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中西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发展原则等探讨,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农村全面发展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工业化、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又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农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广大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其发展基本是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其发展是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的过程,最终势必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严重失衡。
一、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农民致富的需要
“农民不富,中国不强”,农业生产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农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还无力应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和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力。
一方面,我国的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其一,水资源不足。人均淡水资源拥有最只有2627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二,耕地资源不足,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面积每年仍在减少;其三,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我国目前森林面积为15894.1万hmm2,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为0.128hmm2和9.048hmm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和1/8。中西部工业技术不发达,农业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生活保障,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盲目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加大了农业的污染,造成农产品品质的不断下降,由于化肥、农药等价格居高不下,事实上造成了农民支出的增加,相应地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显得势在必行。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结合的过程。与自然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农业生产影响着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农业生产。在农村发展寻求突破时,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绿化、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同样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农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农业关税被逐步降低,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多挑战;中西部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充分带动农村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当今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力重点已经由产量、价格的竞争转为质量竞争,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壁垒越来越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由于有利于健康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更是企业长期、牢固地占领市场并向国际市场拓展的有力措施和发展战略目标。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政府应通过技术导向和政策扶持,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例如生产沼气,沼渣是很好的肥料,沼液可以当农药使用,施用沼渣沼液后,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节省了化肥、农药费用的支出,又减少了对农产品的污染。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解决农业污染、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由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我国不少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滥垦、滥牧、滥伐现象比较严重,客观上造成了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生态来取得农业生产增长的现象,结果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破坏;近年来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教训。而环境恶化不仅使得农业增产受阻,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由此,只有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很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到农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因素
(一)农村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就中西部农村来看,农村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严重。在市场经济中,资源一般流向利用效率更高的城市,而城市的污染总是向利用效率更低、管制更松的农村转移。因此,不能就农村而谈农村发展,而应从城乡一体的角度进行分析。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就中西部技术层次来看,其产业的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农村承担着主要的资源供应与生态保护功能。因此,在分析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切实考虑到农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如增加资金投入,来促进资源的可再生。此外中西部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率低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一些资源正在低价流失,这也势必造成中西部农村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二)农村发展的主体性因素
中西部地区农业占有重要位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农民整体素质低下,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每一个村镇建设问题,更是每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中西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性障碍。农民素质的整体低下,势必影响西部 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和循环经济的普遍实施。近些年来,人类对自然内在规律的认知虽逐步加深,但仍相对有限,若以环境为代价来寻求发展,最终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农民来说,追求的是农业增产和自己增收,同时,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对于产生的环境问题认识还很模糊,不够深刻!
(三)基础规划和指标体系缺失
循环经济在我国提出并被重视的时间不长,在农村具体如何规划,如何推行和落实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管理和引导等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说明。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作基础,如相关的理论、政策法规等,这些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些领域甚至还没有开始。而发展循环经济更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企业、产业、地区各个方面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更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作参考和指导,科技的研究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
(四)技术支撑体系落后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较为薄弱。由于中西部的经济水平落后,造成了在农村科技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在以研发循环经济的绿色高新技术方面的投入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使得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失去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极大地制约着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企业工艺落后、技术装备简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链不够完备等因素。为了提高城市工业产量,其周边农村俨然成了其工业污染和城市垃圾堆放的“母腹”,而这业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这和国家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按照生态学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循环。中西部农村要想全面发展,就应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主动通过调整经济系统功能来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协同性,而调整经济系统功能的关键是改变经济系统结构,即变线型经济为循环型经济。我们要改变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匮乏、高消耗、高能耗”之现状,解决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的经济矛盾,还需要通过建立公平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来推动中西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3R原则
把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3R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发展循环型农业。走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遵循农业资源所具有的有限人口承载能力的客观规律,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目前的农业资源开发与长期的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促进农业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3R”原则是实现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的三大基本原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从可能发生污染的源头人手解决;对于无法从源头解决的则遵循资源化原则;再循环是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现在有学者提出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以农业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该原则要求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
(二)公平性原则
农业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要公正地对待后代人,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在新形势下,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能走发达国家走过的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的老路,农业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要公正地对待后代人。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实现中西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以不损害其他地区为前提。坚持发挥地缘优势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
(三)可持续性原则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在农业生产中,应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再利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相协调。不能以牺牲全局利益获取局部利益,以牺牲长久利益换取眼前利益。以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经济利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
(四)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即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措施应是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和为社会所能接受的。在坚持有效性时要市场为取向。中西部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在现有资源,产业发展基础上,突出以市场为取向,重点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不失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又有重点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四、结束语
