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性:独语与多声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性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内容,以“独白”“复调”“多声部”等为审美内涵和哲学价值的批评实践对小说文本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运用对话理论的典范,囊括了作者、作品人物、读者以及社会语境等之间的多层次、多形式对话。重新审视巴赫金复调理论针对文本研究呈现出的参与性、开放性对话,可重构超越对话、人文审美的 “复调”世界。
  关键词:对话性 复调理论 《罪与罚》
  一、引言
  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是俄苏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在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下文皆简称《诗学》)中首创引用了 “复调”和“多声部”音乐领域的概念到文学批评实践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创作阐释和文论互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然,以对话性为主要切入口重新审视小说对于“复调”理论的实践,也是拓展对巴赫金诗学理论的艺術思考新维度。
  (一)复调理论
  巴赫金《诗学》中的“复调”和“多声部”原本都是音乐领域的专业概念,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指一种源于18世纪欧洲没有主旋律和伴声演奏的复调音乐。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小说的主公人无时无刻不在演绎自我与他者以及周围世界的对话。“主人公关于自身、关于世界的话语,恰如通常的作者话语一样充分;它并不从属于主人公的客体形象,不是作为他的一种性格特征,也不是作者声音的喉舌。”a在复调理论视域下的小说主人公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在一场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的姿态下完成意识和行动等多层面的对话。“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b从哲学层面来看,巴赫金复调理论不是僵死的语言学研究延展,而是具有探索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等维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
  (二)对话性
  巴赫金《诗学》中关于复调理论的聚焦在于对话。从学科发展的层面来看,“对话”有可能解决的是人文学科内“反独断反霸权反终结”的垄断局面,能给予参与者更为开放、自由的话语权力。c而对话自人类使用语言以来,就渗透着复杂而精妙的多种联系,再深入到复调小说的内部话语,“对话关系——这是比结构对话中的对答之间的关系更为广泛的现象,这是几乎包罗万象的一种现象,它渗透在所有人类言辞中,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全部关系与表现中。”d对话是人类生活有意味的形式,即小说世界内主人公与包括自我意识的外部世界的他者、心理和思想上显性与隐性的交流。就巴赫金《诗学》谈到的对话具体表现为“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两种形式,面向小说的内部世界,“在这个‘大型对话’里面,回响着主人公表现在结构上的对话,它被照亮和浓缩;……对话也转向主人公每一个姿势中,转向面部表情的每一个变化上,把它变成间歇的和断续的;这已经是‘微型对话’了。”e小说人物以平等独立的姿态与一切对象交流,从宏观的、外部的、显性的小说世界论辩中看到复调展示艺术维度的宏大图景;从微观的、内部的、隐性的小说世界对话中感知复调映射思想深度的心理空间。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为复调理论的推演实验室,具体到独语者:从“角色意识”到“作者意识”;多声部:从“音乐合奏”到“文学复调”;超越对话:“语言外衣”到“活的事件”三个层次来说明巴赫金对话理论在小说世界的批评阐释与运用实践。
  二、独语者:从“角色意识”到“作者意识”
  前文我们引述巴赫金《诗学》中谈到小说角色意识的理性判断,然而这种相对独立的人物意识想完全达到与作者平等对话还有一定难度。作为小说人物背后的“人物”,作者的意识不能被忽视。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为我们提供了从“角色意识”到“作者意识”审视的艺术视角。即在小说故事叙述的过程中,人物角色的意识外显于叙述、情节、对话,而作者的思想、意图乃至意识作为潜在文本时常会“浮出水面”。f从世界与作者的关系而言,小说主人公以显性思维和意图建构属于自我意识的小说世界,但是作者本人的经验、心理和思想不同程度地介入小说角色之中——小说人物充当了作者的“影子”和“发声器”。就作者与文本关系而言,本质上反映的是创作者个人的哲学观、人生观和文学观在小说中的立场g,而巴赫金《诗学》所探讨的复调,在小说《罪与罚》中不缺少内心独白的声音。以声音对话联通人物意识的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具体到《罪与罚》主要从三个方面处理角色意识与作者意识的关系。
