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艺术喜欢使用日常媒介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它想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区别于日常用品。也在用自己的图像对抗这种大众图像潮流。杜尚《大玻璃》设定了观看的逻辑让作品走向自我矛盾。山本博司通过反思照相机本身使它和被拍摄的图像产生了复杂的关联。杰夫·沃尔如同魔术师一般的让《女子图像》产生了双重混淆的“思维眩晕”。矛盾空间不证自明的模糊了二维和三维,表示了自身的不真实性。从平面,半平面,立体的角度看,作为材料的媒介是不可能表现出现实世界的。同时这些反思直指图像的真实性。
【关键词】:反思;真实性;对抗
当代艺术喜欢使用日常媒介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它想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区别于日常用品。如今早已泛滥的大众图像充斥着大众的眼球,也产生了麻木视觉,思维误导等相关不利影响,当代艺术也在用自己的图像对抗这种巨大的潮流。本文将从两位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矛盾空间和作为材料的媒介三方面讨论当代艺术作品在以上语境中是如何反思图像与媒介,同时这些反思直指图像的真实性。
一.与反思相关的艺术家
1.1山本博司及其作品
摄影家山本博司在杜尚的影响下对摄影展开了反思,《剧场》系列延续了西方当代艺术中的观念摄影,体现了日本文化内涵中的“禅”,空荡的剧场里一块发白的银幕,它是禅宗精神的纯粹表达,里面仿佛发生着时空流动,与剧场空荡的情绪形成潜在的对比。图像意义的表达在这里离不开作为观念的摄影手法的支撑。在与电影同等曝光的时间中,银幕上演的人物,情节被照相机拍摄下来,结果却作为空白,这恰好对应了禅宗“一切皆空”的精神内涵,或者“空即一切”,这个时候,相机的忠诚性消失了,留下超现实般的图像世界,反应了图像,媒介,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观念的摄影手法与作为意义的图像相互作用,也体现了摄影家对于媒介特点的思考利用。
他的《海景》系列拍摄了多个地方的海面,它们都失去了时空的差异,展现出了空寂的禅宗意味,相机窗户般的拍摄模式是以上意义生成的根本,而照片媒介的印刷可以同时将图片记录下来的图像进行陈列,这就共同决定了图像的时空和地域感被凝固,消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作品海平面和天空的面积是相似的,这就从序列照片中加强了图像的整一性,它强化了消解作用。
《亨利八世》是在杜莎夫人蜡像馆拍摄的,图片中的亨利八世蜡像根据小荷尔拜因的绘画作品制成,当面对这张图像的时候,让人难以确认看到的是亨利八世,绘画,蜡像,摄影或者是其他媒介。进而造成时空的困扰,更加难以确定自己生处什么时代。摄影家又将相机对准《亨利八世》拍摄了更加让人难辨真伪的摄影的摄影。亨利八世的形象从自身在不同媒介之上转移后不断被相机凝固,形象被不同媒介利用表现在摄影上造成了自身所属媒介辨认的困扰,使观众对相关认知发生困难。特别是《亨利八世》和对《亨利八世》的拍摄,两种图像更难以确定它们的拍摄过程,即意指是拍摄的蜡像还是照片。总之,《亨利八世》通过摄影将形象不断转移下的媒介的高度混合,造成了辨认的困难。
1.2杰夫·沃尔及其作品
第三位艺术家是加拿大观念摄影家杰夫·沃尔,他的《女子图像》背景有两根钢管把画面分割成三部分,天花板向远处延伸,室内灯的节奏加强了室内的空间感。图片左边是女模特,右边是艺术家本人。图像上展示了照片即将拍摄的那一刻,然而图像已经生成,这是一张记录拍摄场景的照片。从图中的照相机可以感觉到一面镜子,但是女模特并没有镜像,可以断定整张图像其实才是一面镜像。艺术家在这张图像中让观众混淆了两组图像。第一组第一种是被拍摄之前的临界时刻图像,它非常接近于拍摄一刻的现实。它是镜面之像,是短暂持存的。第二种是拍摄之后的镜像,它是永久的,是化学反应的结果。时间成为了判断的依据。在这种图像之下又生成了第二组混淆图像,其中第一种为女子,艺术家,桌面作为镜像。第二种为女子,艺术家,桌面作为现实。这一组图像以背影作为判断的标准。
两位艺术家以对媒介和图像的反思冲击了图像的真实性,而矛盾空间更以自己特殊的视觉形象直接证明了图像的非真实性。