综上,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中西部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时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还应立即着手翩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农村全面发展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工业化、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又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农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广大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其发展基本是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其发展是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的过程,最终势必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严重失衡。
一、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农民致富的需要
“农民不富,中国不强”,农业生产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农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还无力应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和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力。
一方面,我国的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其一,水资源不足。人均淡水资源拥有最只有2627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二,耕地资源不足,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面积每年仍在减少;其三,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我国目前森林面积为15894.1万hmm2,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为0.128hmm2和9.048hmm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和1/8。中西部工业技术不发达,农业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生活保障,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盲目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加大了农业的污染,造成农产品品质的不断下降,由于化肥、农药等价格居高不下,事实上造成了农民支出的增加,相应地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显得势在必行。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结合的过程。与自然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农业生产影响着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农业生产。在农村发展寻求突破时,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绿化、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同样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农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农业关税被逐步降低,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多挑战;中西部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充分带动农村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当今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力重点已经由产量、价格的竞争转为质量竞争,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壁垒越来越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由于有利于健康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更是企业长期、牢固地占领市场并向国际市场拓展的有力措施和发展战略目标。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政府应通过技术导向和政策扶持,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例如生产沼气,沼渣是很好的肥料,沼液可以当农药使用,施用沼渣沼液后,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节省了化肥、农药费用的支出,又减少了对农产品的污染。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解决农业污染、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由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我国不少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滥垦、滥牧、滥伐现象比较严重,客观上造成了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生态来取得农业生产增长的现象,结果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破坏;近年来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教训。而环境恶化不仅使得农业增产受阻,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由此,只有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很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到农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因素
(一)农村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就中西部农村来看,农村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严重。在市场经济中,资源一般流向利用效率更高的城市,而城市的污染总是向利用效率更低、管制更松的农村转移。因此,不能就农村而谈农村发展,而应从城乡一体的角度进行分析。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就中西部技术层次来看,其产业的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农村承担着主要的资源供应与生态保护功能。因此,在分析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切实考虑到农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如增加资金投入,来促进资源的可再生。此外中西部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率低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一些资源正在低价流失,这也势必造成中西部农村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二)农村发展的主体性因素
中西部地区农业占有重要位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农民整体素质低下,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每一个村镇建设问题,更是每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中西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性障碍。农民素质的整体低下,势必影响西部 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和循环经济的普遍实施。近些年来,人类对自然内在规律的认知虽逐步加深,但仍相对有限,若以环境为代价来寻求发展,最终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农民来说,追求的是农业增产和自己增收,同时,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对于产生的环境问题认识还很模糊,不够深刻!
(三)基础规划和指标体系缺失
循环经济在我国提出并被重视的时间不长,在农村具体如何规划,如何推行和落实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管理和引导等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说明。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作基础,如相关的理论、政策法规等,这些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些领域甚至还没有开始。而发展循环经济更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企业、产业、地区各个方面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更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作参考和指导,科技的研究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
(四)技术支撑体系落后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较为薄弱。由于中西部的经济水平落后,造成了在农村科技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在以研发循环经济的绿色高新技术方面的投入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使得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失去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极大地制约着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企业工艺落后、技术装备简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链不够完备等因素。为了提高城市工业产量,其周边农村俨然成了其工业污染和城市垃圾堆放的“母腹”,而这业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这和国家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按照生态学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循环。中西部农村要想全面发展,就应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主动通过调整经济系统功能来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协同性,而调整经济系统功能的关键是改变经济系统结构,即变线型经济为循环型经济。我们要改变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匮乏、高消耗、高能耗”之现状,解决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的经济矛盾,还需要通过建立公平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来推动中西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3R原则
把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3R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发展循环型农业。走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遵循农业资源所具有的有限人口承载能力的客观规律,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目前的农业资源开发与长期的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促进农业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3R”原则是实现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的三大基本原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从可能发生污染的源头人手解决;对于无法从源头解决的则遵循资源化原则;再循环是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现在有学者提出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以农业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该原则要求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
(二)公平性原则
农业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要公正地对待后代人,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在新形势下,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能走发达国家走过的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的老路,农业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要公正地对待后代人。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实现中西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以不损害其他地区为前提。坚持发挥地缘优势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
(三)可持续性原则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在农业生产中,应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再利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相协调。不能以牺牲全局利益获取局部利益,以牺牲长久利益换取眼前利益。以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经济利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
(四)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即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措施应是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和为社会所能接受的。在坚持有效性时要市场为取向。中西部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在现有资源,产业发展基础上,突出以市场为取向,重点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不失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又有重点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四、结束语
综上,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中西部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时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还应立即着手翩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