  一是主人公的意识和活动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映射。《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杀死十四等文官的太太,即那个让他厌恶的老太婆,扣动谋杀的扳机前,大学生拉斯克尔尼科夫的生活处境困厄、窘迫,甚至心理出现压抑和扭曲,以至于他将老太婆的命比作杀死一只“毫无用处、讨厌有害的虱子”。斧头的落下暗示主人公与过去完成了决裂,而射向老太婆的“子弹”内却含有作者的经验轨迹,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命运多舛,因反对沙皇政府被逮捕,以十年西伯利亚流放来免除死刑的惩罚,作者以现实的遭遇、思考和信念投射到小说主人公的行为选择上,作者聪明地借助主人公之口说出“非理性”“上帝死了”以及虚无主义对自我意识和行动的渗透。
  二是作者借助小说角色的梦境和口吻说出对世界的看法。小说《罪与罚》在第四章开端即由主人公之口说出:“莫非这还是在做梦?”h确实,杀人以后罪恶之血就粘在主人公的袜子上,出租屋的一夜让血液浸透到主人公的身体。以至于让主人公心理产生错乱,自己杀死的到底是一个肉体的老太婆,还是自己内心的信仰或原则呢?“老太婆只不过是一种病……我想尽快跨越过去……我杀死的不是人,而是原则!原则嘛,倒是让我给杀了……结果发现,就连杀也不会……原则?”i如果说老太婆之死尚有原因,那么莉扎薇塔之死就让“罪与罚”的思考变得深刻,在小说的第五章主人公面对索尼娅的灵魂质问时,他从索尼娅身上见到了逼近莉扎薇塔时的惊恐神色以及纯净的孩子式微笑,老太婆与莉扎薇塔的死亡造成对立,而索尼娅和莉扎薇塔形成生命的互文照面,两种死亡隐喻的复杂让主人公发问 “难道我杀死的是老太婆吗?我杀死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 0   三是作者自觉或非自觉地介入小说角色,参与故事的叙述。《罪与罚》中可以看到作者使用两种身份介入故事:一是身份介入,这里的身份介入主要是指作者和主人公可能存在相似的经历,更进一步说有可能是作者将个人经历赋予主人公。小说第五章主人公面对索尼娅的问答时回忆到“我上过学,可是上大学,蜗居不能维持生活,不能不暂时退学了。即使是这样拖下去,那么十年以后,十二年以后,我还是有希望当上老师,或者成为一个官吏……母亲却早已憔悴了,可我还是不能让她过上安宁的日子,而妹妹……”! 1这段主人公的过往记忆制造了假定性真实,仿佛跳脱到故事之外,作者一下子从幕后走向台前亲自面对读者进行记忆叙述;二是意识介入,巴赫金 《诗学》针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阐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主人公们实际上不仅仅是作者话语的客体,而且也是自身的、直接具有意义的话语之主体”! 2。以主人公自我意识和心理空间营造出作者吐露自我、宣泄心声的叙述通道,作者将心理、意图和思想赋予故事主人公,在流动的意识空间内完成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份置换,在虚实之间参与认识世界的过程。
  三、多声部:从“音乐合奏”到“文学复调”
  巴赫金《诗学》的“多声部”概念源于音乐,具体是指一种不依赖单个旋律,并以各种方式加入其他组织来共同完成的音乐过程。将“多声部”与“复调”概念創造性地引入到诗学理论是巴赫金艺术思维和批评想象力的体现,使用多声音乐赋予了音乐创作者更为广阔的艺术表达和交流空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话,也就是对话方式的对立。但实质上,从纯粹美学的观点来看,音乐对位法关系不过是广义对话关系的音乐变种而已”! 3。由此,运用“多声部”实现了创作者利用人物对话来阐发自我的审美理论和价值观念。按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这种多声部交流表现在“大型对话”和 “微型对话”之中。
  (一)大型对话:从声到语的开放性
  巴赫金《诗学》的对话理论一般聚焦于小说主人公的共时性对话,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复杂的对话关系中隐藏着历时性线索。“小说整体上的‘大型对话’——不是发生在过去,而是发生在现在,即进行创作的现在。这绝不是对话完成后的速记记录——作者已经脱离那个对话,而现在好像站在那个对话之上更高的决定性立场上。”! 4《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由个人犯罪上升到对莫斯科下层阶级犯罪率增高的讨论展现其在场性,从共时性角度来看,拉斯克尔尼科夫抛出该话题后,同时引起佐西莫夫与卢任的“经济决定”论调、拉祖米欣“缺少务实精神论”以及“道德论”三个层面分析,这种显性、广义的对话直接面向读者,但透过内容谈论也能见到作者的态度,从历时性角度来看,通过这个下层阶级犯罪率增高的事件,也持续影响到小说主人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反复审视和考虑,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深度解读,在小说文本外实现了一种从发声到话语的协和性、开放性。而从对话的目的来看,“毫无疑问,对话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世界的中心,但是对话不是作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目的本身。对话不是行动的前夜,而是行动本身”! 5。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借由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之口,以交叉、和声和间断的应答方式将不相混合的声音集合起来传达出去,实现作者对历史、土地、最高真实的思想对话。
