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到“深度”,大多数老师都有可能与“深奥”一词相关联,并非如此。“深度阅读”一词,是相对于“浅度阅读”来说的,它是用提高学术水准、文化素养以及工作能力为目标的深层次阅读形式。但“浅度阅读”则是限制于浅层次的,是给人简洁、轻快感受为最高目标的阅读形式。
【关键词】 深度阅读;方法;阅读教学
教育心理学家提出,语言的意义有着双层结构,为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外国的学者们对于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指导模式。高夫提出阅读是从字母的解码开始,随后为词、短语以及句子的润色,最终达到取得文章的意义。古德曼研究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指导模式,其中强调了在阅读的初期那些没有看到的东西的能力最重要,这就是深度阅读。中国的学者中,莱州市的张赵辉教师研究出“层进式”阅读指导结构。他指出:品读文章,首先需要浏览全文,得知大致内容;其次挑选重点品读,深层次研究文章内容;最终需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所写为何。这样方能透彻阅读课文。安徽的陈运琰则按照思维从“疑”到“无疑”的规律,对学生实行“四层次”质疑教学法研究,即表层质疑、里层质疑、深层质疑、联想质疑。指导学生品读深究文章,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全部的这些让笔者对深度阅读指导有了深层的认知。不过,大部分的学者仅强调了在阅读过程里对文章理解的结果,并不重视对学生怎样实行深度阅读引导的方式。
一、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生阅读的状态不如人意,笔者认为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为:阅读的方式不正确,阅读的兴趣不浓厚,阅读的习惯没养成。其次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呈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喜欢看书的学生,在看书的过程里可以激发思维,加入自己的想法,不喜欢的学生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二、原因探究
1.课内阅读探究
(1)学生个性体验不够。完完整整的一节课,从老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都非常完善,好像提炼出了课文的重难点,并加以解决了;好像也引导同学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也做到了。不过进行课文复习时,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又回到了原点,课文的朗读也不带任何的感情。这表明了什么?表明学生对于课文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管是课文的感悟和朗读时的声情并茂都是老师强加的。学生并没有自己深入研究这篇课文。
(2)教学形式单调。有的老师讲课,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在讲台上口水飞扬的高谈阔论,偶尔会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即便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课堂,老师也有点心余力绌。撒开了场子,收不拢摊。不像知名教师上课,有时讨论,有时辩论,使用的所有方式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没有刻意斧凿的痕迹。
(3)没有尊重个性差异。有的老师没有深入熟悉、研究、评估学生,设计的问题,一些难度过大,学生一下子琢磨不透;一些则过于简单,并不适用。没有认识到学生与学生的差异,也没有想出相应的方法与策略,导致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深入到学习中。而且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不同见解。
2.课外阅读探究
(1)电子产品剥夺了阅读的时间。目前的学生都喜欢玩电子产品,电视、平板、手机等。绚丽的颜色,闪耀的屏幕引诱着他们放弃了阅读,转而投入电子产品的怀抱。而调查表明,现在的电视节目适合孩子观看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些偶像言情剧,这些正在影响着他们认识世界。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把他們从电子产品的“泥潭”中拉出来,引导他们进行阅读,为他们推荐好书,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2)未能营造好的读书环境。在当今社会,大多家长忙于工作,应酬等,也很少进行阅读,更无法监督孩子的阅读,这样的家庭就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而且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给孩子买的课外书籍也多为各种满分作文等,孩子则缺少名著小说,科幻读物的阅读,知识面无法展开,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老师没能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同样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老师更多地看中课本的教学,并布置了很多课堂作业,导致学生没有了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不过,有了新的大纲,老师也重视起了课文阅读,但是始终缺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导致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三、方法实施
1.探究语言。探究语言可以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这也是打开深度阅读缺口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要注意教师对于课文和导语的研究。
一个老师,一定要正确了解课文的涵义,找准课文目标的定位,并抓住语言的切入点,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以此达成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假如老师没有深入研究课文语言,也就没有深入理解课文了。
不过,精准的导语,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另外,设计得当的导语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并起到积极的效果。所以,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出好的导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
2.调动思维。孩子是有灵性的,但孩子的思维还比较稚嫩。怎样高效地调动孩子的思维,且让他们不断深入思考呢?这有待于教师的引导。
(1)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设计教学的过程里,老师应该注重课文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不应该受课文表层内容的限制。实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内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课文的精髓。
凭借课文的注解,学生可以轻松地解析文章的大意,但是老师没有止步于常规的解析,而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而完成了课文的升华,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2)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平时的教学活动,老师不应该只培育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还要重点培育学生的思维创新。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发难,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理解,培育他们的创造性。
3.激发情感。语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情感,情感是深度阅读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了情感,才可以进行语文教学和深度阅读。而老师就是要抓住这一点,用情感来教学,用情感来启发学生,来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阅读。
总而言之,深度阅读是一种教学思想,并非教学模式。通过深度阅读,我们可以设计出无数的教学方案。理所应该的,笔者认为要注重课文的深入探究,重视语文教学的各种方式,并进行有效结合,尽量开发课文的隐藏价值,并付之于学生的学习中,用语文课堂来浇灌深度阅读的的成长!
