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并且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
如果说一篇课文的主题在浓浓的情意中学生有所感受,那一组课文主题的连接,则将会给学生情感强有力的冲击。教材中一组课文一个主题,这几篇课文表面是独立的,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是不相连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教学时要教一篇看全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营造的意境中得到同一主题的陶冶和升华,从而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学会语言文字。没有“依托教材,立足课堂”的阅读指导,就没有课外阅读的高效。而“主题阅读”方法是在课堂上得到的(这叫“得法于课内”),而阅读能力则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最终形成的(这叫“得益于课外”)。
一、主题阅读学习,实现大量阅读
语文学习不同于理科学习,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阅读,最后感悟点什么,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读得多了,慢慢感受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但是,有效的课外阅读很难实现,应该在课堂上实现大量阅读。
在大量阅读中,学生得以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素养普遍得到大幅度提高。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的建构,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草船借箭》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一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自然地总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二、主题阅读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主题拓展阅读的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将表演、展示、诵读等艺术手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分享式的阅读中享受无穷的快乐。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故事,节选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按照剧本的格式编排,学生读起来很有兴趣。教学完课文后,我将与课文相关的两个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阅读,然后仿照剧本的形式对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再分成若干合作小组进行创作和表演,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卓有成效。此时的主题拓展阅读,就不仅仅是单个意义上的“阅读”,而是一种创造性、合作性的智慧劳动。
课文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对方方面面的内容作详尽地描述,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空白”,适时适度地填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内容,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于詹天佑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知之甚少,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这段历史,读懂这段历史,真切地感受詹天佑修筑铁路时遭遇的各种困难呢?在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阅读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
看了这几段真实的历史资料,孩子们无不被詹天佑的那种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伟大精神所感染。
三、主题阅读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通过“主题阅读”的学习,我们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将学生的“学”落到实处是前提。
“主题阅读学习”可以说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学”——学会,会学。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我们看到,“主题阅读学习”课堂有鲜明的特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体现了依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学情——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是课堂规划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支配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规划课堂教学流程,为学生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等,教师的引导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习得能力,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閱读教学的提速、增容是关键。
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使“主题阅读学习”课堂,在教学模式上、结构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实现提速,教学必须由繁琐走向简单;大量的阅读内容引进课堂,学生的自主阅读得到了有效保障。
从阅读教学的“量”入手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可能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新课标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分年段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量”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课堂上要读什么、读多少并不明确,各套新课标实验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量”上也没有本质的变化。与此相关,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容量上继续延续了“一个学期一本教材”的基本格局。“主题阅读学习”打破了教材的局限,将大量阅读引入课堂,通过阅读教学的提速(教材学习)、增容(加大课内阅读量)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一方面,课堂阅读量的增加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探索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条途径。
(三)重视自学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主题阅读学习”实验中,学生个体的自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结合得很好。“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视语文的实践性,要做到教师精讲,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教师讲得少,学生才能有实践的机会、自学的时间。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自学,合作学习成为需要;合作学习开展得好,使自学的效果更有保证。这不仅体现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上,还体现在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上。我们看到的合作学习为什么常常是“无效劳动”大多是因为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从学生的“学”出发,不是带着需要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不是在真正需要“合作”的时候“合作”,使之流于形式。
学生在以主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而形成的圆上进行阅读训练,阅读内容以“文件包”的形式通过阅读储存到学生的脑海中,实现了阅读中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升、主题品味的立体,达成主题研究、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
“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
如果说一篇课文的主题在浓浓的情意中学生有所感受,那一组课文主题的连接,则将会给学生情感强有力的冲击。教材中一组课文一个主题,这几篇课文表面是独立的,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是不相连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教学时要教一篇看全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营造的意境中得到同一主题的陶冶和升华,从而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学会语言文字。没有“依托教材,立足课堂”的阅读指导,就没有课外阅读的高效。而“主题阅读”方法是在课堂上得到的(这叫“得法于课内”),而阅读能力则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最终形成的(这叫“得益于课外”)。
一、主题阅读学习,实现大量阅读
语文学习不同于理科学习,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阅读,最后感悟点什么,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读得多了,慢慢感受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但是,有效的课外阅读很难实现,应该在课堂上实现大量阅读。
在大量阅读中,学生得以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素养普遍得到大幅度提高。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的建构,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草船借箭》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一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自然地总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二、主题阅读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主题拓展阅读的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将表演、展示、诵读等艺术手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分享式的阅读中享受无穷的快乐。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故事,节选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按照剧本的格式编排,学生读起来很有兴趣。教学完课文后,我将与课文相关的两个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阅读,然后仿照剧本的形式对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再分成若干合作小组进行创作和表演,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卓有成效。此时的主题拓展阅读,就不仅仅是单个意义上的“阅读”,而是一种创造性、合作性的智慧劳动。
课文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对方方面面的内容作详尽地描述,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空白”,适时适度地填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内容,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于詹天佑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知之甚少,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这段历史,读懂这段历史,真切地感受詹天佑修筑铁路时遭遇的各种困难呢?在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阅读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
看了这几段真实的历史资料,孩子们无不被詹天佑的那种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伟大精神所感染。
三、主题阅读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通过“主题阅读”的学习,我们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将学生的“学”落到实处是前提。
“主题阅读学习”可以说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学”——学会,会学。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我们看到,“主题阅读学习”课堂有鲜明的特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体现了依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学情——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是课堂规划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支配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规划课堂教学流程,为学生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等,教师的引导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习得能力,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閱读教学的提速、增容是关键。
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使“主题阅读学习”课堂,在教学模式上、结构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实现提速,教学必须由繁琐走向简单;大量的阅读内容引进课堂,学生的自主阅读得到了有效保障。
从阅读教学的“量”入手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可能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新课标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分年段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量”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课堂上要读什么、读多少并不明确,各套新课标实验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量”上也没有本质的变化。与此相关,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容量上继续延续了“一个学期一本教材”的基本格局。“主题阅读学习”打破了教材的局限,将大量阅读引入课堂,通过阅读教学的提速(教材学习)、增容(加大课内阅读量)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一方面,课堂阅读量的增加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探索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条途径。
(三)重视自学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主题阅读学习”实验中,学生个体的自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结合得很好。“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视语文的实践性,要做到教师精讲,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教师讲得少,学生才能有实践的机会、自学的时间。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自学,合作学习成为需要;合作学习开展得好,使自学的效果更有保证。这不仅体现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上,还体现在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上。我们看到的合作学习为什么常常是“无效劳动”大多是因为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从学生的“学”出发,不是带着需要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不是在真正需要“合作”的时候“合作”,使之流于形式。
学生在以主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而形成的圆上进行阅读训练,阅读内容以“文件包”的形式通过阅读储存到学生的脑海中,实现了阅读中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升、主题品味的立体,达成主题研究、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