二.矛盾空间
在平面构成里,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在二维空间里运用三维空间的平面表现形式错误的表现出来的空间称为矛盾空间。矛盾空间的形成通常是利用视点的转换和交替,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了三维的立体形态,但在三维立体的形体中显现出模棱两可的视觉效果,造成空间的混乱,形成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也就是以下四点原因形成了矛盾空间,首先矛盾空间要寄宿在二维之上,其次空间视点必须固定才能形成“真实”的图像。在此基础上不可能组合的空间才能在此强行重组。最后,视点的转换和交替带来感知的矛盾。作为立体的空间只能寄宿在二维之上才能产生它具有的视觉魔术,说明了它不可能存在与现实,反证了图像的不真实。
三.作为材料的媒介
从作为材料的媒介来看,萨特认为物质性的东西并不能构成审美对象,要使他们变成审美对象那么意识必须经历过一个彻底的变化,由直觉意识转变为想象意识形成心灵图像,以印刷图片为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玛丽莲·梦露的形象,从微观上会发现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高度组织化和秩序化的油墨印刷点。意识对此重新组合辨认,出现了梦露在我们眼前。从半平面的图像来看,莫奈的《睡莲》是有众多组织化的颜色和笔触构成的,它们激发了人的心灵图像,从立体的图像来看,雕刻有凤凰的瓦当工艺品本质上只是一些凿痕。让人认识到那是凤凰,然而凤凰本来就不存在,人什么也没有看见,所以凤凰是不真实的。
山本博司通过反思照相机本身使它和被拍摄的图像产生了复杂的关联。杰夫·沃尔如同魔术师一般的让《女子图像》产生了双重混淆的“思维眩晕”。矛盾空间不证自明的模糊了二维和三维,表示了自身的不真实性。从平面,半平面,立體的角度看,作为材料的媒介是不可能表现出现实世界的。以上内容完成了从当代艺术到作为材料的媒介的反思,直指图像是否具有真实性,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是如何以日常媒介区分和对抗早已泛滥的大众图像的。
参考文献:
[1] 邹建林.影子与踪迹:汉斯·贝尔廷图像理论中的指涉问题[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263-272.
【关键词】:反思;真实性;对抗
当代艺术喜欢使用日常媒介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它想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区别于日常用品。如今早已泛滥的大众图像充斥着大众的眼球,也产生了麻木视觉,思维误导等相关不利影响,当代艺术也在用自己的图像对抗这种巨大的潮流。本文将从两位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矛盾空间和作为材料的媒介三方面讨论当代艺术作品在以上语境中是如何反思图像与媒介,同时这些反思直指图像的真实性。
一.与反思相关的艺术家
1.1山本博司及其作品
摄影家山本博司在杜尚的影响下对摄影展开了反思,《剧场》系列延续了西方当代艺术中的观念摄影,体现了日本文化内涵中的“禅”,空荡的剧场里一块发白的银幕,它是禅宗精神的纯粹表达,里面仿佛发生着时空流动,与剧场空荡的情绪形成潜在的对比。图像意义的表达在这里离不开作为观念的摄影手法的支撑。在与电影同等曝光的时间中,银幕上演的人物,情节被照相机拍摄下来,结果却作为空白,这恰好对应了禅宗“一切皆空”的精神内涵,或者“空即一切”,这个时候,相机的忠诚性消失了,留下超现实般的图像世界,反应了图像,媒介,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观念的摄影手法与作为意义的图像相互作用,也体现了摄影家对于媒介特点的思考利用。
他的《海景》系列拍摄了多个地方的海面,它们都失去了时空的差异,展现出了空寂的禅宗意味,相机窗户般的拍摄模式是以上意义生成的根本,而照片媒介的印刷可以同时将图片记录下来的图像进行陈列,这就共同决定了图像的时空和地域感被凝固,消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作品海平面和天空的面积是相似的,这就从序列照片中加强了图像的整一性,它强化了消解作用。
