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很多地方的名茶都以曾是哪朝哪代的贡茶为荣。以茶为贡品,在唐代就有记载。
封建帝制社会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疆大吏守土有责,把当地最好的土特产精心挑选派人敬奉皇家,是为人臣的应尽职责。说白了,地方官的职位与奉禄都是皇帝赏赐的,不管是督抚还是太守县令,不过是皇帝在各地的代表,是奴仆。如果不懂上贡是义务,误以为能当官全靠的是个人能力与运气,得到好东西只顾自己享受,那么就有被论欺君之罪的危险。
所以,贡茶不是地方官拍皇上马屁的潜规则,而是体制决定的铁律。贡茶当然不卖钱,只是孝敬皇上采办的土仪。
偶阅郭绍虞编《宋诗话辑佚》,看到一条茶史资料一我注意到,很多搞专题史、专业史研究的学者,只看本专业的图书资料,而不知其他领域的文献中,往往会有重要线索与史料,茶史专业如此,美术史专业如此,新闻史专业更如此。《蔡宽夫诗话》中记载“唐以前,茶唯贵蜀中所产,”“唐茶品虽多,亦以蜀茶为重,然唯湖州紫笋入贡,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
贡茶之所以定在清明节送到京城是因为帝王祭祖。中国自古信仰祖先崇拜,过去祭祖是头等大事,从祭祀礼器用具到供品,都必须是最精美的。所以,新茶最好在清明前采摘,以让祖先在天之灵能够享用,这可能也是明前茶习俗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贡茶由蜀而吴越再至福建的变迁。蔡宽夫说:“虽草木之微,显晦亦有时。”其实,贡茶出产地的不断变化,可能还有人们对茶的口味的嬗变在发挥作用,也是各地官员竞相挖掘特产争奇邀功的结果。进入清朝,满清皇族是骑猎出身,崇尚砖茶,普洱茶便成为贡品。
普洱茶近几年红起来,我曾收到过别人送的包装盒上印有“特供”字样的普洱茶,据说是非卖品,当然,品质也就很高,价格虽不明标,可是与市场里同档次商品相比,只会更贵,不会便宜。有“特供”的招牌,作为礼品显得非常气派,因为人人知道“特供”不是可以花钱买到的,所以更难得、更珍贵。“贡”和“供”,貌似是两码事,其实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类似的“特供”,我见到的还有酒和香烟,当然,米面杂粮果蔬副食鸡鸭鱼肉,也都有“特供”产品,这实在是一种极有特色的怪现象。民主共和体制,公民人人平等,没有贵族,更没有君王,怎么会形成特殊的阶层可以享受各地的“特供”呢?。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茶贡,带有强制义务的性质,而现在的“特供”茶,虽然也有指定基地作为任务来布置的。但更多的是官员或商人作为一种公关手段一厢情愿奉献的。“特供”虽然不是当成一般的商品来买卖,可是,“特供”的生产者哪个也不会赔本,至于回报体现在什么地方,不问可知。历史上的贡品产地,每年的上贡会成为当地人的负担,而现在,各地恨不得自己的土特产能进入“特供”范围。
封建帝制社会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疆大吏守土有责,把当地最好的土特产精心挑选派人敬奉皇家,是为人臣的应尽职责。说白了,地方官的职位与奉禄都是皇帝赏赐的,不管是督抚还是太守县令,不过是皇帝在各地的代表,是奴仆。如果不懂上贡是义务,误以为能当官全靠的是个人能力与运气,得到好东西只顾自己享受,那么就有被论欺君之罪的危险。
所以,贡茶不是地方官拍皇上马屁的潜规则,而是体制决定的铁律。贡茶当然不卖钱,只是孝敬皇上采办的土仪。
偶阅郭绍虞编《宋诗话辑佚》,看到一条茶史资料一我注意到,很多搞专题史、专业史研究的学者,只看本专业的图书资料,而不知其他领域的文献中,往往会有重要线索与史料,茶史专业如此,美术史专业如此,新闻史专业更如此。《蔡宽夫诗话》中记载“唐以前,茶唯贵蜀中所产,”“唐茶品虽多,亦以蜀茶为重,然唯湖州紫笋入贡,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
贡茶之所以定在清明节送到京城是因为帝王祭祖。中国自古信仰祖先崇拜,过去祭祖是头等大事,从祭祀礼器用具到供品,都必须是最精美的。所以,新茶最好在清明前采摘,以让祖先在天之灵能够享用,这可能也是明前茶习俗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贡茶由蜀而吴越再至福建的变迁。蔡宽夫说:“虽草木之微,显晦亦有时。”其实,贡茶出产地的不断变化,可能还有人们对茶的口味的嬗变在发挥作用,也是各地官员竞相挖掘特产争奇邀功的结果。进入清朝,满清皇族是骑猎出身,崇尚砖茶,普洱茶便成为贡品。
普洱茶近几年红起来,我曾收到过别人送的包装盒上印有“特供”字样的普洱茶,据说是非卖品,当然,品质也就很高,价格虽不明标,可是与市场里同档次商品相比,只会更贵,不会便宜。有“特供”的招牌,作为礼品显得非常气派,因为人人知道“特供”不是可以花钱买到的,所以更难得、更珍贵。“贡”和“供”,貌似是两码事,其实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类似的“特供”,我见到的还有酒和香烟,当然,米面杂粮果蔬副食鸡鸭鱼肉,也都有“特供”产品,这实在是一种极有特色的怪现象。民主共和体制,公民人人平等,没有贵族,更没有君王,怎么会形成特殊的阶层可以享受各地的“特供”呢?。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茶贡,带有强制义务的性质,而现在的“特供”茶,虽然也有指定基地作为任务来布置的。但更多的是官员或商人作为一种公关手段一厢情愿奉献的。“特供”虽然不是当成一般的商品来买卖,可是,“特供”的生产者哪个也不会赔本,至于回报体现在什么地方,不问可知。历史上的贡品产地,每年的上贡会成为当地人的负担,而现在,各地恨不得自己的土特产能进入“特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