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好课就如一个鲜苹果,内部充实、营养丰富,外表红润光泽,外表是由内部决定的。因此备《小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以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教学各个环节。
新课开始,我联系生活创设了问题情境:小李到超市买一瓶绿茶,标价3.5元,小王在另一家超市买了同样的一瓶绿茶,标价3.50元,小李说我的绿茶比你的少了一个0,你买贵了。小李说得对么?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踊跃,都能结合以往购物经验说出3.5=3.50,但为什么3.5=3.50呢?为什么3.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
学生的探究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我首先板书三个“1”,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填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师:你能把它们改成都用“米”作单位表示吗?生答师板书: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师: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板书:0.1米=0.10米=0.100米。提示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从右往左呢?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是不是所有小数都有这样的特点呢?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阴影部分涂3分,阴影部分用小数表示是0.3,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阴影部分涂30份,用小数表示是0.30。这两个正方形中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大小没变。所以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零,其余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大小也不变。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师:0.003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1.3中间添零?3后面能添0么?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谁能用准确语言把我们的结论再说一遍?
生: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新课结束我设计了:哪些数中的“0”可以去掉、化简小数、判断题、改写小数及帮忙设计价格标签等习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解答,可见教学效果很好。
课后,我认真梳理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总结成功原因。我想除了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外,更多的是合理运用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合理运用迁移数学思想
激起学生兴趣后,我先写1、10、100,然后让学生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使等式成立,自然迁移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正确地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知道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为接下来教学做好准备。
二、恰当地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知道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也知道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因此,很轻松地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三、不失时机地运用有序思考思想
等量代换之后,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再从右往左观察,使学生发现“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三个数学思想的结合轻易突破难点。
四、灵活运用化归思维方法
在验证环节,比较0.3和0.30的大小时,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尝试,最终选取正方形和数位顺序表说明道理,使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特征、抽象共性,那就是“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进而完成验证,同时体现出数学的严谨性。
五、巧用数形结合思想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如正方形纸中十分之三表示0.3,百分之三十表示0.30,再看阴影部分的大小相同,很容易理解0.3=0.30,这样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
六、注重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因此习题设计时,我设计“哪些数中的、“0”、可以去掉”、“判断对错”等习题,强化“小数”、“末尾”、“一个或几个”等概念,可以更深层次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备课时不应只见直接写在教材上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而要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落实在教学预设各个环节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有机融合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使教材呈现的知识技能这条明线与隐含的思想方法的暗线同时延展。为此,教师研读教材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将教材编排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做到胸有成?竹,方能有的放矢。
新课开始,我联系生活创设了问题情境:小李到超市买一瓶绿茶,标价3.5元,小王在另一家超市买了同样的一瓶绿茶,标价3.50元,小李说我的绿茶比你的少了一个0,你买贵了。小李说得对么?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踊跃,都能结合以往购物经验说出3.5=3.50,但为什么3.5=3.50呢?为什么3.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
学生的探究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我首先板书三个“1”,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填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师:你能把它们改成都用“米”作单位表示吗?生答师板书: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师: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板书:0.1米=0.10米=0.100米。提示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从右往左呢?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是不是所有小数都有这样的特点呢?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阴影部分涂3分,阴影部分用小数表示是0.3,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阴影部分涂30份,用小数表示是0.30。这两个正方形中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大小没变。所以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零,其余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大小也不变。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师:0.003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1.3中间添零?3后面能添0么?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谁能用准确语言把我们的结论再说一遍?
生: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新课结束我设计了:哪些数中的“0”可以去掉、化简小数、判断题、改写小数及帮忙设计价格标签等习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解答,可见教学效果很好。
课后,我认真梳理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总结成功原因。我想除了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外,更多的是合理运用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合理运用迁移数学思想
激起学生兴趣后,我先写1、10、100,然后让学生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使等式成立,自然迁移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正确地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知道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为接下来教学做好准备。
二、恰当地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知道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也知道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因此,很轻松地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三、不失时机地运用有序思考思想
等量代换之后,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再从右往左观察,使学生发现“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三个数学思想的结合轻易突破难点。
四、灵活运用化归思维方法
在验证环节,比较0.3和0.30的大小时,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尝试,最终选取正方形和数位顺序表说明道理,使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特征、抽象共性,那就是“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进而完成验证,同时体现出数学的严谨性。
五、巧用数形结合思想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如正方形纸中十分之三表示0.3,百分之三十表示0.30,再看阴影部分的大小相同,很容易理解0.3=0.30,这样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
六、注重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因此习题设计时,我设计“哪些数中的、“0”、可以去掉”、“判断对错”等习题,强化“小数”、“末尾”、“一个或几个”等概念,可以更深层次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备课时不应只见直接写在教材上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而要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落实在教学预设各个环节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有机融合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使教材呈现的知识技能这条明线与隐含的思想方法的暗线同时延展。为此,教师研读教材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将教材编排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做到胸有成?竹,方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