  (二)微型对话:从墙到门的封闭性
  巴赫金《诗学》将复调理论的对话,一方面以显性辩论的大型对话突显交流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以隐性辩论的微型对话暴露人物的内心。对话在转向小说内部时,小说主人公的情感交流、情绪思想甚至面部表情都构成了连续或非连续的对话! 6,完成小说人物内在的真实性。“只有在交流中,在人与人的相互影响中,‘人身上人的人’才能暴露出来,无论是对于别人还是对于自身都是这样”! 7。我们从《罪与罚》的小说世界的空间建构中,可以透过门与墙制造的封闭场景来还原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的意识和行动,在小说第五章主人公向索尼娅倾诉的时候描述自我的内心:“你知道吗,索尼娅,低矮的天花板和窄小的房屋会让人的心灵和头脑憋得难受!噢,我是多么痛恨这间陋室! 可我还是不愿走出这间陋室。”! 8如此封闭、逼仄的环境,带给主人公压迫感,更可怕的是这种空间内正在生长出一种体制般的适应,从身体到心理恐惧的种子开始萌发,在出租屋压抑逼仄的空间里,他一直重复着 “在门后边?放在门后边?在门后边?”的梦魇! 9,而门后面到底看到了什么,主人公清楚而模糊,当他杀人之后,面对长久以来已习惯的墙壁,那朵奇异的“小花”到底象征何为?唯独主人公异常苍白、痛苦的表情能暗示内在心理。奇异之花在暗黑空间盛开,我与“我”实现从墙到门空间转换的对话交流。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微型对话与心理空间形成暴露人物内心真实性的合力,从拉斯克尔尼科夫到梅诗金公爵,从索尼娅到纳斯塔霞等都在努力回应“人身上的人”这一问题。
  四、超越对话:从“语言外衣”到“活的事件”
  巴赫金《诗学》的复调理论以对话性深入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内部,透过人物语言的交流转向思想沟通,即“思想,是活的事件”,从语言交流到思想交换,大型对话与微型对话合谋“表现‘人类灵魂深处’是自己‘在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主要任务,而这个‘灵魂深处’只有在紧张的面向中才会暴露出来”@ 0。毫无疑问,小说人物的对话性需要语言实现对话,语言的背后实现了作者诉诸文本世界的意识和思想的深度。在《罪与罚》中表现在主人公在基督教的灵光下完成一种共乐、博爱、和谐的永恒交流。
  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克尔尼科夫自从杀死老太婆后,完全被罪恶、恐惧所缠绕,从“贫穷不是罪恶”到拿破仑式的“超人理论”,从几度准备自首到准备投河自尽再到疾病掩体获得的短暂宽慰,在罪与罚、毁灭与救赎的道路上,矛盾、痛苦折磨着这个年轻人,直到索尼娅以博爱与宽恕真正感染了他,小说第五章当拉斯克尔尼科夫说出杀人真相后,索尼娅没有责备,而是高声大哭:“不,现在全世界再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了!”并在拉斯克尔尼科夫自首之路上将自己的十字架送给他。宽恕的力量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带给读者深沉的人性思考,而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深度而言,小说结尾以未完成、未回答的方式给读者(包括作者)留下开放的、有意味的空间留白,以期在迎合、遇挫的期待视野中重新认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获得超越对话之外的审美愉悦与诗意韵味。
  五、结语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于中国当代学术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对话”替代话语霸权、以“倾听”促进共生共荣,这种包容、开放彰显了人文学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1,以对话性充分挖掘小说文本内部联系,将对话性作为复调理论批评《罪与罚》的阐释核心,既要读懂复调思维的互动方式,将其作为探寻社会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媒介,也要打通作者、主人公、读者等多重关系平等性对话的参差之态,在多维度审视小说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逻辑下,用超越对话的勇气重构历史语境和现实世界的“复调”图景。
  abdelmnoqt〔俄〕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刘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第3页,第47页,第47页,第3页,第49页,第71页,第278页,第278页,第277—278页。
  c 王永祥,潘新宁:《对话性: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3期,第40—46页.