《亨利八世》是在杜莎夫人蜡像馆拍摄的,图片中的亨利八世蜡像根据小荷尔拜因的绘画作品制成,当面对这张图像的时候,让人难以确认看到的是亨利八世,绘画,蜡像,摄影或者是其他媒介。进而造成时空的困扰,更加难以确定自己生处什么时代。摄影家又将相机对准《亨利八世》拍摄了更加让人难辨真伪的摄影的摄影。亨利八世的形象从自身在不同媒介之上转移后不断被相机凝固,形象被不同媒介利用表现在摄影上造成了自身所属媒介辨认的困扰,使观众对相关认知发生困难。特别是《亨利八世》和对《亨利八世》的拍摄,两种图像更难以确定它们的拍摄过程,即意指是拍摄的蜡像还是照片。总之,《亨利八世》通过摄影将形象不断转移下的媒介的高度混合,造成了辨认的困难。
1.2杰夫·沃尔及其作品
第三位艺术家是加拿大观念摄影家杰夫·沃尔,他的《女子图像》背景有两根钢管把画面分割成三部分,天花板向远处延伸,室内灯的节奏加强了室内的空间感。图片左边是女模特,右边是艺术家本人。图像上展示了照片即将拍摄的那一刻,然而图像已经生成,这是一张记录拍摄场景的照片。从图中的照相机可以感觉到一面镜子,但是女模特并没有镜像,可以断定整张图像其实才是一面镜像。艺术家在这张图像中让观众混淆了两组图像。第一组第一种是被拍摄之前的临界时刻图像,它非常接近于拍摄一刻的现实。它是镜面之像,是短暂持存的。第二种是拍摄之后的镜像,它是永久的,是化学反应的结果。时间成为了判断的依据。在这种图像之下又生成了第二组混淆图像,其中第一种为女子,艺术家,桌面作为镜像。第二种为女子,艺术家,桌面作为现实。这一组图像以背影作为判断的标准。
两位艺术家以对媒介和图像的反思冲击了图像的真实性,而矛盾空间更以自己特殊的视觉形象直接证明了图像的非真实性。
二.矛盾空间
在平面构成里,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在二维空间里运用三维空间的平面表现形式错误的表现出来的空间称为矛盾空间。矛盾空间的形成通常是利用视点的转换和交替,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了三维的立体形态,但在三维立体的形体中显现出模棱两可的视觉效果,造成空间的混乱,形成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也就是以下四点原因形成了矛盾空间,首先矛盾空间要寄宿在二维之上,其次空间视点必须固定才能形成“真实”的图像。在此基础上不可能组合的空间才能在此强行重组。最后,视点的转换和交替带来感知的矛盾。作为立体的空间只能寄宿在二维之上才能产生它具有的视觉魔术,说明了它不可能存在与现实,反证了图像的不真实。
三.作为材料的媒介
从作为材料的媒介来看,萨特认为物质性的东西并不能构成审美对象,要使他们变成审美对象那么意识必须经历过一个彻底的变化,由直觉意识转变为想象意识形成心灵图像,以印刷图片为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玛丽莲·梦露的形象,从微观上会发现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高度组织化和秩序化的油墨印刷点。意识对此重新组合辨认,出现了梦露在我们眼前。从半平面的图像来看,莫奈的《睡莲》是有众多组织化的颜色和笔触构成的,它们激发了人的心灵图像,从立体的图像来看,雕刻有凤凰的瓦当工艺品本质上只是一些凿痕。让人认识到那是凤凰,然而凤凰本来就不存在,人什么也没有看见,所以凤凰是不真实的。
山本博司通过反思照相机本身使它和被拍摄的图像产生了复杂的关联。杰夫·沃尔如同魔术师一般的让《女子图像》产生了双重混淆的“思维眩晕”。矛盾空间不证自明的模糊了二维和三维,表示了自身的不真实性。从平面,半平面,立體的角度看,作为材料的媒介是不可能表现出现实世界的。以上内容完成了从当代艺术到作为材料的媒介的反思,直指图像是否具有真实性,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是如何以日常媒介区分和对抗早已泛滥的大众图像的。
参考文献:
[1] 邹建林.影子与踪迹:汉斯·贝尔廷图像理论中的指涉问题[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26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