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历史教学改革不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探讨上,更进一步地拓展到了对历史学法的研究上面。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需要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法;历史事实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需要识记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采取一贯地“教师中心”的讲授模式,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味地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机械地强迫学生记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低下等学习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丧失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出现偏科的现象,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几千年的文明不是纯粹的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的,需要学生不断地增进学习的兴趣,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深刻地理解历史事实,做到融会贯通,将所学的历史知识用于实践。
一、 搭建知识网络结构,组织知识体系
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基础。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历史线索,历史线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整体上看,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其中中国史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初中的历史教材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编排,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之前,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理清时间顺序,理顺主体结构。其次,在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之上,要分析注意搭建每个章节的学习网络结构,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材,理清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注意搭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掌握了历史的基本主干结构,丰富具体的历史细节的时候,才不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内在原因,把握歷史规律。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国史部分时,先从整体上看中国史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七年级的中国史囊括了史前时期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从奴隶制国家到封建文明社会的建立和发展进程。在学习《西汉建立》章节时,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事件——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西汉,经过战争之后的社会现状是一片荒凉和残破的景象,人们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于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通过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搭建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以点带面,覆盖整体的知识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抓住学习的薄弱环节。
二、 灵活运用记忆方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十分重要,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进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升历史学习的效率。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把握遗忘的先快后慢规律,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同时根据记忆规律的特点,建立新的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对于提升记忆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常用的记忆方法分为:谐音联想法、编歌谣和口诀、比较记忆法、图表归纳法等。比如马克思的出生时间是1818年5月5号,可以采取谢银联想记忆法,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地哭,谐音联想创设了一个生动趣味的场景,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中,记住历史知识。
三、 充分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的欲望
历史故事本身具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故事能够迅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贴近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材,侧重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展开,教材有限的篇幅往往难以呈现给学生生动的历史故事。如果仅仅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死记硬背历史内容,不仅无法提升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导致丧失历史学习的兴趣。对历史的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具备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才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去获取历史知识。
比如在学习《文景之治》时,引入汉文帝刘恒节俭生活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将枯燥的历史,生动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学习汉文帝的故事,增进了对“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的认知,深化了对“文景之治”轻傜赋,扶农桑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认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将历史事件进行因果串联起来。
四、 合理运用历史影像资料,深化对历史事实的认识
历史影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将历史事实直观地展示出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而且生动的史实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从而提升历史人文素养,同时,精心选择的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具备极其丰富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时,引入人物传记电影《林则徐》,电影将林则徐虎门销烟,奋力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事实直观地展示出来,加深了对殖民侵略者罪恶行径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能全面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战败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五、 总结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科学地评价历史事件。尽管历史的学习,需要学生持续积累历史知识,准确记忆历史事实,但是要真正学好历史,还需要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会活学历史,活用历史。
参考文献:
[1]蒲玉秀.从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7(27):52-53.
[2]赖丽珍.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2):60-62.
[3]邵迷.寓德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J].改革与开放,2010(10):144.
作者简介:
徐之宏,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农安县伏龙泉镇新阳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法;历史事实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需要识记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采取一贯地“教师中心”的讲授模式,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味地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机械地强迫学生记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低下等学习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丧失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出现偏科的现象,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几千年的文明不是纯粹的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的,需要学生不断地增进学习的兴趣,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深刻地理解历史事实,做到融会贯通,将所学的历史知识用于实践。
一、 搭建知识网络结构,组织知识体系
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基础。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历史线索,历史线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整体上看,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其中中国史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初中的历史教材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编排,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之前,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理清时间顺序,理顺主体结构。其次,在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之上,要分析注意搭建每个章节的学习网络结构,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材,理清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注意搭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掌握了历史的基本主干结构,丰富具体的历史细节的时候,才不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内在原因,把握歷史规律。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国史部分时,先从整体上看中国史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七年级的中国史囊括了史前时期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从奴隶制国家到封建文明社会的建立和发展进程。在学习《西汉建立》章节时,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事件——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西汉,经过战争之后的社会现状是一片荒凉和残破的景象,人们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于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通过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搭建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以点带面,覆盖整体的知识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抓住学习的薄弱环节。
二、 灵活运用记忆方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十分重要,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进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升历史学习的效率。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把握遗忘的先快后慢规律,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同时根据记忆规律的特点,建立新的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对于提升记忆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常用的记忆方法分为:谐音联想法、编歌谣和口诀、比较记忆法、图表归纳法等。比如马克思的出生时间是1818年5月5号,可以采取谢银联想记忆法,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地哭,谐音联想创设了一个生动趣味的场景,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中,记住历史知识。
三、 充分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的欲望
历史故事本身具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故事能够迅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贴近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材,侧重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展开,教材有限的篇幅往往难以呈现给学生生动的历史故事。如果仅仅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死记硬背历史内容,不仅无法提升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导致丧失历史学习的兴趣。对历史的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具备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才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去获取历史知识。
比如在学习《文景之治》时,引入汉文帝刘恒节俭生活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将枯燥的历史,生动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学习汉文帝的故事,增进了对“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的认知,深化了对“文景之治”轻傜赋,扶农桑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认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将历史事件进行因果串联起来。
四、 合理运用历史影像资料,深化对历史事实的认识
历史影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将历史事实直观地展示出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而且生动的史实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从而提升历史人文素养,同时,精心选择的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具备极其丰富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时,引入人物传记电影《林则徐》,电影将林则徐虎门销烟,奋力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事实直观地展示出来,加深了对殖民侵略者罪恶行径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能全面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战败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五、 总结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科学地评价历史事件。尽管历史的学习,需要学生持续积累历史知识,准确记忆历史事实,但是要真正学好历史,还需要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会活学历史,活用历史。
参考文献:
[1]蒲玉秀.从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7(27):52-53.
[2]赖丽珍.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2):60-62.
[3]邵迷.寓德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J].改革与开放,2010(10):144.
作者简介:
徐之宏,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农安县伏龙泉镇新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