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小学语文,关系着我们的基础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工作。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朗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水平。本文针对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的朗读训练问题以及方法策略几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以期对朗读训练问题有一个清晰的阐释。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 朗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它承载着培养学生认识美、体会美、表达美的任务。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用来交流,而如何使学生敢表达、会表达则是教育中的难题。笔者认为,“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无形中培养其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一、朗读的重要性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语言,才能够将这些因素不断地内化,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说话将知识记忆于脑海中,这种教学方式远远地比默读的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对书面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系统的讲解,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实现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
2.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本内容
由于学生都比较贪玩好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分散,从而对于课本内容的掌握明显降低,上课效率也逐渐下降,除此以外,课本是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只能够通过有限地课堂教学来实现学习阅读学习过程,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造成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掌握效率比较低。但是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进行课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辅导参与,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轻重、停顿、缓急等,这些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投入到阅读教学过程中,从而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3.朗读训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平时说话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语言表达的表现,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从用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连贯等方面,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语言发展实现一个不断内化到外化的发展过程。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文字及其用法就会加深,通过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积累素材,积累语言材料,随着朗读训练的增加,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掌握就会明显提高,比如一个词,读十遍,使用十次,那么学生就会对其加以记忆,从而对其用法也有一个准确的了解,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同时对于语言素材也不断积累,从而在生活中可以做到出口成章。
二、教师在朗读训练中的问题
1.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味拔苗助长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目标设置过高。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学生还未读正确、读流利的前提下,便“越位”灌输有感情朗读的思想,甚至一味强调说出课文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正确、不丢字、不落字地读课文,已属不易,读流利尚且达不到,就强调感情、思想内涵,这只能增加孩子的负担。课结束后,学生不但没有自己的感情体验,连应有的正确流利地读文也做不到。这样的朗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经验,使教学目标越位,有悖教学之本。
2.教师分析文本、字词讲解过多,导致学生“没时间读”
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然而课堂上,很多教师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听不懂,因而冗长的分析、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最后成了教师 “替学生说”。教师不侧重正确流利地朗读,却大讲特讲主题思想与深刻含义,通过提问的方式一句一句地分析课文内容,而事实是所提出的问题大多琐碎重复且缺少深度,上课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讲解。最后,课文学完了,学生却连课文都没能读正确、流利,记住的课文内容、中心思想等,全都是教师灌输的,整节课处在“疑似学会”的状态,导致学生没机会读,没机会说,没机会自己感受。
三、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1. 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要充分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就感。
2.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3.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训练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高度重视朗读教学,在朗读训练过程中,不断地开展各种方式的朗读教学方式,从而把朗读训练切实抓起来,使得朗读训练更加地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桂红.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探究[J].华夏教师,2018(27):64.
[2]樊愛霞.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4):44-45.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 朗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它承载着培养学生认识美、体会美、表达美的任务。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用来交流,而如何使学生敢表达、会表达则是教育中的难题。笔者认为,“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无形中培养其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一、朗读的重要性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语言,才能够将这些因素不断地内化,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说话将知识记忆于脑海中,这种教学方式远远地比默读的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对书面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系统的讲解,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实现朗读训练,发展学生语言。
2.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本内容
由于学生都比较贪玩好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分散,从而对于课本内容的掌握明显降低,上课效率也逐渐下降,除此以外,课本是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只能够通过有限地课堂教学来实现学习阅读学习过程,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造成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掌握效率比较低。但是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进行课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辅导参与,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轻重、停顿、缓急等,这些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投入到阅读教学过程中,从而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3.朗读训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平时说话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语言表达的表现,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从用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连贯等方面,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语言发展实现一个不断内化到外化的发展过程。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文字及其用法就会加深,通过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积累素材,积累语言材料,随着朗读训练的增加,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掌握就会明显提高,比如一个词,读十遍,使用十次,那么学生就会对其加以记忆,从而对其用法也有一个准确的了解,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同时对于语言素材也不断积累,从而在生活中可以做到出口成章。
二、教师在朗读训练中的问题
1.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味拔苗助长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目标设置过高。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学生还未读正确、读流利的前提下,便“越位”灌输有感情朗读的思想,甚至一味强调说出课文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正确、不丢字、不落字地读课文,已属不易,读流利尚且达不到,就强调感情、思想内涵,这只能增加孩子的负担。课结束后,学生不但没有自己的感情体验,连应有的正确流利地读文也做不到。这样的朗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经验,使教学目标越位,有悖教学之本。
2.教师分析文本、字词讲解过多,导致学生“没时间读”
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然而课堂上,很多教师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听不懂,因而冗长的分析、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最后成了教师 “替学生说”。教师不侧重正确流利地朗读,却大讲特讲主题思想与深刻含义,通过提问的方式一句一句地分析课文内容,而事实是所提出的问题大多琐碎重复且缺少深度,上课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讲解。最后,课文学完了,学生却连课文都没能读正确、流利,记住的课文内容、中心思想等,全都是教师灌输的,整节课处在“疑似学会”的状态,导致学生没机会读,没机会说,没机会自己感受。
三、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1. 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要充分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就感。
2.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3.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训练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高度重视朗读教学,在朗读训练过程中,不断地开展各种方式的朗读教学方式,从而把朗读训练切实抓起来,使得朗读训练更加地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桂红.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探究[J].华夏教师,2018(27):64.
[2]樊愛霞.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