【关键词】 深度阅读;方法;阅读教学
教育心理学家提出,语言的意义有着双层结构,为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外国的学者们对于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指导模式。高夫提出阅读是从字母的解码开始,随后为词、短语以及句子的润色,最终达到取得文章的意义。古德曼研究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指导模式,其中强调了在阅读的初期那些没有看到的东西的能力最重要,这就是深度阅读。中国的学者中,莱州市的张赵辉教师研究出“层进式”阅读指导结构。他指出:品读文章,首先需要浏览全文,得知大致内容;其次挑选重点品读,深层次研究文章内容;最终需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所写为何。这样方能透彻阅读课文。安徽的陈运琰则按照思维从“疑”到“无疑”的规律,对学生实行“四层次”质疑教学法研究,即表层质疑、里层质疑、深层质疑、联想质疑。指导学生品读深究文章,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全部的这些让笔者对深度阅读指导有了深层的认知。不过,大部分的学者仅强调了在阅读过程里对文章理解的结果,并不重视对学生怎样实行深度阅读引导的方式。
一、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生阅读的状态不如人意,笔者认为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为:阅读的方式不正确,阅读的兴趣不浓厚,阅读的习惯没养成。其次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呈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喜欢看书的学生,在看书的过程里可以激发思维,加入自己的想法,不喜欢的学生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二、原因探究
1.课内阅读探究
(1)学生个性体验不够。完完整整的一节课,从老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都非常完善,好像提炼出了课文的重难点,并加以解决了;好像也引导同学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也做到了。不过进行课文复习时,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又回到了原点,课文的朗读也不带任何的感情。这表明了什么?表明学生对于课文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管是课文的感悟和朗读时的声情并茂都是老师强加的。学生并没有自己深入研究这篇课文。
(2)教学形式单调。有的老师讲课,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在讲台上口水飞扬的高谈阔论,偶尔会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即便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课堂,老师也有点心余力绌。撒开了场子,收不拢摊。不像知名教师上课,有时讨论,有时辩论,使用的所有方式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没有刻意斧凿的痕迹。
(3)没有尊重个性差异。有的老师没有深入熟悉、研究、评估学生,设计的问题,一些难度过大,学生一下子琢磨不透;一些则过于简单,并不适用。没有认识到学生与学生的差异,也没有想出相应的方法与策略,导致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深入到学习中。而且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不同见解。
2.课外阅读探究
(1)电子产品剥夺了阅读的时间。目前的学生都喜欢玩电子产品,电视、平板、手机等。绚丽的颜色,闪耀的屏幕引诱着他们放弃了阅读,转而投入电子产品的怀抱。而调查表明,现在的电视节目适合孩子观看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些偶像言情剧,这些正在影响着他们认识世界。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把他們从电子产品的“泥潭”中拉出来,引导他们进行阅读,为他们推荐好书,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2)未能营造好的读书环境。在当今社会,大多家长忙于工作,应酬等,也很少进行阅读,更无法监督孩子的阅读,这样的家庭就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而且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给孩子买的课外书籍也多为各种满分作文等,孩子则缺少名著小说,科幻读物的阅读,知识面无法展开,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老师没能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同样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老师更多地看中课本的教学,并布置了很多课堂作业,导致学生没有了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不过,有了新的大纲,老师也重视起了课文阅读,但是始终缺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导致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三、方法实施
1.探究语言。探究语言可以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这也是打开深度阅读缺口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要注意教师对于课文和导语的研究。
一个老师,一定要正确了解课文的涵义,找准课文目标的定位,并抓住语言的切入点,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以此达成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假如老师没有深入研究课文语言,也就没有深入理解课文了。
不过,精准的导语,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另外,设计得当的导语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并起到积极的效果。所以,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出好的导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
2.调动思维。孩子是有灵性的,但孩子的思维还比较稚嫩。怎样高效地调动孩子的思维,且让他们不断深入思考呢?这有待于教师的引导。
(1)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设计教学的过程里,老师应该注重课文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不应该受课文表层内容的限制。实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内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课文的精髓。
凭借课文的注解,学生可以轻松地解析文章的大意,但是老师没有止步于常规的解析,而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而完成了课文的升华,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2)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平时的教学活动,老师不应该只培育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还要重点培育学生的思维创新。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发难,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理解,培育他们的创造性。
3.激发情感。语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情感,情感是深度阅读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了情感,才可以进行语文教学和深度阅读。而老师就是要抓住这一点,用情感来教学,用情感来启发学生,来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阅读。
总而言之,深度阅读是一种教学思想,并非教学模式。通过深度阅读,我们可以设计出无数的教学方案。理所应该的,笔者认为要注重课文的深入探究,重视语文教学的各种方式,并进行有效结合,尽量开发课文的隐藏价值,并付之于学生的学习中,用语文课堂来浇灌深度阅读的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