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尤其重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各种写作素材,能够自由的挥洒情感,激扬文学。一篇好的文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复地推敲与修改。因此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也是重要的。
关键词 作文素材 激发兴趣 打破一成不变 重视修改
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写同一人。更有甚者,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就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自然不会是 “腹中空空”了。
一、如何积累作文素材,正确的整理作文素材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 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 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二)用教材作为写作范例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的,可以说是提炼后的精华。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正确整理所积累的素材
首先: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其次:指导学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個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打破陈规,提高写作水平
(一)摆脱传统束缚,鼓励创新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力求摆脱传统观念上的束缚。古书云:“直木为梁,弯木作犁”。传统的写作教学,多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教师注重训练,缺乏情感体验,以诱导代启发,以共性代个性,无形中成为一种模式,有人戏之为“挖坑式”教学。
(二)加强课程合作,注重知识积累
课程是可以让学生接受的、同今天和未来密切相关的文本,同时又是师生对话的材料,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通力合作,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掌握多元知识。通过教学中的互动开放,丰富了学生知识,拓宽了视野,用所学知识去体验生活,稍做加工提炼,写作时就不会提笔茫然了。
(三)教师适度指导,学生计划写作
教师是主导,在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指导得当,写作前宏观指导,不要细致入微,以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首先给学生写作材料,清代王夫之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让学生独立构思,自主选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待学生成文后,再作适当的指导评价。对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如一些精美的语言,新奇的构思,有表现力的文题等。析其精妙之处,一起品读借鉴。对作文作书面评点时,尽力客观简明,不宜过繁,满篇见红往往给学生压抑之感,鼓励不足,败兴有余。
三,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
(一)细心呵护修改热情,习作完稿后,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学生会因为一时的新鲜感而热情高涨,因为这一向是老师的事情,如今自己也可以做小老师了,自改、互改,忙得不亦乐乎。对于这份热情,教师要用心去呵护,努力培养起来,及时鼓励,切不可用冷言冷语打消学生的这份积极性。
(二)积极肯定修改过程。教师的习作评价,不仅要针对习作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习作过程的不断提高,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修改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发现修改中的闪光点,不断肯定每位同学的任何一个细微进步,把赏识毫不吝惜地送给学生。
(三)竭力褒扬修改结果。为了调动学生修改的主动性,培养他们修改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兴趣,在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后,老师要善当“伯乐”和“知音”,用心体会学生修改作文的良苦用心,通过比较原稿和修改稿,竭力褒扬修改的结果,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教师应以淘金的眼光捕捉其中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产生良性的连锁效应。我们要让评价充分发挥它的激励、导向功能,使评价成为撬动学生自主修改的一根杠杆。
(四)婉转提出修改意见。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作文经过修改后难免还会出现错误。教师的批语要既有鼓励性又有建议性,使学生既能看到成绩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总之,兴趣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紧迫的需要感,这种紧迫的需要感就是学习的自觉性,有了这种自觉性,就有主动性,就意味着实现了这个转变过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只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才会明白修改的重要性和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修改方法的迫切性。
四、结语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才会有选择的使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朱熹也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作文得到正确的指导,对学生日后的作文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可是有些教师修改学生的作文时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学生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投入了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从自我出发,不脱离实际,尽情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这样的作文,既真实贴切,又生动感人。
参考文献:
[1]黄彩春.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
[2]李华春.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2(02)
[3]李伟珍.谈小学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6)
关键词 作文素材 激发兴趣 打破一成不变 重视修改
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写同一人。更有甚者,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就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自然不会是 “腹中空空”了。
一、如何积累作文素材,正确的整理作文素材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 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 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二)用教材作为写作范例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的,可以说是提炼后的精华。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正确整理所积累的素材
首先: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其次:指导学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個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打破陈规,提高写作水平
(一)摆脱传统束缚,鼓励创新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力求摆脱传统观念上的束缚。古书云:“直木为梁,弯木作犁”。传统的写作教学,多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教师注重训练,缺乏情感体验,以诱导代启发,以共性代个性,无形中成为一种模式,有人戏之为“挖坑式”教学。
(二)加强课程合作,注重知识积累
课程是可以让学生接受的、同今天和未来密切相关的文本,同时又是师生对话的材料,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通力合作,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掌握多元知识。通过教学中的互动开放,丰富了学生知识,拓宽了视野,用所学知识去体验生活,稍做加工提炼,写作时就不会提笔茫然了。
(三)教师适度指导,学生计划写作
教师是主导,在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指导得当,写作前宏观指导,不要细致入微,以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首先给学生写作材料,清代王夫之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让学生独立构思,自主选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待学生成文后,再作适当的指导评价。对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如一些精美的语言,新奇的构思,有表现力的文题等。析其精妙之处,一起品读借鉴。对作文作书面评点时,尽力客观简明,不宜过繁,满篇见红往往给学生压抑之感,鼓励不足,败兴有余。
三,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
(一)细心呵护修改热情,习作完稿后,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学生会因为一时的新鲜感而热情高涨,因为这一向是老师的事情,如今自己也可以做小老师了,自改、互改,忙得不亦乐乎。对于这份热情,教师要用心去呵护,努力培养起来,及时鼓励,切不可用冷言冷语打消学生的这份积极性。
(二)积极肯定修改过程。教师的习作评价,不仅要针对习作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习作过程的不断提高,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修改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发现修改中的闪光点,不断肯定每位同学的任何一个细微进步,把赏识毫不吝惜地送给学生。
(三)竭力褒扬修改结果。为了调动学生修改的主动性,培养他们修改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兴趣,在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后,老师要善当“伯乐”和“知音”,用心体会学生修改作文的良苦用心,通过比较原稿和修改稿,竭力褒扬修改的结果,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教师应以淘金的眼光捕捉其中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产生良性的连锁效应。我们要让评价充分发挥它的激励、导向功能,使评价成为撬动学生自主修改的一根杠杆。
(四)婉转提出修改意见。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作文经过修改后难免还会出现错误。教师的批语要既有鼓励性又有建议性,使学生既能看到成绩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总之,兴趣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紧迫的需要感,这种紧迫的需要感就是学习的自觉性,有了这种自觉性,就有主动性,就意味着实现了这个转变过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只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才会明白修改的重要性和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修改方法的迫切性。
四、结语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才会有选择的使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朱熹也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作文得到正确的指导,对学生日后的作文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可是有些教师修改学生的作文时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学生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投入了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从自我出发,不脱离实际,尽情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这样的作文,既真实贴切,又生动感人。
参考文献:
[1]黄彩春.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
[2]李华春.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2(02)
[3]李伟珍.谈小学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