情况比较熟悉,而对自由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情况较少关注。在实际问题中,往往是自由带电体处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同时存在的空间中运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由带电体;复合场;运动轨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和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做到: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优化课堂艺术,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机遇。实现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
期刊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新准则与旧准则比较,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都有了很大变化,真正体现了会计的真实、公允原则。  关键词:理念的转变;理论的创新;方法的规范    一、会计理念的转变——由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    所谓资产负债观是指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准则时,首先规范由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
期刊
摘要:不动产登记,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不动产登记是依当事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实施的活动。  关键词:登记是依当事人申请的行为;登记是国家专职部门的活动;登记内容为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    不动产登记为物权法中的重要制度,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