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疑虑,还其清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a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呈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画平行线
  师:请利用手边的材料,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
  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投影展示):
  生1:我是利用直尺的两条边画的。
  生2:我是利用数学本上的线画的。
  生3:我是先用尺随便画一条,再把尺移过来画一条。
  师:你能上来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吗?老师也想按照你的方法试试。
  (师展示,并且师故意移偏了)
  师:大家看,老师也学了他的方法,但画出来的是一组平行线吗?
  生:不是的,因为歪了。
  师:他的想法很好,但很不容易操作,一不小心,就会画歪了。那谁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生4:(边演示边说)我先用三角板画一条直线,再把直尺靠到三角板的一条边上,然后移动三角板,再画一条直线,就好了。
  师:他的方法真好,你看这时有直尺的帮助,三角板还会移歪吗?而且想移到哪就移到哪。(师边说边演示)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这种方法。
  师一步步地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师:你们会了吗?我们可以把这种画法归纳为这样的几步:一画二靠三移四画。(师边说边又演示了一遍。)
  交流时指明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这种画法,并及时地让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同时通过移动三角板,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画已知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无数”条。
  师在巡视时发现了一名学生的做法,并将其演示:直接一把尺移,再量出两边的两条线之间的距离,如果相等就平行了。师肯定了他的做法,但表示该方法太麻烦了。
  二、思考、探讨
  这篇案例展示的是一位老师细心地指导学生用最标准的方法画平行线的过程。就画平行这个问题,学生的表现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中出现了四种画法,完全是课堂所需。老师肯定了学生画法的多样化,同时也做了最优化,选出书上指定的内容进行操作巩固。在这样的不断练习中,学生是不难掌握画法的。
  方法多样化,这是需求;方法最优化,这是要求,但不禁思考:方法是最优化了,如何来最优化,老师来选定合适吗?学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吗?我们在鼓励方法多样化得同时,如何来实现最优化的转变,这是我们急需研究的问题。这节课中,前面的三位学生提出的方法除第三位有点问题外其他的都是有效的,而且相对最后一种方法,要简单得多,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用最后一种呢,这么麻烦,可以不学吗?对老师带点强制色彩的要求,学生课堂上虽给以满足,但没真正地帮学生解惑,课后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还会去使用吗?现在的学生是聪明的,他们会想尽方法来简化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屡见不鲜,如何让这种简化降到最低?我们就只能利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从内心发出肯定:老师教的方法是画平行线的最好方法。
  其实实现方法的优化,并不一定要靠我们老师去强制,完全可以由学生自我实现优化。因为对于特定的题目它有特定的方法,其他的方法不一定适用,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类似的习题,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归纳出最好的方法。在此案例中,教师出示的三个画平行线的要求,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学生在这种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可以对方法进行筛选,最后会发现第四种方法是最好的。而且经过了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最先提出这个方法的同学,他们会表现得更加出色,而那些使用其他方法的同学,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方法。只有学生自己的发现才能引起他们的好奇与兴趣,我们交给学生的是方法,探索知识的本领,只有他们自己的感悟才能真正地成为他们的财富。
  三、课堂重构
  综合上面的思考,对这节课做了如下重构:
  抛出问题1: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材料,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
  学生交流作法。
  抛出问题2: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展示学生的画法,与学生共同得到共识:在白纸上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利用本子上的线是没有办法实现了,所以这个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是很有效,我们应该摒弃。同时意识到用直尺画很方便,但是平行线的位置受到了局限最多上下各画一条,而两把尺同时画,可以画无数条,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明显后者更好一些。
  抛出问题3:经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同样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展示学生的画法,学生明白了:直尺画在上面一题中还能实现,但在这题中完全无法操作,因为直尺的宽度是固定的。但两把尺同时画,却能很好地实现。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两把尺合作的画法。
  共同学习画平行线的标准方法,学会后再完成问题3。
  四、对比、总结
  在后面的重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越来越高,虽然相对于前面的建构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只要学生愿意参与讨论就是有效的。为了巩固学生对标准画法的掌握,教师还特意多加了一个同桌出题的环节,这时的课堂达到了高潮,学生更加迫切地认识到这种方法是必需的、是重要的,甚至是简单的。学生不再依赖教师,而是独立探索的求知者,这样的精彩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吗?
  我们为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提倡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不能忽略方法的优化,它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肯定,必须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加以反馈。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般而言,学生属于跨“社会”的存在,即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之间不断“社会位移”的存在。所谓社会位移,有两层含义,一个层面是从“身”存群体的角度来说的,指从一种社会场所进入角色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场所。另一个层面是从文化认同或文化调适的角度来说的,指从一种“社会环境”融入文化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环境”。本文从学生社会位移的概念入手,结合案例分析学生社会位移的类型及影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读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它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成长。 
摘 要: 《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许多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教材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
摘 要: 动机一般来说指任何情形下引起行动的驱动力。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动机是诸多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英语教师懂得激励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对于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激发潜能,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热情和教学实效是十分有益的。本文从学习动机角度,调查高中后进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寻找激发后进生学习动机地策略,使后进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 高中后进生 学
摘 要: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应发挥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情感态度 语言  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
“洗课”一词据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教研室主任、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提出来的。“洗课”说得非常形象,洗衣服、洗水果、洗蔬菜,沙里淘金,洗出闪闪发光的宝物黄金。我认为,洗课是一种素质教育下课程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带来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追求方向,一种努力目标,它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声疾呼。早在1978年吕叔湘就提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而杨院长“洗课”的提出,说明语文课也要像淘金工人那样“淘尽黄
摘 要: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由于学生身心还未发育成熟和环境的干扰等,他们的思想波动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因此,教师应时时观察,常常提醒,多多鼓励。用仁爱之心,以宽容的手段、赏识的良方去创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后进生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进入优等生的行列。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转化后进生的做法。  关键词: 后进生 转化 爱心 赏识 宽容    一、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用温暖和真情感化他
摘 要: 如何准确理解题意,明确答题的要求,是考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语文的视角分析历史试题的材料和设问,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也是高中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语文视角 历史试题 提高审题能力    新课标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突出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基于此因,从语文视角分析历史试题的材料和设问,是
准确到位、形象生动的语言是一节好课的必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可以借助板书、图片、实物、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但语言始终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初中历史教学要想让学生听得专注入神,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下面我针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加强课堂语言表达来提升历史课堂的艺术性。  一、“情”系课堂,进入角色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听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考生准确无误地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呢?下面我谈谈一些做法。  一、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考生必须抓住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