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文本结构 习言语表达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生动讲述故事,感悟少年智慧。
  2.学习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3.阅读带入的“巧谏”故事(两篇),体会巧谏之妙,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巧谏方法,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教学难点】
  借助本课所学,阅读带入的“巧谏”故事(两篇),体会巧谏之妙,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讲述寓言故事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齐读课题。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少年和吴王之间。(板书:少年 吴王)少年通过《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成功地劝说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寓言故事使吴王改变了主意,我们今天就来练习讲好这个故事。昨天,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角色间的关系图。今天,我在批阅同学们的作业时,发现有几位同学的关系图很有特色,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①指名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②学生自由讲述。
  【评析】让学生画关系图,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对这则故事的角色关系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目的之二是让学生借助关系图能简单讲述这则寓言,为后续学习——讲好这则寓言做铺垫,此着,妙也。
  二、品读细节,学习巧谏之妙
  1.品读细节,感受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好处。
  师:刚才我们把这个寓言故事讲得够简洁,够清楚,但与课文比较一下,你们觉得哪个更有意思呢?(课文)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么讲这个寓言的。(课件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在它的身后。)
  ①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寓言故事到底有意思在哪呢?
  ②交流动作、神态细节描写。
  预设一:动作描写很生动
  “叫着、喝着”写出了蝉儿的悠闲。(指导读出蝉儿的悠闲)
  “拱着身子、举起前爪”生动地写出螳螂想要捕蝉的样子,让人就像看到这个画面一样。(指导读出画面)
  预设二:神态描写很形象
  “悠闲”“自由自在”写出了蝉儿喝露水的样子,很有画面感。(指导朗读)
  ③师:同学们这样一品读,我们就知道了要想故事吸引人,得有这样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其实,想要故事吸引人,除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外,还可以加什么?(心理活动)
  2.练习给角色加心理活动。
  师:请大家拿出研学单,看研学活动一,自己选一个角色,走进它们的内心,想一想,它们会怎么想,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
  (学生交流所写内容)
  3.给出开头,指名完整讲述加了心理活动的寓言故事。
  (课件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①指名讲故事。
  ②你看,给角色加上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样讲出来,既有趣又生动,别人都爱听!如果我们给这个故事加个题目,你会加?(课件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评析】语文要注重语言的学习、感悟、积累、迁移和运用,课文中关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写得比较简单,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故事中的细节描写很传神,这就是学生需要感悟積累的地方。除此之外,文中的留白亦为我们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填补提升留出了空间。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融入角色,揣摩心理,从而使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更为饱满,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③可是,老师忍不住还想问一问故事中的几个角色:(随机抽学生回答)
  ——蝉儿啊蝉儿,你为什么不往后看一看啊?……
  ——螳螂啊螳螂,你为什么不往后看一看啊?……
  ——黄雀啊黄雀,你要不要往后看一看呢?为什么呀?
  ——那你为什么不往后看一看啊?……
  4.少年的言外之意:指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隐藏的内容。
  ①师:你发现了吗?这三个角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啊? (课件出示:它们都一心想……祸患呢。)
  ②师:少年把这个故事讲给吴王听,到底有什么用意呢?(课件出示:吴王一心想……乘虚而入呢!)
  ③师:少年讲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的言外之意却是?你也能用八个字概括一下吗?(课件出示:吴王伐楚,诸侯在后)
  5.对于少年的言外之意,吴王明白吗?(交流吴王的态度)
  6.对比大臣和少年劝谏的不同之处,学习“巧谏”之妙。
  师:可是,我就不懂了,课文开头,当位高权重、满腹韬略的大臣们劝说时,吴王却下了死命令了,谁劝杀谁,怎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却劝说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指名交流:直谏与巧谏。(板贴:直谏、巧谏)
  【评析】此环节,意在通过三个角色与吴王的对比,大臣和少年的对比,让学生明晰本文的巧妙之处——通过一则寓言达到劝谏的目的,并了解直谏与巧谏的不同作用。
  三、阅读带入的“巧谏”故事(两篇),深化对巧谏的认识
  ①师:劝谏是一种艺术,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巧谏的故事。我们来看看这样两个故事,请大家拿出研学单,我们看研学活动二。(课件出示)
  [研学活动二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七步诗的故事》《晏子谏杀烛邹》这两则故事,思考:这两则故事和《螳螂捕蝉》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阅读思考)
  ②指名交流共同之处:这两个故事中人物劝说的方式和《螳螂捕蝉》中少年的方式相同,都属于“巧谏”。他们“巧”在何处呢?
  《七步诗的故事》中,曹植巧在:写了一首诗,大意是煮熟豆子用来做羹,但锅下烧的却是豆萁,豆萁在下面烧,豆子却在锅中哭泣。要知道豆子和豆萁是在同一条根上长起来的啊。他用这样的诗来劝告曹丕:我们都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呢?曹丕听了无话可说,放了曹植一条生路。   《晏子谏杀烛邹》中,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巧在:他没有从正面指责齐景公,而是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③这三个巧谏故事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师生对话得出:巧谏的方式不一样)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借助寓言来进行劝谏,属于寓言式巧谏(板贴);《七步诗的故事》是通过一首诗来进行劝谏,曹植所要说的话就隐藏在诗中,属于隐喻式巧谏(板贴);《晏子谏杀烛邹》则是顺着景公的意思往下说,告诉景公这样做会带来什么错误的后果,让他自己醒悟,我们可以称为归谬式巧谏(板贴)。
  ④师:你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运用不同的劝谏方式,运用劝谏的智慧、语言的艺术,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活中,在需要劝说别人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些智慧的劝谏方式,达到劝说的目的。
  【评析】比较阅读是有效的阅读策略,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通过带读两则同类型的文章,强化巧谏之妙。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细细领悟三则故事的不同之处,领会巧谏有法且不拘形式。
  四、设置劝谏情境,学习运用巧谏
  1.设置劝说情境,学习巧谏。
  师:这是一位同学在拿到考得不理想的试卷后的表现,他觉得反正不及格了,学了也没用,干脆不学了。如果这话刚好被你听到,你会怎样用巧借故事讲道理的方式来劝劝他呢?请大家看研学活动三,先自己想一想,该怎么巧借故事劝说,再和同桌演一演。(课件出示)
  [研学活动三
  今天数学测试卷发下来了,小李同学一看又不及格,伤心又恼火地说:反正是不及格了,我干脆不学了,学了也没改变结果。这话刚好被你听到了,你用巧借故事讲道理的方法劝劝他。(提示:亡羊补牢)
  ①自学:想一想,該怎么巧借故事劝说?
