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对比显盛衰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足堪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相媲美。对比,是《红楼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除了人物描写,在对事件与环境的描写中对比手法也常常被运用。曹雪芹常通过一些事件及环境描写的对比,突现出贾府的盛衰变化。
  先看同样是由王熙凤料理的两场丧事——秦可卿及贾母丧事的对比。
  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料理贾母侄重孙媳妇秦可卿的丧事,肆意奢华,极尽奢靡。凤姐办理过程中杀伐决断,一呼百诺,出尽风头。第一百一十回身为皇妃祖母的诰命夫人贾母去世时,却“银钱吝啬”,“捉襟见肘”,“草草了事”。凤姐总理时,上下埋怨,力诎语塞,丢尽了面子。
  从死者的地位来说,秦可卿是穷儒从育婴堂抱来的弃儿,辈分最低,年纪极轻,死后为了“风光”些,才花了一千两银子给贾蓉捐了个五品官,而且是非“正常”之死——原稿中是因与贾珍私通败露才自缢身亡的。警幻仙姑所演可卿的《好事终》曲子:“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种人的死,本应草草掩埋才是,可是丧事却非常奢华。贾母是两府的“老祖宗”,辈分最长,年寿最高,是皇妃的祖母,一品诰命夫人,而且是寿终正寝。丧事却办得这般草率,其对比是极其强烈的。
  再从主办丧事的王熙凤的角度看,王熙凤在冷子興的口中是“言谈爽利,心机深细,男人万不及一”的,协理宁国府治丧,是作者写她第一次逞能使威,结果“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利害,自此俱各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一下子,她威镇两府。而在治理贾母丧事时,却“力诎失人心”,婆母责怪,丈夫抱怨,“闹得像失魂落魄的样儿”,终于“瞻前不能顾后”,“吐血倒地”,丧事也“七颠八倒”,“不成事体”,这只“偏从末世来”的“凡鸟”真的心力交瘁地来到了“末世”,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再看同是在大观园中的两次联诗。
  第五十回写芦雪庵联诗,正值贾府鼎盛时期,此时的大观园内粉妆玉琢,琉璃世界,正是吟诗作对的大好时光,园中除了迎春姐妹、薛、林、史、李纨、宝玉等以外,又来了宝琴、岫烟、李绮、李纹,连与诗词歌赋从来无缘的王熙凤也来凑热闹,在联诗时开了个“一夜北风紧”的头。可以说是书中最大的一次群芳聚会。“脂粉香娃”们割腥啖膻,抢诗联句,争才斗奇,好不热闹。诗中有“价高村酿熟,年稔府粱饶”的盛世景象;有“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可调”的高情逸趣;结尾竟是“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的歌时颂圣了。
  到了贾府大变故前夕的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尽管也时值中秋,银辉泻地,“皓月清波”,也是充满歌情诗料的良辰美景。但其时,宝钗、宝琴因薛蟠事发而家去;宝玉因晴雯病重,“诸务无心”;探春因“家务恼着,无心游玩”。偌好的一个中秋之夜,只剩下了黛玉湘云两人,后来加进了带发修行的女尼妙玉,其凄清孤寂可想而知。联句中也只好是“秋湍泻石髓”,“空剩霜月痕”的凄冷;是“盈虚轮莫定,晦朔魄空存”的伤叹。至于常为后人称引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一联,连联句的湘云都觉着“凄清奇谲”。槛外人妙玉则评曰:“太悲凉。”她对两人的联句总的评价是“颓败凄楚”。
  作者写前后两次联诗,从人事的安排、场面的渲染,到联诗的内容、风格的基调都是对比着精心构画的。前一次人员是众,场面是盛,内容是丰,格调是乐;而后一次,人员是寡,场面是冷,内容是约,格调是悲。其对比之鲜明,显而易见。
  《红楼梦》的对比可谓是无处不在,可以说是把对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不仅仅人、物之间可以作对比,前后发生的事件及其中的人物、环境也可以作对比。《红楼梦》中事件及其中环境、人物的对比还有很多,如抄检大观园和查抄宁国府的对照描写,刘姥姥数进荣国府的不同情形,等等,不再一一叙述。仅从这两场丧事以及两次联诗的对比,我们清楚看到了贾府的一盛 一衰巨大落差,正可谓“事件对比显盛衰”。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贵含蓄,忌直露”。因此诗人们往往情不直抒,话不直说,就如白居易所言“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故而,诗歌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恐怕就是借景物来曲折达意,正如范晞文所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其实,“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好诗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见识了不少德艺双馨的语文大师,也亲耳聆听过和从新闻媒介中收看过不少如诗如歌的令人折服的好课。但就整体讲,从日常看,语文讲台依旧沉寂,依旧缺乏活力,快乐之水没有普遍而持久地注入教学阵地。古人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辟语文教学新局面,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水平,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應该成为我们追寻的目标。    一、快乐课堂    在
期刊
《简·爱》所以成为一部世界名著,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简·爱的生活历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生活成长的五个不同的场景为线索,逐步彰显简·爱的生活观、爱情观。这五个场景分别是:盖茨黑德府(瑞德舅妈家)——洛伍德(寄宿学校)——桑菲尔德庄园(男主人公的家)
期刊
伟大的文学家巴金走了,但其不朽的作品依然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同时也深受学者们的关注,对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和研究。2006年7月,郝荣斋、刘奕的《走进巴金〈家〉的语言世界》一书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以巴金的代表作《家》为范例,以《家》中语言文字的美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叶圣陶曾说:“我非常羡慕巴金的文笔,那么熟练自如,炉火纯青,并非容易达到的。”在巴金的著作里,信手拈来便
期刊
学生阅读现代文时感到难以读懂文意和把握内涵。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总结出用“四读法”能更好地解读和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人教版九(下)语文《那树》一课,谈谈具体的操作流程。  “一读”:摄取信息,粗知大意,形成轮廓。  “至观于《朱子读书法》而后明其道,乃力行之:‘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虚心静虚,心眼专一”。
期刊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词:  相间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 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
期刊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在诗人营造出的朦胧意境里,你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李商隐便是晚唐时期善于创造诗歌意境的诗人,尤其是那首《锦瑟》,让后人拍案叫绝,但总也琢磨不透。这首仅有56字的无题诗,是历代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梁启超曾说,李商隐的诗“他讲
期刊
《金锁记》讲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这个女人叫曹七巧,“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①。年轻时,她渴望爱情,但父权社会逼迫她用自己的爱情换取一副黄金枷锁。之后的三十年,这副枷锁牢牢地锁住了她,使她从一个被虐者变成一个施虐者。曹七巧就是“相当典型的一种压抑女性,是压抑与歇斯底里人格的典型形象”②。  曹七巧的娘家是开麻油店的,人有几分姿色,因为卖麻油从小
期刊
捣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劳作形式。明代学者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曰:“《字林》:‘直舂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①可见,古代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捣衣题材进入文学作品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②此赋篇幅较长,从妇女相约,卷起白帛下庭,写到捣帛染色,一直写到按照男子昔日的身材裁剪缝制。此后,出现了一大批捣衣诗。汉乐府中有无名氏的《捣
期刊
新生入校第一天,语文课堂上,所有学生都坐得笔直,等着听听高中的语文课能讲啥。  语文老师说: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都识字吗?  教室里立刻笑成一片。  师:不识字的请举手。   笑声更大,无人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识字了,那就考考你们。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五个词语:给予,女红,悄声,着想,床笫。  师:谁来给大家念一念这几个词?念对了有奖。  一听有奖,学生们兴致倍增,都作跃跃欲试状。  师: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