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是诗之国度,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光彩夺目。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鉴赏诗歌,不但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而且能提高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7-9年级阅读诗歌,要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学诗歌教学,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之美,进而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内心体验,不断提高审美境界,净化灵魂,更好地领悟人生,所以教师既要把字词句讲给学生,还要把诗歌的意趣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美,为什么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美通过恰当的形式反馈给老师,产生共鸣。课堂上,根据诗歌的具体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预习后,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知,课堂上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注重节奏,带上感情投入其中,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不断感悟诗歌的内在情感.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讲这首诗时,通过指导朗读,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结合作者的简介和写作背景,作者之望中所见,所想所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大致感悟出来了。然后再点拨,就更加清晰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特别是诗歌精练的语言凝结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就更需要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配上古典古筝音乐朗读,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诗人停船秦淮河畔,但见街市繁华,酒家林立,灯火通明,歌楼满布,歌女们应听者的要求,正在唱着《玉树后庭花》,将亡国之音用来消遣娱乐,诗人实际上并不是责怪缺乏文化修养的酒家歌女,而是讽刺和谴责那些听歌的达官贵人。现代诗歌也可根据其内容配以合适的音乐,或舒缓或激越,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其意境美。
二、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到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像,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们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尝试着描绘这样的画面: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着。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们把这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幽静雅致的山水画画出来,那么这首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结果是事半功倍。
三、从改写的角度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因为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中学生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充为写景叙事性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在曾经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常常回忆起在溪边亭子里饮酒赋诗,尽情玩乐直到黄昏的情景,我们高兴的忘记了回家。太阳西下,正忙着寻找回家的路,焦急之中不小心把小船划进了荷塘的深处。一阵飞鸟的叫声映入耳际,原来是我们奋力划船的声音惊醒了正在栖息的鸥鸟。看罢这则生动的改写,领会诗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用创新的思维来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古今中外,涌现了无数举世闻名的诗歌大师,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诗歌这棵大树可谓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所以赏析诗歌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只要我们从每首诗歌的具体内容出发,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恰当理解,领悟把握诗歌的内容,对诗歌思想主题的把握就能达到预期的或更好的效果。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以上仅只个人在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愿与同仁共同努力,让诗歌教学这支奇葩在语文教学的大花园中开得更娇艳!
一、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预习后,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知,课堂上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注重节奏,带上感情投入其中,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不断感悟诗歌的内在情感.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讲这首诗时,通过指导朗读,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结合作者的简介和写作背景,作者之望中所见,所想所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大致感悟出来了。然后再点拨,就更加清晰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特别是诗歌精练的语言凝结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就更需要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配上古典古筝音乐朗读,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诗人停船秦淮河畔,但见街市繁华,酒家林立,灯火通明,歌楼满布,歌女们应听者的要求,正在唱着《玉树后庭花》,将亡国之音用来消遣娱乐,诗人实际上并不是责怪缺乏文化修养的酒家歌女,而是讽刺和谴责那些听歌的达官贵人。现代诗歌也可根据其内容配以合适的音乐,或舒缓或激越,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其意境美。
二、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到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像,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们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尝试着描绘这样的画面: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着。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们把这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幽静雅致的山水画画出来,那么这首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结果是事半功倍。
三、从改写的角度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因为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中学生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充为写景叙事性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在曾经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常常回忆起在溪边亭子里饮酒赋诗,尽情玩乐直到黄昏的情景,我们高兴的忘记了回家。太阳西下,正忙着寻找回家的路,焦急之中不小心把小船划进了荷塘的深处。一阵飞鸟的叫声映入耳际,原来是我们奋力划船的声音惊醒了正在栖息的鸥鸟。看罢这则生动的改写,领会诗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用创新的思维来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古今中外,涌现了无数举世闻名的诗歌大师,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诗歌这棵大树可谓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所以赏析诗歌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只要我们从每首诗歌的具体内容出发,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恰当理解,领悟把握诗歌的内容,对诗歌思想主题的把握就能达到预期的或更好的效果。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以上仅只个人在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愿与同仁共同努力,让诗歌教学这支奇葩在语文教学的大花园中开得更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