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电影创作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i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浪潮的袭来以及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完善,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微电影凭借其投资成本低、娱乐性强、个人参与度高等特色“走红”。校园生活的点滴与校园文化的韵味通过微电影这一载体在高校群体中进行了有效的传播,使大学生校园生活更加新颖有趣,更是对校园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崭新的尝试。校园微电影不仅展现了对当下生活的思考,更让文化建设的方式更加新颖丰富。
  关键词:微电影;校园文化
  一、微电影的定义和特点
  何为微电影?有句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微电影的定义,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门外汉都各有所执,各有各的想法和道理。但是,就目前来看,使用最普遍且大众最易接受的定义则来自百度百科的说法:“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所以由此可见,微电影具有以下特点:投资成本小、视频时长短、创作周期短。无论是在时长还是制作方面都与传统电影不同,微电影有自己的特色,重在全民参与,人人都能表演,人人都是主角。
  二、微影创作在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1.微影在校园中盛行
  2010年年底,中国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终于迎来了它的正式发布,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的进步和新兴领域探索的成功。随着时代新媒体的浪潮,微电影逐渐打开市场,迈向新生力量群体,占据主流。其中大學生更是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凭借其出色的新媒体参与度,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紧跟时代的潮流,成为微影一族。
  微电影成为校园生活的新晋“网红”,校园里随处可见抬着摄像机四处取景的学生团队。至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自开办以来已达6年之久,微电影未衰反盛,参与微影创作的大学生群体逐渐扩大,越来越多优秀的微影作品在各大新媒体上广经传播,微影之光点亮校园,那是文化建设的又一道曙光。
  2.微影易制作、好制作
  凭借“微”走红的微电影,同样也凭借这一特点深得人心。作为新生力量引领者的大学生,勇于发现,不惧创新。一台摄像机,一台电脑,一个团队便能开启微影之旅。投资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各式各样的新作品就在这不断的尝试与发现中诞生。无需刻意布景,无需炫酷特效,旨在以鲜明的主题和深度的思考来引起共鸣。一般来说,微电影以叙述一件事为主,或者是运用场景的转换来表达情感,制作者可以通过模仿一些镜头、转场、拍摄手法等技巧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微电影的易制作、好制作使其成为校园中人人皆可加入的舞台。
  3.校园文化需求
  随着校园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校园微电影也完成了从单枪匹马个人模式到学校老师带队,团队分工合作的团体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微电影主题和题材也不再局限于表达个人情感,类似青春、爱情等等。而是往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意在响应学校各大活动的号召,衬托开学季欣喜亦或是毕业季感伤等气氛。另一方面,学校因材施教,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全面发展是许多高校的一大宗旨。在微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作品,涵盖了学校景色,校园文化及学生生活等方面,有利的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融合、建设及传承。
  三、校园微电影的实践——以微电影《再遇见》为例
  1.拍摄背景
  该部微电影由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思博客工作室指导拍摄。校园里四处挂着毕业快乐的横幅,毕业季的感伤,回忆的欢乐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为了那些没说出口的话还有一个表达方式,为了最后还在一起的时光留下纪念,为了不留遗憾在某个转角再遇见。
  2.拍摄主题
  校园微电影《再遇见》以MV的表现方式,以男女主角面临毕业季的情感纠葛为叙事架构来展现在校园毕业季的背景下青葱恋情该何去何从。剧中无任何旁白,这是对微电影的一种大胆的尝试。毕业季到来,女主选择留校考研,而男主则迈向社会开始打拼。两个人的生活慢慢变成一个人的生活,生活中再无对方的身影。学习时、下班休息时都会回忆起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我还在想你,你还好吗?最后,女主在躲雨屋檐的转角与刚刚下班的男主再遇见。该剧的男女主角是大学生群体面临毕业季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电影表现的是校园生活下更深层次的真实,内心的选择,真实的自我,都会像《再遇见》一样先经历再思考最后不期而遇。
  3.视与听