  ②互学:与同桌一起演一演。
  友情提醒:自然大方,口齿清晰,注意要有角色感(动作、神态)。]
  2.指名上台表演情境。教师穿插点评。
  ①上台前,教师提醒:自然大方,口齿清晰,注意要有角色感(动作、神态)。
  ②指名上台后,教师先请每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角色,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观赏之礼,并想想他们表演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问题?
  【评析】学习是为了运用。通过角色扮演,把学生带入情境,真切地去感受劝谏的方法、劝谏的技巧,以及劝谏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抓住儿童特征,寓教于乐,比起老师死搬教条地说教更具灵活性。
  3.师:在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进行劝谏,人就易于接受,既帮助了别人,又显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一举两得。其实,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除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劝谏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老师帮助大家搜集了一下,供大家课后阅读。(课件出示:《书谏》《器谏》《水谏》《医谏》)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课件出示)
  附:一带N阅读材料:1.七步诗的故事(略)
  2.晏子谏杀烛邹(zōu)(略)
  (作者单位: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多年来一直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作为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它用各种笔法细细描摹了荷塘和月光,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忧伤从何而来,按照常见说法,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朱自清由“大革命中的小卒”钻进了古典文学的象牙塔,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内心充满了苦闷。这是“黑暗时代”在知识分子心灵上的投影。  细读此文,我认为,文章后半部分关于江南采莲季节
期刊
教学是减法的哲学。一堂课短短45分钟,到底把什么教给学生,教学设计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取舍,确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依据王荣生教授关于“学的活动”的规定性要求,还需要深入思考怎样“让学生学好”。基于此,我确定了“通过景物描写的学习和散文的语言品读,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独特人生体验,把握主旨”的教学目标。第二个问题,如何将我的阅读经验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对接,实现学生的阅读和作者的叙述的对接?依据
期刊
教育的禅意在哪里  在骆玉明老师《诗里特别有禅》一书的代序中说:“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这句话表明骆老师深谙做人、做事的道理,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和解读。  书中说:“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和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度,求得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我想,我们的教育,我们对待孩子们的态度,如果能有空灵玄妙的智慧
期刊
喜欢当老师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仅仅就是喜欢。喜欢自己可以站在学生堆里和他们一起玩耍,喜欢看他们求知若渴的大眼睛,喜欢他们高高举起小手得到表扬后那花一般的笑容。梦想成真了,我来到孩子们身边,成为了一名老师,一名语文老师。  九年,一段不长也不短的教育旅程。从语文教师,到教研组长,再到今天的教科室主任、区语文工作室成员。一路走来,诚惶诚恐,掌声、鲜花背后的辛酸和泪水,此刻回想起来也是一种幸福。  201
期刊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机遇,也是一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人深思。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既是践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也是反映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需求。何为数学核心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深层追问与课堂行动。  一、寻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1.百家讲坛
期刊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前正在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阅读教学也已突破原有教材编排体系,由一篇一篇地教,转变为一组一组文章地教、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教、一本书一本书地教。教师希望以此还原阅读教学的本真目的:以大量的阅读,提高“语用”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操作当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为提高学生阅读量,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文章,一方面为完成
期刊
【设计缘起】  王荣生教授认为:古诗文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诗歌、散文作品,它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古诗文学习的落脚点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因此,古诗文教学所确立的主轴就是以文言习得为核心的文本解读,即“习得文言,体悟文章,感受文学,传承文化”“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为了让课堂主旨集
期刊
实用文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是偏重于实际应用的文体。这一大类中包含多个亚类:如,新闻、科学小品、说明书、报告、论文、书信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实用文数量远远少于文学作品,不少教师也因此不太重视实用文教学。其实,实用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1]教师应该重视实用文阅读教学,探索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获取实用文阅读经验。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呼风唤雨的世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有以下说明:“需要先在方格纸上标明正整数的刻度,希望学生能够把握数对与方格纸上点(行列或者列行)的对应关系,并且知道不同的数对之间可以进行比较,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将来直观理解直角坐标系。”[1]特级教师周卫东近日在我校以“小鸭在哪儿”为题,引导四年级学生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可谓深刻体现了这一主旨。  【片段一】为什么是数对?
期刊
今年7月,在江苏昆山举办的第四届《教师博览》读书论坛,是一次读书人的盛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颗颗灵魂的相遇。它让我对读书、写作、教育的理解变得更纯粹,更澄明,也更理性。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自己所吃的东西。”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无关他人,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选择和修为。  读书:一辈子的修行  曾经,我总是因贫穷而自卑,因迷茫而空虚,
期刊