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不但是素质教育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传授学生字词句知识的同时,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挖掘教材元素,陶冶学生情操
在编写语文教材时,编写者并没有按照德育知识与学生德育能力的发展序列来组织教学体系,因此,德育教育应该是随机的,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所具有的特点随机开展。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通过感悟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德育内涵接受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例如,在《落花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的果实埋藏在地里……等到成熟也不能立即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其实蕴含着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挖掘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人要做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而不能做只讲体面但却对别人有害的人。“再比如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一句内涵的话,在教师启发下,通过反复阅读认识到花生的品格:”不求虚名,不去炫耀,只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从而使学生对花生的敬佩之情愈加强烈,陶冶情操,让学生立志做一个”脚踏实地、不记名利、谦虚朴实、埋头苦干,不炫耀不张扬,有益于他人“的人。教材中还有许多这类德育元素,教师要挖掘它们,通过情绪体验,为学生的健康品德认识和思想品格的内化奠定基础。
二、利用合作讨论,有效渗透德育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紧紧围绕课文重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会逐渐接近问题的中心,得出最终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变得愈加强烈,精神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他们不仅可以从中学到语文知识,还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再进行全班讨论。先从课文优美词句的理解上开始讨论和理解,然后再扩展到整篇课文,重点放在对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水的清、静、绿等特点的把握上,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体验到祖国山河的优美壮丽,进而触发出浓厚的爱国情感,锻炼良好的爱国情操。
三、借助写作教学,渗透道德教育
作为思维创作比较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作文能够把作者的内心世界综合反映出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點内容。由于涉及面极广,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景物描写,都必须具备真实性,要有真实情感。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教导学生要热爱生活,努力调动其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自主动笔的积极性,从而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在练习看图作文“少先队员扶老爷爷过马路”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图意,使他们明白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在进行简单记叙文的写作练习中,要在选材中进行德育渗透。如习作“我的一天学校生活”,可以写“参加班干部评选”、“集体植树”、“劝架”等内容,从而教育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懂得奉献集体、团结友爱等。
四、丰富实践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千年文明的精髓,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狭小空间内,而要注意联系生活,丰富实践活动,实现课内外的统一,教育与知行的统一,让教学活动依托于现实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文章时,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任务,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可以帮爸爸妈妈捶捶背、揉揉肩,也可以帮父母倒杯热茶、做做家务,还可以给爸爸妈妈洗脚,甚至亲自动手为父母做一个小礼物。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然后记录下来,着重描绘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学生们因为新鲜感而表现出踊跃的积极性,这不仅是一个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机会,更是一次难得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升华品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利用学科优势完善学生人格、匡正学生道德行为,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推进教学工作改革,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8(02)
[2]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1)
[3]许新慧.把握住小学语文知识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J].新课程(中).2017(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挖掘教材元素,陶冶学生情操
在编写语文教材时,编写者并没有按照德育知识与学生德育能力的发展序列来组织教学体系,因此,德育教育应该是随机的,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所具有的特点随机开展。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通过感悟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德育内涵接受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例如,在《落花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的果实埋藏在地里……等到成熟也不能立即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其实蕴含着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挖掘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人要做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而不能做只讲体面但却对别人有害的人。“再比如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一句内涵的话,在教师启发下,通过反复阅读认识到花生的品格:”不求虚名,不去炫耀,只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从而使学生对花生的敬佩之情愈加强烈,陶冶情操,让学生立志做一个”脚踏实地、不记名利、谦虚朴实、埋头苦干,不炫耀不张扬,有益于他人“的人。教材中还有许多这类德育元素,教师要挖掘它们,通过情绪体验,为学生的健康品德认识和思想品格的内化奠定基础。
二、利用合作讨论,有效渗透德育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紧紧围绕课文重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会逐渐接近问题的中心,得出最终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变得愈加强烈,精神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他们不仅可以从中学到语文知识,还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再进行全班讨论。先从课文优美词句的理解上开始讨论和理解,然后再扩展到整篇课文,重点放在对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水的清、静、绿等特点的把握上,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体验到祖国山河的优美壮丽,进而触发出浓厚的爱国情感,锻炼良好的爱国情操。
三、借助写作教学,渗透道德教育
作为思维创作比较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作文能够把作者的内心世界综合反映出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點内容。由于涉及面极广,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景物描写,都必须具备真实性,要有真实情感。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教导学生要热爱生活,努力调动其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自主动笔的积极性,从而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在练习看图作文“少先队员扶老爷爷过马路”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图意,使他们明白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在进行简单记叙文的写作练习中,要在选材中进行德育渗透。如习作“我的一天学校生活”,可以写“参加班干部评选”、“集体植树”、“劝架”等内容,从而教育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懂得奉献集体、团结友爱等。
四、丰富实践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千年文明的精髓,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狭小空间内,而要注意联系生活,丰富实践活动,实现课内外的统一,教育与知行的统一,让教学活动依托于现实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文章时,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任务,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可以帮爸爸妈妈捶捶背、揉揉肩,也可以帮父母倒杯热茶、做做家务,还可以给爸爸妈妈洗脚,甚至亲自动手为父母做一个小礼物。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然后记录下来,着重描绘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学生们因为新鲜感而表现出踊跃的积极性,这不仅是一个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机会,更是一次难得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升华品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利用学科优势完善学生人格、匡正学生道德行为,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推进教学工作改革,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8(02)
[2]曾孝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1)
[3]许新慧.把握住小学语文知识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J].新课程(中).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