  荧幕大电影重在以景色的变换来衬托主人公的情感交替,而微电影则更多是以对主人公镜头的特写及鲜明的近景来带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共鸣。校园微电影则要将校园景色与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华丽的修饰,润物细无声,在视觉与听觉上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及情感的契合。以《再遇见》为例,该片着重以近景拍摄和人物特写作为表现手法。男女主角操场上吵架的环形镜头,女主紧握拳头的细节展现将全片的感情带向高潮。剧中对男女主角分开后生活细节的镜头,无形之中将校园街道景色、图书馆室内布局、寝室生活细节等校园文化完美地调和在了一起,犹如调色板上别出心裁的试色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别出心裁的取景和剪辑夺人眼球,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则让电影如虎添翼。作为音乐本身,已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再配合剧情的发展,则更能牵动观众的情绪。例如:《再遇见》是以苏打绿的“再遇见”作为全片的背景音乐,开篇音乐缓缓而来,男女主角生活平常却也掺杂着一些小小情绪,随着音乐高潮部分的到来,怀疑、争吵伴着对快乐时光的回忆不断涌现,主人公的情感也随递进的音乐迸发,接着慢慢调整,逐步趋于平淡。篇末音乐淡出,镜头由一片油菜花地过渡到天空,引发观众无限遐想,回味无穷。   四、微影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1.时期题材引发思考
  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也是对真实生活的思索和反馈的过程;是响应一个人,一件事物,一个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题材从而引发某个群体对未来思考的载体。在校园微影之花依旧旺盛的现在,拍摄微电影大都为在校学生团体,他们以对潮流灵敏的感知度来确认题材、主题和面向对象,更重要的是确认发布时间,适当的发布时间会让电影效果事半功倍。
  《再遇见》从拍摄完成到发布成功这一过程正值毕业旺季。该片抓住了充满离别伤感气息的毕业季这一重要时期,也是老师、毕业生、在校生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更是巧妙地将老师对教学模式的思考,对毕业生的希冀融合在了恰到好处的感情流露中;推动了毕业生对未来的思考,对再遇见的期待;同时也促进了在校生对当下的思考,对现在的把握。这些毕业时期带来的感悟和思考正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影是校园文化的一根纽带,不同群体对人生的感悟都在这里融会贯通,浑然难分。
  2.创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思博客工作室是各大高校众多创作团队的一个代表,跟随时代的脚步逐渐形成了一种由指导老师带队,学生自主创作的模式。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自主创作的过程中担任导师的角色,在实践之前,进行理论的讲解分析;在微电影拍摄和剪辑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决,培养本身与学生见微知著的能力。基于这一模式的创作有利于促进学术及技术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有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无形之中已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实践,譬如我这次参演的《再遇见》剧组,在演员时间调整、取景地选择、拍摄设备的使用、拍摄手法的尝试、剪辑技巧的磨练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论运用与技巧磨合。微影可谓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身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团队在日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提升默契度,为每次的团队合作夯实基础,为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3.最终效果引发反思
  微电影表达的是一种概念,一种人生态度,一份真实下的思考,而最能体现微电影影响力的是数据,即点击量。《再遇见》发布后,在当今主流的微信、qq、微博等各大平台疯狂转载,视频点击量达10万。由此可见,在互联网为主导的时代,网络平台成为了微电影的主要传播分享平台,新媒体的普及更是为微电影的广泛传播推波助澜。通过网络平台的活跃及评论分享等特点抓住观众的心,透过观众的反应引发对作品的思考及完善是每一位创作者都需要反思的。
  校园微电影以作为时代先锋的学生团队为主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拍摄设备过时、剪辑技术水平不足、演员服装造型不到位等问题都会给作品的完美展现带来众多的限制。因此,培养专业化的团队,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制度是每一位校园文化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完善,校園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下愈来愈多元化,创新化。微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响应互联网的号召,挥舞着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帜,以新媒体传播为主导,以作为新生力量摇篮的校园为平台,建设具有创新性、思想性及教育意义的不断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因此,微影校园下的文化建设定当以优良的校园文化气氛为基础,以互联网新媒体潮流为引导,以技术过硬的师资力量为后盾,以意气风发,恰同学少年的学生为主体,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打造一条专属微影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曙光之路。
  参考文献:
  [1]浅谈校园微电影的制作模式[J].于欣彤.戏剧之家,2014.09.