  f 汪洪章:《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阐释学含义》,《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第2期,第18-26页.
  g 李凤亮:《大复调:理论与创作──论米兰·昆德拉对复调小说的承继与发展》,《国外文学》1995年第3期。
  hijk! 8 s〔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非琴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第266页,第408页,第404页,第406页,第133页。
  p 崔释予:《安德森〈小城畸人〉的对话性研究》,吉林大学2017硕士论文。
  @ 1 周启超:《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人文科学研究的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98—106 141页.
  作 者: 曹克林,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找规律》重点是在“找”,其次才是规律。找是学生观察能力高低的体现,是学生将生活化场景模型化、数学化的过程,更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内化感知过程。它的着力点不是知识,它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是对学生持久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着重让学生体会“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间隔物体多1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抓住“两端物体相同”这一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教参及相关资料就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
摘 要: 文以补天顽石成书、空空道人抄录传世、通灵宝玉与金锁篆文、第八回甲戌本标题诗等四大情节为例,从文献载体“刻石、镂金、竹简、木版、帛素、纸张”角度对文本中的重要情节、重要提示加以缕述,从而揭示出曹雪芹通过“载体点睛法”为读者进行“导读”的文化倾向,为严格区分八十回本《红楼梦》与程高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提供了新的依据,对佚稿中人物命运走向和结局轮廓的勾勒起到了参考作用。  關键词:《红楼梦》
摘 要:本文将依据《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文本,选取典型人物香菱,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悲剧情节、悲剧性格两个方面,分析香菱“平生遭际实堪伤”的人物悲剧性,寻找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作品的契合点,为不同文化地域的读者提供共享的红学读解空间。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悲剧理论 香菱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系统地阐发了西方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思想,其中悲剧理论对后世悲剧创作和欣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红
上海特级教师马骉在他的报告《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中讲到他第一次在台州开课的情景。当时听课学校并不知晓开课内容,刻意安排一班差生让他上课。上课开始,马骉问:同学们喜欢语文课吗?对马老师上课有什么要求?学生的回答却是:不喜欢语文课;喜欢上课本上没有的课文;喜欢老师上课有趣、开心。一向上课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第一位的马骉犯傻了,但很快镇定下来,临时把打算在温州上的课拿来。结果众望所归,一堂课在学生的满怀期
摘 要: 苏轼在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饮食诗歌,这其中既有对美食、酒、茶的称颂,也有他在制作美食、品酒酿酒、煎茶品茗的过程中所抒发的关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可见,研究苏轼的饮食诗是了解其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内涵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苏轼的部分饮食诗歌分别从品味食物之美、制作食物之乐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轼诗歌中体现的饮食趣味以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苏轼 饮食诗 趣味 思想  南宋词人刘辰翁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提出了相应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有限的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而当学生离开课堂,离开学校后,往往会因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失去科学探究和科学求知的土壤与动
摘 要:陈彦的《主角》一书,以一代名旦忆秦娥为切入点,从20世纪70年代末展开,以朴实而又梦幻的笔调,尽态极妍地描绘了一幅独属于中国戏曲的浓墨重彩的命运画卷。而女主角忆秦娥,则是这幅画卷中当之无愧的明珠,她的生命历程以及个性情感是推动本文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我们读懂这部小说的钥匙。  关键词:陈彦 《主角》 人性复杂 文化传承  一、从乡间到都市:不忘初心  女主角忆秦娥本是深山中一个生活困苦的女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顺利达到如期的教学目的。新课程理念的新型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并构建活化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 活化课堂教学 新模式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何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然而,随着苏州市政治考试制度的改革,政治科从原来的中考占100分到80分再到现在的50分,从原来的闭卷考试到现在的开卷考试,使学生形成了政治课没有语数外那么重要。这正是导致思想政治教学吸引力和效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人认为,政治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关键是要明确自己角色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面本人就在政治课教学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