  [2]碎片化时代背景下校园青春剧的发展研究[D].何洪帅.河南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曹金(1997.2—),性别:女,籍贯:湖南娄底,最高学历:本科。
其他文献
摘 要:十八大五中全会以来,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国家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育,人才强则国强。本文主要梳理了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义、基本内容、特点及基本目标,以期大众对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有一个清晰认识。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定义;内容;目标;特点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的认识,笔者主要从定义界定、基本内容、基本目标、特点等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期刊
摘 要:历史街区是城市记忆的凝聚,是文化发展的载体。随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一些基本设施功能已满足不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审美的渴望,从而慢慢走向衰败。  随着多元化社会进程的脚步,也成为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街区景观带给人们文化的归属感和慰藉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并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期望借助合理的想法使骑楼街区景观重新恢复生机、活力,并赋予其新的文化景观价值,从而满足
期刊
摘 要:清代贵州科举四书文是科举考试时,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来进行出题,本文以清代贵州乡试四书文为主,探讨乡试四书文之出题规定,考查乡试四书文出题频率之高低,以此来探讨清代贵州乡试的出题。  关键词:乡试;出题;考官  一、清代贵州乡试概述  清代的科举基本上是沿用了明朝旧制,也分为文科、武科两种形式。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三级进行考试,清统治者主要是重视文
期刊
摘 要:托尼﹒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把视角关注在美国黑人妇女的真实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秀拉》中两位女性不同性格的对比,离经叛道的秀拉是传统的反叛者;温顺守则的奈尔是传统的代表者。秀拉与奈尔的姐妹感情纠葛启示了美国黑人深入思考黑人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秀拉》;反叛者;伦理  1简介  托尼·莫里森,原名是科洛·安东尼·沃福德。莫里森出生在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要推动辽宁经济发展大力向前,科技创新是必然选择,然而改变不等于推翻,装备制造业是我省的传统鳌头产业,更是国家的命脉产业。要使推动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对此,本文从多面分析做出对科技创新大趋势下经济结构整合升级的探究。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结
期刊
蓦的看到同学的说说——“水瓶座的女生喜欢怀旧”,想起了我自己也是水瓶座,相同的是怀旧的情绪也会常有的。  来来去去都是一人独行的我,不曾注视世界或者身边的变化,想去看看绿绿的草,野地是否有安泰的花开放。然后不住的心里咒骂自己,可是始终没有表现出遗憾。许是一个人的生活圈子太禁锢连同思想都会变得麻木愚钝不堪。我在月夜里走着,银色的光倚在我的肩膀上。我开始想着昨夜的梦。倘若我失眠多好,不会在梦里看到那些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具有鲜明的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党的优良传统的表现,然而在这个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不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就针对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并阐述其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挑战;措施  国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
期刊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影响孩子教育的各个因素被人们广泛关注。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孩子个性的塑造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教育的影响虽是隐性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区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丰富的应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建设的新媒体平台改变了原有的媒体格局。媒体的变革时代,传统媒体逐步向新媒体转型,生存与发展的重点在于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掌握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和规律,快速有效的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广播节目主持人是广播节目面对受众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广播节目持人如何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塑造个人品牌进行探究,分析广播节目主持人塑造个人品牌的重要性、新媒体时代对于广
期刊
摘 要:罗伯特·勃莱是美国当代重要诗人,新超现实主义又称“深层意象派”的领袖。本文从历史角度对国内勃莱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归纳,认为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对勃莱的研究则主要遵循了四个路线:①对勃莱诗作的整体解读;②对勃莱诗中的“深层意象”和“无意识”的研究;③对勃莱诗歌中“中国特性”的研究;④对勃莱诗中男性气质的研究。总体来看,我国对勃莱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